杨恒磊
人格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古今中外不同学者对其进行了诸多解释。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在其《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中写道,人格就是个体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这个动力组织决定了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艾森克认为,“人格是个体由遗传和环境所决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行为模式的总和”。①许燕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的适应过程中,对己、对人、对事与物作出的反应,其自身所显示出来的异于别人的独特心理品质”。②总的来说,人格即人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人格,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思想基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中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人格修养,并始终坚持救国救民的胸怀,吃苦耐劳,坚定信念,立足实际,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终于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周恩来也在革命与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矢志不渝,顾全大局,鞠躬尽瘁,正己率下的人格。他在《我的修养要则》中写道:“要与自己的他人的一切不正确的思想意识作原则上坚决的斗争。”③周恩来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呼吁有志青年造就崇高人格,一生始终以崇高人格修养严格要求自己。
当然,人格的养成不是一日之功。习近平曾说,“人格是一个人精神修养的集中体现”,“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有了崇高的人格修养,才能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建设实践中不断创造历史伟业。
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勇于担当是老一辈革命家身上的鲜明品质。邓小平曾经表示,要横下一条心,拼老命,敢字担头。“文革”结束后在评价毛泽东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毛泽东的错误与“四人帮”不同,对毛泽东的错误不要讲过头。对“文化大革命”,邓小平认为要集体负责,他说:“有些问题我们确实也没有反对过,因此也应当承担一些责任。当然,在那个条件下,真实情况是难于反对,但是,不能回避‘我们’,我们承担一下责任没有坏处,还有好处,就是取得教训。”④
朱德在南昌起义后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为中国革命保存下革命的火种,他说:“我是共产党员,我有责任把‘八一’南昌起义的革命种子保留下来,有决心担起革命重担,有信心把这支队伍带出敌人的包围圈,和同志们团结在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刘少奇在白区党的组织遭到破坏时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毅然决然到白区领导党的工作,他曾经表示:“要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都必须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都必须有意识地把较为艰苦和困难的工作担当起来。”⑤在华北工作期间,他肃清关门主义错误,积极营救草岚子监狱的被捕同志,这批同志出狱后,极大加强了党的工作。这个时期,刘少奇贯彻执行了党中央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在建立统一战线,积蓄抗日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舆论方面的工作和组织工作,从而巩固和发展了一二·九运动的成果,为全民抗战作了很好的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⑥
严守规矩是老一辈革命家人格修养中最重要的特质。中国共产党是用严格的规矩纪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钢铁般意志的先锋队。严明纪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老一辈革命家是严守规矩的典范。1930 年,李立三“左”倾冒险错误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重大损失。当时,中央坚持以攻打大城市作为目标。李立三制定了以夺取武汉为中心,全国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和集中全国红军攻打中心城市的冒险计划。他要求毛泽东攻打大城市,认为毛泽东提出的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完全反映着农民意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机会主义的错误”⑦;“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⑧。毛泽东虽然意识到中央的决定存在问题,但是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则必须执行党的决议。朱德曾经在同美国作家史沫特莱谈到过自己当时的矛盾心情:“毛泽东和我对于整个方案都表示怀疑,但……中央委员会认为全国已经处在总起义的前夕,我们只好接受。”在接受党中央命令的同时,毛泽东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1930 年毛泽东在给中央的信中写到:“敌人在南昌城不还一枪,不出一兵,我们此时找不到敌人打,既不能攻南昌,‘八一’示威任务已经达到,遂向奉新、安义散开工作,发动群众,筹款,做宣传工作等。”⑨
周恩来也是严守纪律的典范。在南昌起义之前,党中央便派周恩来到九江领导起义。这次行动是极端机密的。严格遵守纪律,已是周恩来的习惯,临行前,他对邓颖超同样守口如瓶。邓颖超后来回忆到:“要离开武汉的时候,在晚饭前后才告诉我他当晚就要动身去九江。去干啥,呆多久,什么也没有讲。”⑩
老一辈革命家高尚情操主要表现在正确对待名利方面。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淡泊名利,不求荣华富贵。1955 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不少元帅、大将纷纷让衔。不同的军衔意味着不同的待遇,在当时,“元帅是行政三级,享受政治局委员待遇;大将是行政四级,享受副总理待遇,自大将以上可算作党和国家领导人;上将是行政五级,享受国务院秘书长待遇;中将是行政六级,享受部长待遇,自中将以上都是高级将领,可配备警卫、秘书和保健医生、厨师、勤务员;少将行政七级,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不同级别之间,待遇、权力地位的确相差很多”。⑪
毛泽东率先以身作则,大家认为应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衔,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不当这个大元帅”。许多同志向毛泽东汇报授衔的事情,毛泽东听后明确表示:“你们搞评衔,是件很大的工作,也是件很不好搞的工作。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呀!到群众中去讲话多不方便呀!依我看哪,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为好。”⑫
邓小平,刘少奇等人也都表示,“早就不在军队工作了,不要评了”。罗荣桓在知道了自己将被授于元帅军衔的时候,连夜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我参加革命时间比较短,对革命的贡献也很小,给我授元帅衔当之有愧,我恳请不要给我元帅军衔。”叶剑英也在给毛泽东的报告中写下如下文字:“我诚恳请求,我最多摆在大将的军衔上。这是历史的定评。”⑬
高风亮节,主动让衔的比比皆是,不胜枚举。许光达在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的消息后,主动给毛泽东等军委领导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表明,“为了心安,为了公正,我曾向贺副主席商请降街。现在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各位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训练总监部外训部副部长孙毅也对人说:“授我少将足矣。”白志文,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师长,被评定为少将后,有人建议他去争取一下,他却说:“有什么好争的?多少人连命都没了,我们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牺牲时不到30 岁。我们命大活下来了,评一个少将就该知足了。”⑭
家国情怀集中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了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无数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始终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并为之不懈奋斗。
日本侵占华北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要求,从民族大义出发,快速调整政策,适时地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 年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八一宣言》,深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国民党政府卖国内战政策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指出“应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有力推动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1935 年12 月9 日,在中国共产党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由北平学联组织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的示威游行。1935 年12 月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毛泽东指出:“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⑮对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不计前嫌,对其政策作出调整。毛泽东表示:“面对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新形势,中国共产党的国内政策正在相应地作出重大变动……甚至蒋介石,如果他一旦决定参加反日的抗战我们也会欢迎他参加。”⑯
西安事变后,党内对蒋介石的处理存在分歧。张国焘认为在西安事变的意义上,一是抗日,二是反蒋。要“打倒南京政府,建立抗日政府”。但是中共中央在分析国际国内复杂紧张的政治形势后,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长远利益出发,认为如果把南京政府置于西安的敌对地位,扣留甚至杀了蒋介石,会有使得中国陷入新的大规模内战的风险,不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巩固,因此,最终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基本方针。从“抗日反蒋”转变为“逼蒋抗日”。确定了国共合作,化敌为友,共赴国仇的政策。毛泽东指出:“蒋氏倘能一洗国民党十年反动政策的污垢,彻底地改变他的对外退让、对内用兵、对民压迫的基本错误,而立即走上联合各党各派一致抗日的路线,军事上政治上俱能实际采取救国步骤,则共产党自当给他以赞助。”⑰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了促进国共合作的早日实现,中共中央又向国民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有效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经过艰苦卓绝的全民族抗战,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最终的胜利,和平建设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民最为渴望的事情,张澜曾在抗战胜利后发表谈话指出:“我们感到中国今天更迫切需要统一、团结、民主。必如此,才能使全国人一德一心,和衷共济,以尽其最大的最善的努力,才能担负起建国工作。”⑱然抗战刚结束,还沉浸在喜悦中的人们已经开始感觉到了内战的阴云。蒋介石为了制造舆论和赢得内战的准备时间,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明确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1945年8 月23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认为:中国人民需要和平……内战是可以避免和必须避免的,和平是可能取得的。⑲毛泽东决定不顾个人安危,亲赴重庆和国民党谈判。这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人民利益,追求和平的。毛泽东曾写道:“我们的方针是保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在不损害人民基本利益的原则下,容许作一些让步,用这些让步去换得全国人民需要的和平和民主。”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以崇高的家国情怀和远见的战略眼光积极推进拨乱反正。提出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号召,正确分析了当时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和主要矛盾,适时提出了实现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转移问题,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发言中指出:“这次会议,……正是为了顺利实现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终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崇高人格风范,从老一辈革命家的人格风范中汲取精神养分,锤炼党性修养,才能在新时代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中坚定信仰,才不会得“软骨病”。
信仰能激发斗志,振奋精神,指引道路。坚定正确的信仰,是形成崇高人生观的根本条件。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老一辈革命家之所以能够形成崇高人格修养,就在于他们始终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
毛泽东指出:“为共产主义奋斗要一直达到共产主义的胜利。”他在抗大开学演讲中激励红军将士:“革命的信仰,到老到死,都不动摇,不退缩。”㉒周恩来在1922年3月写下:“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㉓
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放弃优越生活,追寻信仰,走上革命道路,甚至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澎湃出生于广东海丰一个大地主家庭,但是,他为了革命事业散尽家财。1922 年11 月的一天,他将农民召集起来,当众烧毁了属于他自己的全部田契。在澎湃的努力下,海陆丰的农民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政权。1929 年,澎湃因叛徒出卖,被捕牺牲。㉔
陈毅,出生于四川乐至县一个大家族。当时家中三代同堂,二十几口人,属小地主家庭。㉕聂荣臻出生于四川江津,聂家为当地的一大家族,比较富有。㉖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一个小地主家庭,父亲担任过广安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将家业逐渐扩大。㉗衣食无忧的他们最终毅然决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追求信仰的奋斗中,创造了不朽的成就。
崇高人格修养的养成离不开对现实问题的充分把握,从实践中认识现实,把握现实,才能使自己养成崇高的人格。
1840 年后,中国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救亡中国的道路,但是,无论是农民革命还是洋务运动,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找到拯救民族于危亡的办法,原因就在于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对国情的正确把握中找到了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在实践探索中确立了自己的信仰,形成了自己崇高的人格修养。
毛泽东曾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开宗明义写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注重调查!反对瞎说”!㉘在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中国共产党很长一段时间照搬苏联经验,以城市为中心,只强调工人阶级的重要性,忽视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毛泽东十分注重农民问题,他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这个实际情况从发,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㉙1927 年,为了回应当时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他对湖南的农民运动进行了深入调研。历时32 天的湖南五县考察结束……2 月16日,就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情况写报告给中共中央。㉚调研结束后,毛泽东根据获得的大量一手材料,写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热烈赞颂农民群众推翻乡村封建势力的伟大功绩……阐明农民斗争同革命成败的密切关系。㉛报告分析了农民特别是贫农在革命运动中的作用,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正确解决了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批判了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者在农民问题上的错误主张,鼓舞了各地的农民运动。随后,毛泽东积极投身农民运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后,毛泽东任农民运动讲习所所长,为中国农民运动培养了大批的农运骨干,有力地促进了全国农民运动的发展。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领保存下来的武装,到达井冈山,恢复和建立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打土豪分田地,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开辟了新的道路,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其敢于担当,为国为民的崇高人格修养。
不断学习科学理论知识,这是养成崇高人格的重要条件。毛泽东十分重视自己的学习,他在1939 年说过:“如果再过10 年我就死了,那么我就一定要学习九年零三百五十九天。”建党初期,因为语言水平的限制,毛泽东无法阅读太多的马列宁著作,为此善于求知的毛泽东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进行了要求。他在给萧子升的信中写道:“把英文作为主课,每天多少必读几句,诚已晓得非读不可。”㉜在延安时期,虽然条件有限,他还是坚持自学英语。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学习英语的热情更加强烈,经常带一本英语书在自己的身边。毛泽东在国内巡视工作期间,无论是在火车上,还是在轮船上,随时都抓紧时间学英语,哪怕只有个把小时也要加以利用。㉝除了学习英语,毛泽东还特别热爱读书,他曾经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十分注重对不同学科知识的涉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读书集成》,收录了毛泽东阅读的图书、文章等1242 种,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艺术等,全册书259 卷,共计3 亿余字。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读书的喜爱贯穿了他的一生。这也是他能养成人格风范的重要条件。
邓小平也是酷爱读书的典范。他的一生是不断读书的一生。在广安读书的10 年间,他深入阅读了《三字经》《百家姓》等书籍,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在法国留学期间,邓小平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些书籍对他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92年,在南方谈话时,邓小平说:“我的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㉞在江西数年间,邓小平除了劳动,主要的时间就是用来读书,“每日读至深夜”㉟,所读书目广泛涉及马克思主义经典名著,还涉及中外历史、文学、哲学等。这些知识,在其以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思考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的非凡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榜样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培养内外兼修的人格精神,做新时代朝气蓬勃、可担大任的追梦人。
[注释]
①杨眉.健康人格心理学[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年版:第4 页.
②许燕.人格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 页.
③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M]//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25 页.
④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M]//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9 页.
⑤刘少奇自述[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 年版:第182 页.
⑥马辉之,李楚离.回忆刘少奇同志在北方局[N].人民日报,1980 年.
⑦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第281 页.
⑧⑨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180 页-231 页.
⑩邓颖超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版:第275 页.
⑪毅军.新中国首次将帅授衔始末[J].决策与信息,2010(01):69.
⑫董保存.走近怀仁堂[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版.
⑬董保存.1955 年首次授衔的前前后后[J].湘潮,2017(04):28.
⑭毅军.新中国首次将帅授衔始末[J].决策与信息,2010(01):71.
⑮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版:第152 页.
⑯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394 页.
⑰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247 页.
⑱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二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年版:第554 页.
⑲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版:第680 页.
⑳毛泽东.关于重庆谈判[M]//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160 页.
㉑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147 页.
㉒丁晓平.光荣梦想:毛泽东人生七日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年版:第143 页.
㉓周恩来寄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43 页.
㉔蒋国栋,蒋正.澎湃:一生“叛逆”的农民运动领袖[J].党史博采(上),2020(03):4-8.
㉕陈毅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 页.
㉖聂荣臻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年版:第1 页.
㉗邓小平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1 页.
㉘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M]//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9 页.
㉙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M]//毛泽东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7 页.
㉚毛泽东年谱[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年版:第176 页-179 页.
㉛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年版:第180 页.
㉜金冲及.毛泽东传[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年版:第80 页.
㉝苏进,刘丽丽.毛泽东学英语[J].传承,2009(04).
㉞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M]//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82 页.
㉟刘建武.邓小平的读书生涯及其特点[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