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主任医师。从事结核病防治事业66年,先后发表中英文论文130余篇,参与17部专著相关篇章的撰写工作。作为结核病领域权威临床科学家,经过费时、繁琐、危险的一线临床科研,产生的成果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的临床诊疗方案、指南、策略。马玙还培养了10余名硕博研究生,很多学生已成为全国各大医院结核专业领域的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她用精湛医术解除病人的痛苦,用心温暖每一位患者,用行动诠释着“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初心。
中国船舶集团研究员。在担任海军某型船总设计师期间,毛献群和其他设计师一起刻苦攻关,不仅圆满完成了任务,还对船尾线型进行了反复优化分析对比及试验研究,一举解决了困扰该船型多时的航行中尾部异常噪声问题。国家某重点型号战舰是我海军研制的具有大规模、远距离、立体投送能力的新型战略性战舰,作为该舰总设计师,带领团队一举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从方案论证到技术设计、施工设计、建造配建,她始终奋战在研制工程最前线,为该舰首舰顺利交付入列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型舰船实现了人民海军两栖登陆作战能力由近海向远海、由平面向立体、由登陆输送向两栖攻击的巨大转变,具有重大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入列仪式上,毛献群作为科研工作者代表,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首席专家。先后参加我国第二代、第三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是8×8轮式战车、VT4外贸型主战坦克总设计师,为国防科技工业建设和兵器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为满足我军轮式武器装备现代化需要,他带领科研团队进行深入调研论证,确定了8×8轮式战车独特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案,8×8轮式战车的研制成功,有效提高了我军快速反应能力。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VT4外贸型主战坦克,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将搭载中国液力传动技术的动力舱应用在VT4坦克上,使我国坦克的技术水平跻身世界一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真菌学研究46年,带领团队在我国26省区进行野外考察,研究了39个国家和地区的大量材料。她发现新科1个、新属13个、新种360余个,澄清大量分类和命名问题;独立完成3个属的世界专著性研究,分类学观点受到国际同行普遍采纳,使我国部分类群的物种数量倍增。她的研究为我国真菌资源储备和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真菌通用DNA条形码筛选、锤舌菌纲系统发育关系探讨等方面奉献才智。通过对20个关键属的系统性研究,阐明了柔膜菌目部分类群的分类地位,并取得了突破性研究进展。作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导师,任教27年来,培养了博士生16名,硕士生3名,为我国真菌学研究人才培养作出了突出贡献。
宁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原站长。献身基层水产科技事业,拯救我国大黄鱼资源,致力于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的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改善宁德地区水产技术推广系统的队伍不全、手段落后、经费短缺等状况,促进大黄鱼成果转化。实现年育苗超20亿尾、产量22.6万吨(2019年)、直接产值超百亿元,使大黄鱼成为我国最大养殖规模和8大优势出口养殖水产品之一。带动土木工程、技术劳务、渔网机具、饵料饲料、交通运输、加工冷链、内外贸易、休闲旅游等诸多行业发展和30万人就业与脱贫致富。
武汉大学教授。上世纪80年代,李德仁院士在留德期间首次提出基于两个多维备选假设 的测量误差可区分性理论,以及基于验后方差分量估计的选权迭代粗差探测方法,为现代测量学奠定了数据处理的理论基础。他提出的“选权迭代法”被称为“李德仁方法”。他主持研发的3S集成的航空遥感与低空无人机全自动高精度航空测量系统,减少了90%的野外测量工作量,解决了困难和危险地区的测图等技术难题,在我国西部困难地区测图、中越边界雷区测绘、海岛礁无人区测量、汶川地震快速测绘以及各种应急测绘保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干预室主任。从事传染病防控30多年,在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领域,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发挥了关键技术专家作用。在新冠肺炎防控中,深入武汉、北京新发地、新疆喀什一线抗疫,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研究,查明北京新发地疫情为进口海产品及外包装污染引起,全球首次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冷链传播。在艾滋病防控领域,分析研判吸毒艾滋病流行趋势,研究单阳家庭控制方案,优化艾滋病诊断与治疗干预研究,成为国家艾滋病防控策略,为维持我国艾滋病低流行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科学研究40年,在固体燃料、化学激光器研究,特别是激光化学基础研究上,做出了系统、创造性的成就与贡献。他以国家需要为科研攻坚方向,自行设计、建立了中国第一台化学激波管,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化学激光器,在国际上首次实验观察到量子干涉效应。积极投身科普事业,设立我国第一个科普“院士工作站”,是我国首位担当科普大篷车义务讲解员的院士科学家;被大连市政府授予“大连市特等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大连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大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终身成就奖”。2005年至今,连续资助26个贫困儿童,资助金额累计25万元。用极“朴素”的方式,一生书写着科技报国的信念。
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从力学领域毅然投身“沙漠土壤化”研究,组织横跨力学、材料、土壤、植物等多学科研究队伍,先后在内蒙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西沙岛礁、中东沙漠、非洲撒哈拉沙漠等进行10多项试验示范研究、面积超17000亩。经土壤化改造的沙漠,保水保肥透气,可供沙蒿、沙打旺等耐旱植物自然生长,无需人工灌溉,为全球全球荒漠化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沙漠土壤化”项目作出批示,2020年,汪洋主席到和田“沙漠土壤化”基地视察,给予充分肯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名誉所长。我国首位研究电动式激振器的科学家,也是我国超声电机的奠基人、开拓者。其团队研制的超声电机已应用于嫦娥三号、四号、五号、墨子号量子卫星、智能炮弹、医疗仪器、光学系统等高端装备, 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 填补了国内空白。2020年5月,带领团队首次研发的“四超一特”超高性能的超声电机,在行云二号卫星1、2星的激光通信系统中成功应用,为我国正在研发的“量子通讯”“机载激光武器”“反战略导弹系统”“智能坦克”等装备解决了关键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