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云云 张庆霞 郑夏
(东北石油大学 a.人文科学学院;b.大庆精神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1]。为实现这一目标,各类高校既要构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又要将思想政治工作始终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解决好,实现两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重要的思政教育价值。东北石油大学积极回应国家及区域对地方高校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总结大庆精神育人的经验,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路径。
大庆石油人发扬革命精神,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点、困难的条件下打赢了石油大会战,一举拿下大油田,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铸就了“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为主要内涵的大庆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大庆油田的贺信中指出:“大庆油田的卓越贡献已经镌刻在伟大祖国的历史丰碑上。”[3]“大庆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4]同时,它也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任沧海桑田、时代变迁,精神的力量永不褪色。大庆精神曾激励几代石油人勇于担当“为祖国加油”的崇高政治使命和重大历史责任,引领石油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新时代,大庆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历史实践及卓越人才培养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5]。
首先,大庆精神作为石油高校重要的精神财富,与石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托资源天然互通。大庆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强烈的爱国之情、崇高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追求、科学的价值观念,与课程思政建设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内容主线以及围绕培育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法律意识、道德修养的目标要求相契合。
其次,大庆精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底蕴、精神实质和文化特质决定其在凝聚精神力量、增强使命感、养成人格品质、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能够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行进,有助于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了解并认同石油人在艰苦的条件下“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家争光、为民族争气、为国分忧”的崇高品质和意志追求,从而有助于高校培育具有热爱国家、拼搏奉献、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严谨务实、创新求精等精神特质的新时代卓越石油行业建设人才。
最后,大庆精神不仅能为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价值内涵、生动的教育资源和强劲的动力,同时也能为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清晰的思路和鲜明的价值导向,引领石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方向。
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爱国情怀”为主旋律,以“崇高人格”为至高追求,以“务实创新”为驱动力,以“敬业奉献”为道德源泉,进而丰富各类课程的育人目标和强化价值引领,增强育人实效,培育具备大庆精神特质的时代新人。
爱国主义是大庆精神的核心,更是大庆精神的“初心”和政治本色。可以说,爱国情怀是大庆油田开发建设的原动力。当年,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英雄石油人苦战3年,在“青天一顶星星亮,荒原一片篝火红”的艰苦条件下,通过艰苦奋斗和忘我拼搏,取得石油会战的胜利,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使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大庆油田开发和建设的历史,也是石油工人以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勇于担当的历史使命感书写感人至深爱国篇章的历史。大庆精神充分展现了石油人以振兴国家石油事业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怀。
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培育“爱国情怀”为主旋律,将大庆油田史实和铁人故事等融入专业课教材、融入课堂,武装学生的头脑。这不仅使专业教师找准了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化的具体抓手,而且也更新了大庆精神传播的载体,实现石油人的石油梦、大学生的理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契合,引领大学生迎难而上扛起时代重任。
在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数以万计石油工人艰苦创业,喊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豪言壮语。他们不怕苦、不怕死、不为名、不为利,不讲条件好坏、不讲报酬多少,凭着“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垒精神、修旧利废精神、缝补厂精神、回收队精神、五把铁锹闹革命精神”[6]这“六个传家宝”,打赢了一场中国石油工人必须打赢的战役,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业绩。迄今为止,广大石油职工转战各地,夺取了一个接一个的新胜利,也更充分展现了石油工人崇高人格品质。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三代铁人亲身讲述经典故事与人生追求,挖掘石油工人崇高的人格品质等思政元素,使学生了解和切身感受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自觉追求不畏困难、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不为名利、勇于奉献的崇高人格品质。
求实是科学的工作作风、工作态度,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也是大庆精神60年来挺立传承的最根本因素。大庆油田建设过程中,石油人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以《实践论》《矛盾论》为指导,坚持实践第一位,形成了“三老四严”“四个一个样”“六股劲”[7]的务实精神,创造了“两分法”“三个面向”“四勤四看”“五到现场”等科学方法[8],最终通过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同时也开辟了大庆油田独特的发展道路。求实精神印证了大庆精神绝不仅仅是苦干实干,更是充满了科学理性。
大庆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要将求实的精神、科学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等内容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传承和发扬石油人科学严谨、精益求精、创新务实、尊重规律的工作作风,重点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掘自我潜能,不断提升学习力、创新力。
大庆三代铁人是“敬业奉献”的最有利、最真要的诠释。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用生命诠释了无私奉献;新时期铁人王启民“宁肯把心血熬干,也要让油田稳产再高产”,用热血诠释了鞠躬尽瘁;新铁人李新民“宁肯历尽千难万险,也要为祖国献石油”,用坚守写就了忘我拼搏。从1960年至今,石油人以顽强的毅力、不懈的追求,不讲条件、不讲时间、不讲报酬,任劳任怨地奋战在一线,执着地践行“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迈誓言。现阶段,石油资源开采难度日益增大,石油工人仍然矢志不渝,勇挑重担,不断施压,依靠科技创新再度实现原油高产稳产,为石油事业发展再创辉煌的同时更充分显现出石油人敬业奉献、淡泊名利的高尚道德情操[8]。
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以“敬业奉献”为道德源泉。将三代铁人为代表的石油人心系国家、胸怀全局、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无私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神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勤于动手、知行合一的实践力和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的敬业心,指引学生扎根基层,到边疆地区、艰苦地区、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东北石油大学秉持“躬耕黑土,加油中国”情怀,坚持“厚植龙江沃土、深度回归油田”理念,发挥大庆精神办学育人特色,通过校内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将大庆精神铸入灵魂、融入血脉、嵌入行动,在新时代卓越石油行业建设人才实践过程中,探索大庆精神引领课程思政建设特色创新之路(见图1)。
图1 大庆精神融入石油高校课程思政逻辑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龙头,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一流专业建设需要一流人才培养理念的融入和引领,而课程思政作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实践应用正逢其时。专业思政建设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专业建设各要求全过程,把立德树人任务贯穿新时代卓越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东北石油大学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积极利用宝贵的石油特色文化资源,以本校已获批的16个国家一流、1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开展一流本科专业思政建设工作。27个一流专业在规划和开展专业建设时,院系、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等将课程思政作为一流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以大庆精神为引领,探索实施石油行业院校特色“一流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定位石油高校具备“爱国心、创业心、责任心、敬业心、奋斗心”和“学习力、实践力、协作力、创新力”的“五心四力”大庆精神特质的人才培养总目标。专业教师及实验教师等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要突出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将大庆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开展专业知识传授中将课程思政内容融入理论课堂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验实训课程、专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职业指导、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环节。在建设双一流专业的同时打造“大庆精神”铸魂的课程思政示范一流专业(见图2)。
图2 大庆精神融入一流专业思政建设思路图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在人才培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专业课则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载体。为充分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形成全员思想上重视课程思政、行动上落实课程思政、效果上凸显课程思政的局面,石油高校需积极打造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的课程思政示范课,发挥一流课程的课程思政示范引领作用,通过以点带面,有序推动全校课程思政建设。
东北石油大学秉承“新文科”“新工科”专业交叉融合建设思维,以大庆精神为特色,建成1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多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多门双一流课程。以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省一流课程“传播学”为核心建构了富有“红色文化”特色的“新文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组”,以“数字电子技术”“精细有机合成”“材料力学”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为核心建构了富有“红色油味”的“新工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群组”,打造本校“新文科”“新工科”课程思政示范课资源展示平台。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通过开展名师讲堂、教学观摩、教学示范、资源展示、专题培训等形式,积极发挥示范课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各院系一流课程思政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整体提升[9]。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0]同样,课程思政育人的关键同样也在教师。专业教师是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要力量,更是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重要主体。其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课程思政效果的好坏。石油高校要实现“大思政”协同育人,必须动员全校各部门、各专业形成协同机制,汇聚各方力量,组建课程思政团队,形成协同合力。
东北石油大学贯彻“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要求,成立了校级本科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并培育组建了由1名思政课教师、1名大庆精神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多名模范教师及专业教师、1名学工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构成的院级本科教育课程思政教师联盟。该教师联盟以院系专业教师为主体、以学工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为辅、以模范教师为代表、以思政教师和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为核心,每周开展教研活动,对课程思政教学研讨、课程思政重点课建设及课题研究和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实现了课程思政元素的科学融入及专业课教师育人能力的提升,最终形成了多方联动、协同育人的效应,从根本上为石油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供助力(见图3)。
图3 “大庆精神特质”课程思政教师联盟图
如果说第一课堂是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那么第二课堂就是副阵地,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第二课堂能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有利于拓展学习内容,拓宽视野,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内化认知、外化行为,形塑核心价值观[11]。石油高校应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受教育、长才干,不断拓展社会实践平台和路径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的指示要求[12],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创新并完善第二课堂顶层设计。
东北石油大学依托本校“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哲学社会科学大庆精神研究基地”,灵活设置专业教育教学实践和科研项目,创新课程思政实践课形式,设置以“思想道德素质”为统领,涵盖“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学科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大赛”“项目竞赛”等内容的课程思政实践课堂。以“挑战杯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为契机,以“新时代传承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路径研究”“忆温铁人成长轨迹,不忘大庆精神初心——本土特色红色旅游新模式”等科研项目为依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实践、专业社团实践、实习和志愿服务活动等,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专业素养、科学研究精神以及人文科学素养教育,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于一体,充分实现了专业实践的育人效能(见图4)。
图4 “大庆精神品牌”课程思政实践第二课堂构成图
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多数专业教师面临专业思政教育素材缺乏、难以有效融入等问题,影响了课程思政育人效果。鉴于此,必须深入挖掘、整合专业课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丰富的系列共享型课程思政资源库。资源库的建设应彰显石油高校办学育人特色、突出专业特质、体现课程特点、契合内容特性,包括资源库门户、资源信息化平台、分主题素材库、教学案例集、试题库、拓展资源库等课程思政意蕴丰富的内容体系。以便更好地服务课程思政教学,避免不同专业课和不同学科教师搜集课程思政元素重复性劳动,形成专业课教师间的经验借鉴,合力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为一体的育人目标(见图5)。
图5 大庆精神课程思政资源库组建图
东北石油大学以大庆精神红色元素为载体,建成大庆精神育人展馆、“大庆精神铸魂”课程思政示范一流专业、“大庆精神特色”“新文科”“新工科”课程思政示范课、“大庆精神品牌”课程思政实践第二课堂等多个信息化平台,编制了《课程思政设计与融入安排汇编》《课程思政教学互动问题汇编》《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融入课堂教学案例集》等教学资源库,《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故事集》《大庆地区红色文化图片库》《黑龙江省红色文化视频材料库》等素材库。同时,依托构建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开发“大庆精神传播模式创新软件”、音乐剧《铁人在非洲》、大庆精神育人网站,创办“大庆精神宣讲团”,举办全国红色文化育人学术交流研讨会,编写《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云端讲述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人民楷模王启民》等书籍,实现了课程思政育人成果的社会效益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