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滕可心
题记:日前笔者有机会陪同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委员、电子工业出版社总编辑兼华信研究院院长刘九如等一行到国内著名的数字建筑平台企业——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与相关专家座谈交流,实地了解我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最新进展;以广联达的创新探索为例,结合相关资料进行跟踪研究,撰写形成此文。
数字化转型是建筑行业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的关键举措。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左右,2013—2021年年均增长8.8%,全国各种类型建筑业企业达226万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指出“建筑业在与先进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需要“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因此,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梳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要求,总结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研究提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不同于数字建造,数字建造偏重于建筑生产过程,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则侧重于行业生产力、生产要素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资本、劳动、土地和数据等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重要的驱动源,决定着建筑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在过去,劳动力充分供给可以打破资本报酬递减的规律,维持一个以资本和劳动投入为基础的高速经济增长,特别是建筑业,可以充分享受“人口红利”。然而,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抬升,劳动参与率下降促使资本投入过度,导致企业资本报酬递减和规模报酬递减,企业想通过投资扩大产出能力的意愿进一步减弱,从而进一步降低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而建筑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就是利用数据这种新的生产要素改变建筑业原有的生产关系以创造更高的生产力,推动建筑业完成全要素、全参与方、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变革,对提升建筑业生产力水平,引导建筑业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蓬勃兴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颠覆性变革,我国建筑业数字化转型成为政策布局焦点,相关政策频发。
明确数字经济推动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机制,才能找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切入点。本文从效率更高的建设方式、数据驱动的建设环境和价值驱动的计算设计三方面来分析数字经济推动建筑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机制。
一是效率更高的建设方式。建筑企业在全面梳理核心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以数据为驱动,重塑核心业务。通过业务数字化,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助力企业实现智能化、精细化管理。
二是数据驱动的建设环境。建筑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要系统地进行应用场景梳理,基于对每个业务流程进行的业务场景、管理节点、涉及业务线和岗位的过程控制,开发微服务应用,完成合同、计划、订单、验收、入库、结算等全过程的业务协同场景化应用。
三是价值驱动的计算设计。以BIM、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核心,充分利用AR、VR、传感网络等新一代软硬件系统和工具,充分进行计算设计,打造智慧工地,联动数字管理平台实现价值驱动的项目数字化管理。
建筑产业“内忧外患”呼唤变革,转型升级行动破在眉睫。麦肯锡全球研究院《想象建筑业数字化未来》报告显示全球行业数字化指数排行中,建筑业数字化应用水平仅高于农业,居倒数第二位,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多个外部制约和内部桎梏,建筑业数字化发展任重而道远。
图1 建筑企业面临“五变”
一是宏观环境从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广新型绿色建造方式等方便提出了更高、更具体地要求,二是BIM+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革新叠加人口老龄化,导致建筑业“旧引擎”受到冲击,建筑业企业发生规模报酬递减。三是客户个性化需求升级,传统的产品和服务在新兴市场中可能失去原有的竞争力。《“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人民群众对住房的要求从有没有转向追求好不好,将为建筑业提供难得的转型发展机遇。建筑业迫切需要树立新发展思路,将扩大内需与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结合起来, 同步推进,从追求高速增长转向追求高质量发展, 从“量” 的扩张转向“质” 的提升,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式发展新路。四是单位劳动成本上升,倒逼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用工成本的增加、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错配,会使厂商不得不想办法增加或深化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特别是通过提高数字技术应用来增加全要素生产率。内外部的各种制约因素有可能倒逼建筑业企业“乘风破浪”,积极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自己实现转型和结构调整赢得时间。
行业是企业的宏观集合,企业是行业的微观个体。在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数字化升级的领跑者。其中,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基于 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出智慧工地解决方案,在天健前海宗地项目中实现质量问题关闭率达到 70%以上,质量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为深刻把握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赴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入调研,梳理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龙头企业从战略规划到落地执行的转型模式和成功做法,以期为建筑业其他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经验,为加快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完善智能建造政策和产业体系提供政策支撑。
图2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示例
广联达聚焦建筑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有针对性的提出建筑企业增强其发展韧性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升企业对现有业务的掌控力,比如增强设计、施工、运维等传统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保持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二是增强企业拓展力,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开拓企业新发展领域,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化是企业提升掌控力和拓展力,增强企业发展韧性的关键支撑。但当前多数企业存在数据难掌握、部门难协同、趋势难看清、能力难复用等问题,导致数字化转型效果不佳。系统性数字化则是实现数据驱动、业务连接、趋势预判、能力复用的最佳路径。
它将贯穿建筑业全产业链各环节,打通工程建设设计、采购、施工、使用和运维的全生命周期,连接供给端和需求端,优化全产业链的资源配置,赋能建筑业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图3 数字能力赋能转型成功
聚焦重塑企业“掌控力”和“拓展力”的数字化转型方向,构建数字化转型指标体系,制定清晰、可衡量、可考核的数字化转型目标是转型成功的重点。遵循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掌控力”和“拓展力”,实现企业价值体系重构的主线逻辑构建指标体系,其中“掌控力”助力价值体系重构具体表现为企业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加速管理升级,提升运营水平;“拓展力”则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沉淀与复用,推动传统业务规模化发展,同时通过深化企业创新能力,拓展产业链,发展新业务模式,开辟新收入来源,推动企业价值体系重构。基于上述逻辑,建筑企业结合企业实际,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牵引下,梳理数字化支撑要素,构建数字化转型场景,形成“PDCA(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处理)”闭环,推动指标体系落实。
表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相关政策
2020.7 《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完善星级绿色建筑标识制度;提升建筑能效水平等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具体可从数字化战略规划、IT项目管理、业务数字化赋能、数据运营、生态整合五个维度构建。数字化战略规划能力可以赋能企业基于对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数字化发展政策的掌握,编制符合企业自身发展需求的数字化转型战略;IT项目管理能力是业务和IT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复合能力,以IT逻辑解读业务,重构业务管理模式;业务数字化赋能能力是在现有技术能力上,深化应用信息化技术,赋能业务加速创新转型;数据运营能力一方面可基于数据进行效率提升、集约经营、有效决策,另一方面探索数据价值变现,形成企业新经济增长点;数字生态整合能力是打破传统边界对于企业发展的束缚,推动产业之间跨界融合,在新的生态体系下,促进企业间数据、能力、平台共享,共同创造数字化转型价值。
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的新形势、新趋势和新特征,加快建筑行业数字化的设计建设、技术应用、验收评估、安全保障等标准的编制及推广,构建统一的标准体系,可以推动系统集成,解决建筑业各类信息系统缺乏标准的数据格式和统一接口的问题,促进数据协同。
打造充分的数据基础是当前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孙育平认为未来企业开拓市场的能力将主要在数据收集、整理及运用等方面。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优化建筑业数字基础设施,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规模,激活各个领域的数据要素流转,可以加强生产指挥能力建设、精益化项目管理能力、智慧工地建造能力。
建筑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撑。工业互联网平台能够对生产现场的各要素进行科学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现供需对接、跨界合作、协同发展并举。
一是加快打造建筑产业数字平台,积极构建建筑业工业互联网生态圈。建筑产业数字平台可以包括建筑企业经营数字化、建筑建造业务数字化等多个板块,在要素上集成人员、流程、数据、技术和业务系统等,在生命周期上集成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全过程、全要素和全参与方,从而实现集成项目、企业和产业生态系统的全新建立。
二是建立数字化创新交流平台。平台汇聚整合政府部门、行业市场主体的数据信息,实现建筑市场宏观分析、监管政策决策分析、市场主体服务的“规建管”一体化数字生产线,以发挥好政府、科研院所、社会公众等协同作用,助推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知识创新、科研成果和应用领域的需求创新。
三是创新场景应用,打造项目管理数字平台。数字化转型的初级阶段就是从信息技术单项应用入手,解决手工管理,逐步迈进电子化、电算化。针对一些建筑企业“不想转”“不敢转”等问题,可以从部分应用场景出发,先进行小范围业务重塑,再进行BIM建造、智慧劳务、智慧物料、智慧安全、智慧商务等多场景的应用,最终实现项目全流程的精细化管理和企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