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桥体被烧毁坍塌,所幸无人员伤亡。
万安桥为五墩六孔木拱廊屋桥,据史料记载始建于宋朝,距今已超过900年历史。2006年,作为“闽东北廊桥”之一被列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其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万安桥具有重要的文物保护和科研价值,如今在大火中毁于一旦,再一次为古建保护敲响了警钟。
细剖析
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却抵挡不了一次疏忽。
主体为木质结构的古建筑,通常耐火等级较低,一旦起火极易迅速蔓延。用火用电不规范、电气线路老化或故障,以及消防设施配备不足、损坏等,是不少古建火灾的共性因素。而这些都共同指向了对文物保护的意识与力度不足。
传承的前提,是留下。
此番万安桥被焚毁,也加剧了保护此类木制廊桥的紧迫性。以出事的屏南县为例,除万安桥外,尚有12座始建于宋、元、明、清各朝代的木拱廊桥。这些桥都是古人留下来的建筑珍宝,当通行功能逐渐被新工艺新技术取代之后,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古桥,将会变得比大熊猫还要珍贵。传承的前提,是留下传统古建。
保护古建,就是在保护文化根脉。
文物古建的“生命”只有一次,即便经历多次重建,已经失去的,也不会再回来了。一场大火抹掉的,除了凝结在古桥身上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有多少代人行色匆匆的繁复记忆。文物古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保护好这些文物古建,就是在保护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素材链接
“亚洲第一高斗拱木塔”四川绵竹九龙镇灵官楼
2017年,号称亚洲第一高木塔的四川省绵竹市九龙镇灵官楼突发大火,经全力扑救,火势得到控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灵官楼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据传是当时宰相首辅刘宇亮为纪念天官——王灵官而建。几百年来,香火旺盛。灵官楼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损毁,震后原址重建,采用中国传统卯榫结构,共16层高,号称亚洲第一高木塔。
“中国最后一个原始村落”云南临沧翁丁老寨
2021年2月14日,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角民族乡翁丁村老寨发生严重火灾。翁丁佤寨的民风民俗是整个佤族地区文化传承发展的缩影,是世界佤文化的源生地、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佤族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近年来,翁丁村被列入《佤族木鼓舞》《司岗里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项,获《翁丁村佤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佤族木雕制作技艺》省级保护名录,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评为临沧市十大优美村寨等殊荣。一个有着云南民族风情“活化石”之称的古村落就此消失,令人痛心。
河南暴雨致多处文物古迹遇险情
作为文物大省、考古大省,河南坐拥5处24项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丝绸之路和大运河(河南段),此外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0处,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居全国第二。2021年7月20日,郑州市突降罕见特大暴雨,随后,暴雨中心转移至新乡、鹤壁。降雨除了导致多地道路交通中断,大量群众被困、受灾之外,也让不少“国宝”陷入险境。龙门石窟、嵩山少林寺等地一度水位满溢,郑州商城遗址也出现了覆土坍塌的情况,但经过及时抢险,绝大部分文物本体确认安全。
在行动
永不言弃的追寻
2020年12月,马首铜像入藏圆明园的消息激荡人心。“马首”归园的背后,是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更是文物工作者永不言弃的追寻。曾伯克父青铜组器被跨海追索回国、意大利返还中国700余件文物艺术品、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从日本回归故土……截至目前,我国已与美国等23个国家签署关于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化财产政府间协议,越来越多的“国家宝藏”踏上归途。
深入探索未知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于2001年11月获得国家立项,通过多学科交叉手段,联合国内外近400位专家攻关,全面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以及前期发展等重大问题。十年来,我国推进了880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良渚、石峁、二里头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新疆、西藏等地边疆考古取得大量发现,“致远舰”“经远舰”“定远舰”等水下考古陆续开展。
文博+科技
近年来,“文博+科技”让众多文物突破时空成为活起来的“顶流”;古代壁画保护、陶质彩绘文物保护、饱水漆木器保护、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等方面的技术解决方案已进入国际第一梯队;考古现场无损提取、遗迹遗痕快速鉴别技术取得突破,碳十四测年、DNA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实验室考古技术日臻成熟;智能展柜、考古方舱、文物保护移动实验室等一批专有装备让国际刮目相看……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引领文物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文保工作,保护在先
要因地制宜、一物一策地制定和实施维保方案,同时积极探索文物保护新思路,比如,运用数字、遥感等技术,为古建文物提供预警信息以及辅助应急处置;探索“司法+保险”模式,为保护文物古建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于普通人来说,提高消防意识、规范用火用电、行使好监督权等,也是一种积极参与。
深思考
守护民族瑰宝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56项世界遗产、76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将它们保护好,是对历史负责,是对人民负责。
运用示例:历史记载着来时的路,更昭示着前行的路。保护历史就是保护文明的根脉,而保护历史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好文物,让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都能通过文物睹物思人、透物见史。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历史文物保护工作,“十三五”时期我国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摸清了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家底”;文物考古研究成果丰硕,浙江良渚、陕西石峁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海昏侯墓、三星堆遗址发掘保护受到全球瞩目;在不久前召开的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入选的世界遗产达到56处……这些都是我国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工作交出的亮眼答卷。——舟平《守护文物 留住对历史的回望》
赓续文明血脉
十年来,我国文物进出境展览达500余项,赴沙特等24个国家实施44项联合考古项目,大运河、长城保护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入推进,阶段性成果丰硕……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弘扬光大,中华文明在时代发展中彰显强大的生命力,激发中华儿女极大的文化自信。
运用示例: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国际治理和国际保护行动,开展联合考古,将“中国经验”分享给国际社会,为世界文物保护利用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国担当。十年来,我国文物出入境展览频繁,突破展出地域,创新策展模式,推动文明对话,促进民心相通;大运河、长城保护获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誉,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深入推进……中华文化正以自信开放的姿态走出去,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携手同行。——北鸣《守护民族瑰宝 赓续文明血脈》
激扬精神伟力
华夏大地,何以中国?古时中国,文物重器凝九州之志,文化典籍汇千载之思,祖先在历史长卷上以勤劳、勇敢、智慧作出无声回答;今日中国,山河壮阔,人民幸福,百余年来无数志士先驱以青春、生命、信仰铸就答案。
运用示例: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近年来,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线上传播方式,使数以亿计的观众足不出户,共享博物馆发展成果;舞剧《只此青绿》还原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惊艳神州;从《如果国宝会说话》《唐宫夜宴》等传统文化节目频频“破圈”,到考古盲盒、文创雪糕等文创产品广受欢迎,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正“活”起来,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赓续五千年不断的中华文脉,正在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姿态汇入新时代澎湃向前的洪流。——施雨岑、王鹏、徐壮《守护文明根脉 激扬自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