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梅生 ,王艺莱 ,刘权辉 ,李正琦 ,王晓霞 ,张 莹 ,靳广庆,黄 鹏
(1.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安徽合肥 230001;2.空军军医大学军事医学心理学系,陕西西安 710032;3.北部战区空军医院空勤科,辽宁沈阳 110042;4.武警指挥学院军事心理学教研室,天津 300250;5.空军张掖场站医院,甘肃张掖 734000;6.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陕西西安 710032)
随着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心理因素对健康的重要作用[1],医学心理学专业就此在国内应运而生。目前我国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已逐渐呈现职业化趋势[2],这将对医学心理学专业建设和人才教育提出迫切要求。国外医学心理学教育创办较早,发展相对成熟,培养目标、教育方式以及考核标准都已程序化和系统化[3]。故本研究试图比较分析其办学经验,以供国内高校参考借鉴。
我国目前开设心理学本科教育的高校包括医学类院校和非医学类院校,前者开设的即为医学心理学专业,授予医学学位;后者则开设更宽泛的心理学专业,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学位。而国外心理学本科教育没有明显的院校差异,更多是不同亚专业方向形成各自的培养体系,一般授予心理学文学士(Bachelor of Arts)或心理学理学士(Bachelor of Science)[4]。
心理学文学士与我国教育学或理学士有共通之处。但区别在于,文学学士的培养模式中对临床或健康心理学方向的学生要求更高,一般需要进一步读研,最终获得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PhD)或心理学博士(Doctor of Psychology,Psy D)学位[5]。前者更偏重学术研究,后者更注重临床应用。
中国的医学心理学专业是由我国的教育和医疗体制孕育而出的,这是由于近年来国内对于医疗行业从业者的准入门槛越来越规范严格,一般只有医学背景的毕业生才能进入医院工作。同时,我国医学院也设置了临床医学精神卫生方向,该专业方向与医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都获取医学学位,可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但从二者的执业范围来说,前者更侧重精神心理障碍的生物学因素,后者更专注其心理学因素。国外心理学理学士与我国精神卫生学方向比较一致,因为其体制允许医学院招收不同本科专业背景的研究生[6],所以理学士毕业后可以继续攻读医学院的精神卫生学研究项目,未来成为精神医学家或精神科医师。
综观该类专业的各种规划设置体系,我们认为,我国的培养体系更清晰规范,对口的就业路径也更明确,因为培养的未来从业者能分流应对有心理问题的普通人和心身障碍患者。而医学心理学专业所培养的就是能在医疗场所中给予患者心理-药物综合治疗的人才,因此更强调医学和心理学的结合。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医学心理学专业是体现我国体制的特色专业,虽然也是培养未来的临床心理工作者,但不能简单等同于国外的临床心理学专业。
较早开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教育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主要包括五大模块——通识课程、基础导论课程、专业导论课程、专业扩展选修课程、研究性课程,在开设形式上具有灵活多样性。以基础导论课普通心理学为例,一些高校不直接开设普通心理学导论,而是将其分解为各专业领域的导论课程,如临床心理学导论;另一些高校则以专题课的形式探讨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如感知觉专题;还有些学校采用新生研讨会的形式与学生共同探讨,如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心理学家的执业范围、心理学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等[7-8]。
国内开设医学心理学本科教育的都是医学类院校。该专业学制为5年,课程模块包括医学类课程、心理学课程及临床实习。国内某211医科大学的培养方案为“3+1+1”,即三年理论课程学习,1年临床医院实习,1年心理卫生中心实习。以下为具体的课程设置情况。
国内医学心理学专业与办学历史更悠久的心理学专业(临床/医学方向)在课程设计方案上有较大差异。从横向来看,二者的课程设计均体现了综合性,把心理学和生物医学类课程均纳入课程结构中,但医学心理学专业更偏重医学[9]。从纵向来看,表1的课程更多体现了层次性和选择性:一是要求学生选修一定量的拓展研究性课程,将基础知识与研究性知识有机结合;二是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灵活选修课程。
表1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医学/临床方向)本科课程设置Tab.1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psychology(medicine/clinical)in Stanford University
表2的课程设计则更多体现了“理论+实践”的培养思路。通过理论学习与临床科室及心理科室的实习,学生能够成长为具备临床+心理医师基本素质的复合型医学专门人才。当前我国正在逐步推行分级诊疗制度,这些人才正好能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要。但同时,本科教育也需要思考如何做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使有意深造的学生在本科阶段能做好相应储备。
表2 中国某医学院校医学心理学本科课程设置Tab.2 The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of medical psychology in a medical school of China
部分国外学校会对学生学习进行全面跟踪并设置淘汰机制[10]。考核形式也很多样化,包括期末考试、随堂测验、读书报告、学期论文、平时作业等[11]。
多样化的考核形式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要求。以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心理系为例,课前教授会分享本章节内容的资料包,据此布置作业要求并进行详细评阅。课上气氛非常活跃,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随时举手提问。大班授课后有助教小班答疑课,助教由心理系博士生担任,并负责随堂小考及讲评。每位教授也会设定固定的办公室答疑时间。
国内的教学方式有所不同。课堂更常见的互动形式是师问生答;由于学生人数众多,个体化辅导实施起来确有难度。另外,在考核形式上,目前医学心理学的很多课程也开始尝试多种平时考核方式。医学心理学也属于医学类专业,需要学生背诵很多知识,如果期末考试比重过高,容易加重学生负担,也不利于学习效果。
通过对医学心理学本科教育现状的剖析,可以说该专业的创设是符合国内需要的,也是科学地基于中国目前的教育及医疗体制进行规划的,但仍可参考一些早期创办专业的成功教育经验用于提升办学质量。
目前国内医学心理学教育仅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医学课程体系中[12],而开办该本科专业的高校仍属稀缺,仅有几所部队医学院和个别地方医学院校开办,且相当一部分院校尚未获得硕博培养资格。一些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则只将该专业纳入研究生专业目录中,而本科教育尚属空缺。这在整体培养体系上,使得本硕博缺乏衔接性,容易导致人才转向、流失,或学生背景来源混杂、基础不牢。
中国目前推行的分级医疗制度,显露出基层医疗的人才缺口颇大,因此,应是在医学院校中增设医学心理学本科专业,可对口就业于医院心理科,并逐步增设硕博培养点,从而完善该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另外,现在还存在一些非医学院校在应用心理学专业下设医学心理学方向的现象[13],我们认为,应考虑到国情实际,逐步减少此类招生,因为学生毕业后很难在对口医疗机构就业。
我国对医学心理学专业的培养定位是兼具医学和心理学背景,能成为临床通科医师+心理医师的复合型人才,这顺应了当前分级诊疗制度的社会要求,也有利于完善国内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因此,该专业应立足于当下医改核心需要,精准改革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为了满足培养定位,有些学校把医学和心理学两类课程均纳入培养方案,这无疑会加重学生负担;有些学校则把两类课程进行删减,保留“核心课程”,导致专业知识不成体系[14]。课程内容设置既要充分全面,又要科学合理。但5年的学习时间毕竟有限,如何能做到内容充实又合理呢? 这就需要引入一些趣味新颖的课程形式,如专题课、综合课,就是将相关性较强的课程进行融合,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形成不同学习专题,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更牢固地吸收知识。再如,将通识课程和一些导论课结合成广域课程,让学生在通识文化的熏陶中进入专业知识领域,也有助于培养医者的人文情怀。
当今社会对创新科研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医学心理学领域也不例外。因此,本科教育应重视与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可从课程结构和模块设置上入手,丰富课程模块,且各模块间要体现层次性,同时各模块中增设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例如,可增设拓展研究类课程模块,开设课题研讨选修课,鼓励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选修,有针对性地训练其科研思维能力,也有利于从本科阶段开始培养未来的高级科研型人才。
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密不可分。我们要通过改革教师教学,以此带动学生学习。
首先,教师需要改革考核理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高校提供的各项课程学术资源来设置考核内容,并将其更多融入平时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敦促教师更加认真备课,也缓解了学生的期末考试压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消化知识。
其次,教师还需要加强与学生互动。目前国内师生间的交流还更多停留于课堂上的单向提问,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有限。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鼓励学生随时提问,并及时给予反馈;也可通过作业、平时考核等途径点评、答疑等,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这些方式也能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最后,注重体现课程思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要把课程思政融入课堂,坚持立德树人的原则,从思政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三方着力,设计医学心理学教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