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橇动新课改教学设计的支点
——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为例

2023-01-11 23:59陈荔平
中学语文 2022年1期
关键词:新教材课程内容框架

陈荔平

从2019年起,全国各省市陆续开始启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福建省也于2020年秋季进入新教材使用。尽管2020年暑假各地都进行了新教材使用的培训,尽管有北京上海等第一批试验区的试水经验,尽管温儒敏多次对新教材的使用一路答疑解问,但真正落在每一个学校,每一个教师头上,新教材的使用还是窘境频出,主要问题是:

1.从教师自身来说,专业化程度不高。不少老师对新课标理解不深,仅停留在知道课标里的新概念,诸如大概念、大单元、任务群、项目学习等,但不知道新概念真正的内涵,更不知道新词语背后是教学理念的转换;对教材编排体例双元组合不了解,还是按照以往方式教学,旧瓶装新酒,一课一课地教,缺乏整合意识,或者缺乏整合能力;不懂如何开发课程,或者随意开发课程,造成教材使用的有效性降低。

2.从教材本身来说,容量大。新教材囊括了阅读、写作、整本书阅读、语文活动课,每一个单元9课时,但如何设置单元内每节课的任务与分配时间没有明示,一课多文、读写结合的编排让教学时间更紧促;每个单元有主题,但主题只是大方向,每个单元有单元学习任务,但任务也是宽泛的,完成任务的方式是开放的,就带来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也带来评价标准的不确定性。

3.从课堂教学来说,专题学习随意设置,各专题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群文阅读随便组合,不讲学理;教学设计内容散乱,缺乏核心概念;活动设计多重形式,满足于热闹,缺乏支架功效;教学过程无序且不推进。

新教材使用过程产生的种种问题,看似是老师们不会用教材教,不会设计教学,不会整合资源,实则凸显的是一线教师的课程设计的学理缺失。那么如何建构合乎学理、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学设计呢?笔者认为可以以大概念作为撬动教学课程设计的支点。

1.大概念是什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大单元)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新一轮课改指明了方向。但是什么是大概念(big idea)?很多一线老师并不了解。根据美国威金斯·麦克泰在《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提出“大概念既是各种条理清晰的关系的核心,又是使事实更容易理解和有用的一个概念锚点。”华东师大教授崔允漷又称之为大观念,它是课程的核心观念,“核心观念就好像车轮上的楔子一样,作为使车轮得以固定在车轴上的插钉,楔子对于车子及其正常运行来说,其作用是相当重要的。因此,对于课程内容来说,那些相当于“轮楔”的内容构成了实现理解的基础,它同时也必须得以理解。”课程设计只有集中在具有重要核心价值的“车轮楔”观念上,学生才能拥有整体有机的知识技能,拥有持久性的理解。所以做一个单元教学设计,一篇课文或者多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必须确定一个核心观念,以此撑起整个教学框架,使得框架内的多个的知识点技能能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结构化的课程内容。

2.大概念的表现形态。大概念具体可表现为关键性的概念、观念、论题。如古典诗词的意象,这是解读诗歌的关键性概念,“议论要有针对性”就是一种真理性的观念,“好的小说的评判标准是什么”就是一种没有明确答案的论题,对这些论题的研讨有助于建立专家思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和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在开始设计课程时,就先确定能整合起本次课程内容的大概念,以此作为锚点,开始设计。

3.大概念的层级。层次越高的大概念,越抽象,可辐射的范围也就越广。以概念大小建构不同层级的课程框架,形成网状层级的框架。大概念越大,就越抽象,可以建构更大的课程框架,大概念之下连接与之相关的小概念,小概念建构小的课程框架。以诗词阅读教学为例,以“诗词是有魅力的”观念式大概念作为多册教材的核心概念,统整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三单元,选修性必修上第一单元,实现多册教材多个单元的关联整合;以“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概念式大概念作为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统整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这单元8篇课文都是古典诗词,包括诗与词,古风与近体诗,豪放派与婉约派,诗人们的人生状态、人生境遇、情感精神、审美追求引发今人对人生的感悟、思考,以此整合单元设计,当然以体式来整合也行,但不如以古诗词的当代价值来得更有粘合力;以“处世的出与入”概念式的大概念来建构《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比较阅读的课程框架;以“陶渊明的归隐在当下值得推崇吗”论题式的大概念设计《归园田居》一节精读课框架。

4.确定大概念要以具有生活价值为准。珀金斯提出大概念具有“生活价值”,更明确地体现了“大”意味着与未来的真实生活相关联,“对学习者的生活有意义的知识才可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所以每一次教学设定的大概念对接的是对学习者持久“有用”的。就如高中学习的曹操的积极入世思想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会激励着青年人积极进取,在困境时寻得一番田园的慰藉,获得重新出发的勇气。这样的设定的大概念才对教学有意义。

5.大概念具有迁移作用。大概念是从具体中概括的抽象,再回到具体(运用中)中,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就如以“描摹声音的技巧”作为《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的一课时的教学框架,白居易描摹琵琶的美妙动人乐音是用过以声写声、通感、对比衬托、侧面烘托等技巧表现,学习后再把习得的描摹声音的技巧用于赏析李贺的《箜篌引》,进而完成单元学习任务三中“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这就提醒设定为本次课的大概念必须有学以致用的意义。

6.大概念的提取路径。原则上参照课程标准,知能目标、学习难点、评价标准是发掘大概念的重要渠道。其中学习难点可以指向学校学习的难题,也指向未来生活的难点,发掘学生的学习难点就能发现基于学情的有价值的大概念。当然提取概念最直观最快捷的路径当是教材里的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课文只是实现大概念的载体。所以一线老师要以此为抓手,备课时解读、梳理、整合出适合本单元、本课文、本节课的大概念,建构教学框架。

7.大概念的设定因需要定。整合多个单元的概念一定比单个单元的概念要大,整合单个单元的概念一定比群文教学或者比较阅读的概念要大,整合多篇教学的概念一定比单篇教学的概念要大,这样才能有力支撑起本次课程、本单元课程、本节课课程的框架,也才能促使课程结构立体化、有序化。同时对于对比阅读或者群文阅读,大概念确立不当往往会无力支撑整个课程框架。如《短歌行》与《归园田居》的对比阅读,用“意象”或者“表现技巧”作为大概念是不合适的,因为二者没有可比点或者说可比之处不突出,而“入世”与“出世”的思想本身就有可比性,以此作为这次对比阅读的大概念明显可以支撑本节课的课程框架。

统编教材的使用要真正到位,必须树立大概念教学的理念,正确确定大概念,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新教材课程内容框架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