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2023-01-11 22:13张青山
种子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叶蜂落叶松幼虫

张青山

(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华隆自然保护站,甘肃 武威 733299)

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园林绿化树种,其种植范围广泛,具有生长速度快、材质优良的特点,在建筑、绿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落叶松的生长过程中会遇到多种类型的病害和虫害,严重影响其生长质量。

1 主要的病害和防治措施

1.1 立枯病

1.1.1 为害特点

立枯病主要为害落叶松的幼苗,是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其为害程度较大。主要包括非侵染性病原和侵染性病原。非侵染性病原是由于管理粗放造成的,育苗地积水过多、土壤板结、地温太高等都有可能增加苗木茎叶感染病菌的概率,发病后的苗木会发生倒伏;侵染性病原主要是由于真菌感染引起的。立枯病又分为猝倒型和根腐型两种,主要出现在每年的4—6 月,并且持续的时间较长,对落叶幼苗的为害较大。

1.1.2 防治方法

第一,要做好苗圃的管理工作。立枯病的发生与不科学的管理方式有着直接关系,管理不当会导致土壤中的病菌增多、土壤板结,从而增加发病的概率。为此,选择育苗地的过程中应坚持轮作倒茬制度,在选好育苗地后应精细整地,做好松土除草工作,减少土壤中的病菌数量,还可以适当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第二,做好种子的消毒工作。在育苗之前要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对种子进行消毒,消毒完成后还要进行催芽处理,能够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第三,在幼苗出土后可以选择药剂防治,喷施10%的波尔多液,每间隔7 d 喷洒1 次,并选择晴天用药,科学控制剂量。另外,发现病株后可以选择代森特1 000 倍液进行防治。

1.2 枯梢病

1.2.1 为害特点

枯梢病会为害幼苗、幼树及大树,尤其对5~20 年龄的树木为害比较严重。该病主要是由于落叶松球座菌感染引起,枝叶在每年的7 月下旬开始变黄,8 月叶片逐渐脱落,发病严重时会影响落叶松生长。

1.2.2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检疫工作,尤其要做好苗木运输前的检疫工作。第二,科学的营林管理,发现病木后及时地伐除并且销毁,避免病害扩散。还可以营造针阔混交林,能够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第三,做好药剂防治。发病后可以选择白菌清烟剂,控制好剂量,每间隔15 d 喷药1次,预防效果显著。

1.3 落叶病

1.3.1 为害特点

该病主要为害成林,在发病的初期阶段,患病的针叶部位会出现黄色的小斑点,之后逐渐扩散,变为红褐色,发病严重时针叶可能全部变成褐色,似火烧状,造成整株干枯死亡。

1.3.2 防治方法

第一,做好营林抚育工作,造林后要及时地修剪枝条,增加林内的通风透光性。第二,控制好种植密度,可以采用混合栽种的方式,做好日常的管理工作,提高抚育管理效果。第三,选择药剂防治,发现病害后喷洒代森铵和五氯酚钠杀菌烟剂,能够有效防止病菌扩散,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1.4 猝倒病

1.4.1 为害特点

猝倒病的病菌是丝核菌和镰刀菌,树木感染后的发病症状存在差异性,主要分为种腐型、梢腐型、立枯型、猝倒型,其中种腐型是指芽在土里腐烂;幼苗出土后根茎逐渐木质化,可能枯死,被称为立枯型;幼苗在破土后染病可能腐烂,被称为猝倒型。

1.4.2 防治措施

为了有效预防猝倒病,第一,应该选择地势平坦以及排水良好的地区,保证土壤疏松和肥沃,做好田间的管理工作。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和催芽处理,可以减少病菌感染种子,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生概率。第二,可以选择药剂防治,将敌克松均匀撒在土壤中,也可以使用硫酸亚铁溶液喷洒苗床,能够有效预防该病。

2 主要的虫害和防治措施

2.1 落叶松叶蜂

2.1.1 生物学特性

落叶松叶蜂又被称为落叶松红腹叶蜂,在高温干旱的天气条件下很容易发生,主要为害嫩叶,严重时会将落叶松的嫩叶吃光,造成树木无法生长而枯死,为害较大。落叶松叶蜂主要在土壤或者枯枝败叶中越冬,具有群居生活的特点。在每年6 月上旬开始化蛹,6 月中旬为羽化成虫期,在天气晴朗的条件下羽化。在落叶松的针叶部位产卵,经过大约15 d 孵化,形成幼虫。4龄之前的幼虫有群集为害的特点,集中为害落叶松针叶,吃光叶片后向其他的叶片转移,在15℃以上的环境下食量会增大,如果遇到降雨天气或者低温天气,会直接转移到针叶背面,为害较小。5 龄之后呈现分散为害的特点,并且食量不大,开始向树下转移[1]。

2.1.2 发生规律

落叶松叶蜂在幼虫阶段的为害较大,成虫阶段的为害较小。一般情况下,一年发生一代,老熟的幼虫在落叶层下结茧越冬,在第二年的春天开始化蛹。4 月中旬为化蛹的高发期,时间为18~30 d,5 月之后是羽化的高峰时期,经过3~4 h 后开始产卵,卵期为10~20 d,5 月下旬开始孵化。虫卵主要产在嫩枝部位,对新梢的生长不利,导致新梢弯曲甚至死亡。

2.1.3 为害特点

在落叶松生长时期会出现叶蜂,也是该类害虫为害的高发时期,轻则影响落叶树的正常生长,严重时导致落叶松死亡。第一,落叶松叶蜂为害周期较长,对于针叶的为害较大,能够达到数十年。第二,传播速度和繁殖速度比较快,发生后会大面积传播和扩散,为害性较大。第三,防治难度大,由于该类害虫对温度比较敏感,且为害的面积广、数量多,发生之后根治比较难。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存在差异性,落叶松叶蜂对纯林的为害较大。

2.1.4 防治方法

第一,营林技术。通过营造混交林能够破坏落叶松叶蜂的生长环境,同时提高林木的抗病能力。为此,可以选择和落叶松生长速度基本一致的杨树品种进行混交,增强落叶松对害虫的抵抗能力,从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第二,加强监测预报。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应做好害虫的监测预报工作,在进入4 月后,应设置监测点,制定监测制度,并安排专人负责监测工作。针对落叶松叶蜂为害比较严重的林区,要加大监测力度,发现害虫后及时防治,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第三,加强检疫检查。应完善林区的检疫检查制度,通过开展检疫检查工作避免落叶松叶蜂传播和扩散,降低其为害的程度。第四,物理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是当前防治落叶松叶蜂的主要手段,进入8 月后是叶蜂落地结茧的阶段,老熟幼虫直接在松树的落叶层内越冬,要在8—9 月做好林地的翻耕工作,翻耕的深度控制在25~30 cm,使蛹完全暴露在地表,增强灭杀的效果。第五,生物防治技术。落叶松叶蜂有大量天敌,包括七星瓢虫、赤眼蜂、波姬蜂和寄生蝇等,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提高防治效果。需要注意的是,要重视对天敌的保护,增加天敌的数量,为天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防治落叶松叶蜂的过程中,应加强对林区生态平衡的调节,保护益鸟,包括啄木鸟和山雀等,从而减少落叶松叶蜂的数量。第六,化学药剂防治技术。从当前对落叶松叶蜂的防治情况看,化学防治技术仍然是主要的防治手段。针对3 龄的幼虫,可以在每年的7 月中下旬选择25%的敌杀死1 000 倍液或3%的溴氰菊酯5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落叶松树木长大的同时会增加喷药的难度,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喷洒,并合理控制喷洒的剂量。针对1~3 龄的幼虫,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如果林分郁闭度高于0.6,应在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防治,可选择苦参碱杀虫烟剂防治。如果林分的郁闭度不高,可选择5%的阿维菌素悬浮剂1 500 倍液进行树冠喷雾防治,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在落叶松叶蜂防治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预防为主和综合防治的原则,加强对天敌的保护,慎重选择农药,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药剂,在防控落叶松叶蜂的同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2]。

2.2 落叶松球蚜

2.2.1 生物学特性

落叶松球蚜会影响树木的健康生长,其主要包括以下6 种虫型。第一,干母。干母主要由性蚜所产的受精卵发育而成,主要生活在云杉树体上,干母的卵为褐红色,外表有白絮状的分泌物,越冬的幼虫为椭圆形,成虫为淡黄色。第二,瘿蚜。主要由干母所产的孤雌卵发育而成,颜色为黄色或绿色,1 龄若蚜为淡黄色,2 龄后会出现白粉状的分泌物,体色明显加深,4 龄后若蚜为紫褐色。第三,伪干母。由瘿蚜产卵发育而成,1~2龄若虫主要在细枝芽叶上越冬,初卵为橘黄色,之后变为暗褐色,没有分泌物,成虫为黑色,呈球形。第四,性母。主要由伪干母的卵发育而成,卵初期为橘黄色,有粉状的蜡层,若蚜在2 龄时没有明显的分泌物,3 龄后有光泽,4 龄后体色变淡,成虫为黄褐色或褐色。第五,侨蚜。主要由伪干母卵发育而成,没有翅,2 龄后体表有白色的分泌物,之后逐渐加厚,3 龄后的分泌物覆盖整体,体长为椭圆形,颜色为棕褐色。第六,有性蚜。主要是由性母产卵发育而成,卵的颜色为黄褐色,雌蚜颜色为橘黄色,行动较为迅速。

2.2.2 发生规律

调查研究显示,落叶松球蚜的第一寄主为云杉,第二寄主为落叶松。性蚜产卵后会出现很多干母若蚜,进入9 月后在云杉上冬眠,在第二年5 月开始活动,经过孵化后形成虫瘿,主要为害新生的树枝和嫩叶部位,对落叶松的为害较大。进入7 月后虫瘿开始逐渐分裂,会出现许多幼虫,直接飞到落叶松上寄生,8 月后形成伪干母,侨蚜主要在落叶松上生长发育,对落叶松的为害较大。调查研究表明,落叶松球蚜是当前比较复杂的落叶松主要害虫之一,除了能够在云杉上寄生,也能够在柳树及其他的树体上寄生,为害比较严重。

2.2.3 为害特点

落叶松球蚜的为害主要包括以下3 个方面。第一,对树木的为害。落叶松球蚜主要为害落叶松的枝叶,发病的树木生长缓慢,生长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树木的高度以及胸径的正常生长。如果大规模暴发,不仅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甚至会造成树木枯萎死亡。第二,对环境的为害。落叶松球蚜会导致松木大量死亡,也会导致林区内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影响树木调节气候和排放氧气的能力,增加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第三,对景观的为害。如果出现大量的落叶松球蚜,林场内的树木枝叶萎缩,甚至脱落严重,影响森林的美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2.4 防治技术

第一,营林措施。应控制林分结构,禁止将落叶松和云杉混合栽植,采取科学的幼林抚育措施,清理林内的杂草,保证郁闭合理,为树木营造通风和卫生的环境,降低虫害的发生概率。第二,人工防治。每年的6 月和7 月是虫瘿产生、开裂时期,要做好人工修剪工作,并将修剪下的虫瘿及时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降低第二次传播的概率。需要注意的是,选择人工防治时必须合理把握时间,一定要在虫瘿开裂前进行,从而提高防治效果。第三,生物防治技术。利用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可采取以菌治虫、以虫治虫和病毒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可以结合林区球蚜发生的特点人工养殖捕食性或者寄生性昆虫,将天敌放在指定的区域,平衡种群的数量。主要的捕食性昆虫有瓢虫和食蚜蝇等;主要的寄生性昆虫有寄生蜂和寄生蝇等。要加强对落叶松球蚜天敌的保护,提高防治效果。第四,化学防治技术。每年的4—5 月是落叶松开始发新芽的时期,该时期应向树冠喷洒药物,可以选择3%的高渗苯氧威800 倍液、1%的苦参碱500 倍液和2%的乐果乳油1 000 倍液,要轮换使用药剂,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用药前必须对药剂进行稀释处理,合理控制用药量,把控喷洒的关键部位,确保均匀、彻底地喷洒,提高虫害的防治效果。

2.3 落叶松鞘蛾

2.3.1 为害特征

通常情况下,该类害虫一年发生一代,对华北落叶松的为害较大,主要蚕食植株的针叶部位,严重影响植株的健康生长。落叶松鞘蛾的幼虫直接在树皮缝内越冬,有些也能够在芽孢内过冬,在第二年开始为害林木,5 月下旬化蛹,6 月上旬是化蛹的高发期,6 月下旬能够实现羽化。

2.3.2 防治技术

应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树种,加强对林木的抚育管理,发现被害枝叶后及时地剪除和烧毁,避免虫害扩散和蔓延。采用针阔混交林栽培的模式,促进植株的健康生长,提高林区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选择物理方法防治,选择黑光灯诱杀效果明显,及时摘除虫害枝条,并统一焚烧处理。如果在虫害的高发期,可以采用化学药剂防治,选择灭幼脲1 000 倍液进行防治,减少虫口密度,避免害虫大规模暴发和流行。

2.4 落叶松花蝇

2.4.1 为害特点

该类害虫主要为害球果的种子,一年发生一代,蛹会在落叶层或土壤中越冬,第二年5 月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直接在种子旁边产卵,通常情况下,开花之后的3~7 d 能够在幼果内发现第一批卵粒,8~10 d 之后可以孵化为幼虫,直接为害种子,幼虫期约为1 个月。在6 月下旬和7 月上旬老熟幼虫直接化蛹越冬,有些地区可能两年发生一代。落叶松花蝇喜欢温暖、光亮的环境,会将卵产在温暖、光亮的场所,能够产卵1~2粒,在阳坡的产卵密度较大,在树冠阳面的密度大于阴面。

2.4.2 防治技术

第一,采取科学的林分管理措施,保证林内的通风采光性。加强对种子园的抚育管理,发现病果后及时清理,控制虫害蔓延。第二,选择化学防治。在成虫出现前可以喷洒药剂,使用25%的滴滴涕乳剂600 倍液,能够毒死成虫。在成虫高发期,可以选择飞机喷洒防治,提高防治效率,要合理控制用药量。如果选择地面喷洒,可使用6%的六六六煤油溶液,能够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

3 结束语

落叶松在我国的种植范围广,是重要的绿化造林树种。随着落叶松种植面积的扩大,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应分析不同病害和虫害的发病特点和发生规律,提出科学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在化学药剂防治的过程中尽量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药剂,减少药物残留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落叶松健康生长。

猜你喜欢
叶蜂落叶松幼虫
浙江深碟钩瓣叶蜂种团一新记录种
——侧斑钩瓣叶蜂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山西落叶松杂交良种逾10万亩
落叶松病虫害防治措施探讨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落叶松育苗及田间管理技术探究
落叶松叶蜂防治措施及防治效果分析
麦叶蜂的破绽
长白山林区叶蜂区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