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志霞、宋晨曦、张晓晴、魏鑫海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唐山 063210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文化有所不同,也因此营造出不同类型的建筑风格。然而这些不同风格的传统村落,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当下,正在迅速的消失。为了保护这些传承悠久而且富含特色的传统村落,传承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国家也在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传统村落的保护虽然发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实际上在进行保护时也存在许多的难点痛点。如何在修复的过程中保持原有的风貌同样也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村落的村民逐渐外流,村落的空心化与老龄化进一步导致村落的商业价值不断降低。本次社会调查以吕家村为着眼点,通过对吕家村现状情况等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更新策略,将沉睡的传统古村落逐渐唤醒,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对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仅具有全局性意义同时具有历史重要性。乡村振兴战略可以为我国乡村乡土景观的恢复和兴盛做出合理的决策,也可以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系稳定的重要举错。乡村与城市一直都是并存的统一体,乡村的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与前进的基石,而乡村建设又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关于乡村建设,重点就是要破解发展空间失衡与城乡二元结构不均等的问题。在当今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下,乡村治理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指导思想是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使适应在现代化激流下的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成为可能。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虽然有少数的传统古村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保护,但是仍有许多村落开始呈现衰落的情况,另一方面村民的无序建设,过度开发导致村落古老建筑逐渐消失,为村落带来了巨大冲击,古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已经迫在眉睫。要让人们的乡愁真正有所寄托,一定要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科学合理的开发并加以利用村落现有资源,让古村落真正的“活起来”。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战略道路,是最重要的战略思想,是多年来改革开放探索的必然结果,不仅具有创新性,而且具有现实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从多个角度、多方位综合分析农村建设发展情况,对古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永乐年间,洪河漕吕氏在这里定居,将这个地方称为“汪儿村”,直到清朝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吕家村位于太行革命深山区中,区位优势显著,距离井陉县城 35 公里,距离石家庄市62 公里,处于东汉光武帝刘秀御村的干草沟中西部,为沟口岸村,背后山沟纵横达数十里,四面环山,地形高耸,山高林密,土壤肥沃,是绿色的天然屏障。
该村集中于古建筑群,房屋建筑按年代顺序延伸到周边地区,具有代表风格的有12 个地方,保存比较完整的有8 个地方。2012年12月17日,被公布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1月21日,被宣布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20年8月6日被选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名录。
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一直属于中国乡村建设农的敏感范畴,产业经济停滞、自然变化、人力不足和规划管理等一直是古村落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问题所在。古村保护和更新的局限性和复杂性决定了第一步就是在整个乡村振兴大范围内实施整体保护和部分更新。
3.1.1 吕家村自然环境资源
村落依托不同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独特的景观和布局。井陉县位于晋冀两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险要。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发生过众多著名战役如:韩信背水之战,百团大战等,2005年获中国首个“千年古县”荣誉称号。
吕家村自然资源如下:
(1)村域面积:全村村域面积8.96平方公里,耕地650 亩,永久性基本农田600 亩,绿化率达60%。
(2)温度气候:吕家村位于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和空气湿度都比较大,夏季的降雨量比较充沛。
(3)地理结构:吕家村地质结构主要为石灰岩。村落四面环山,地势西高东低。
(4)山体资源:村落东侧坐落洞宾山,山高谷幽,石怪峰奇,石柏滴翠,山中有许多类型各异的天然岩洞,就像屏风一样矗立在吕家村面前,形成吕家村一处绝妙奇观。
(5)水体现状:在村落东侧和北侧各有一条河流,但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已经出现干涸、沙石外漏的现象。
(6)建筑分布:吕家村聚落东西长 约270 米,南北长 约520 米,选址采用“因地制宜”的营建思想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讲求的是“风水天成”。村落主要由新村、古村两部分组成,吕家村传统民居按照地形起伏错落布置,因势利导,共包含76 处传统院落。
(7)交通状况:吕家村虽深处山区,但是对外交通比较便利,村口处便是东至石家庄市区、西至山西阳泉的县道。
3.1.2 吕家村乡土景观塑造
大地景观被乡土景观作为背景,而乡村聚落景观又被乡土景观视为核心,并通过经济建设、农业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三者融合形成环境综合体,因此乡土景观是一个集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一体的“农民生活景观”与“农业生产景观”的复合型景观。地球表面的大地艺术可以说是乡土景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山水原生态是塑造特色乡土景观的重要依据,对于自然要素首先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
(1)山体植物多样性
吕家村四面环山,松柏漫山,适宜的环境为它提供了很好的生长环境。山体多样性的产生首先要保护好本土植物,其次要适当引进外来物种,丰富物种的多样性要以四季的时节特征为源泉,最终形成丰富多样的山体景观。
(2)梯田、枫叶林景观
由于地理环境等的影响因素,形成了村落东西两面梯田,北面枫叶林的景观,构建农田景观斑块,梯田与枫叶林不仅可以涵养水土,促进生态保护;另一方面加入本地农产品的种植,还可以推广产品文化,为村落带来经济效益。
(3)洞宾山景观
洞宾山不仅有许多类型各异的天然岩洞,抗战时期的晋军驻扎防御用的藏兵洞也位于山上,藏兵洞外悬空着各式各样的钟乳石。将洞宾山景观与梯田,枫叶林相结合形成经济林带,吸引游客,带来经济效益。同时要注意钟乳石景观的保护,为其设置专门的保护防线。
(4)水资源体系
吕家村整体水资源情况欠佳,由于山区条件和现如今气候情况等因素的限制,村落原有河流发生干涸现象,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最主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加大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利用山体的海拔与水蒸气的蒸发凝结作用,或者利用人工干预加强地方降雨量。另一方面吕家村传统聚落地下水质良好、水资源比较丰富,村民主要依靠水井、水窖进行生产和生活。
3.1.3 吕家村建筑空间格局
吕家村作为井陉县代表性传统村落之一,犹如“活态博物馆”,既承载着当地璀璨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又见证着村落数百年的变迁与发展。多边有序的空间形态、紧密有致的合院布局、层次多样的宅院类型,造就了吕家村独具特色的聚落形式。吕家村村落分为新村与古村两部分,对于古村我们要加强对其保护,而新村要适当对其进行更新与改造。
(1)传统民居结构
由于地理条件制约,初建村落时选择定居聚集在半山腰处,并由组团式布局呈现、加强防御。吕家村传统民居包括 “下窑上木式”建筑、独立式窑洞、及木构建筑三种类型,其中独立式窑洞最为常见。吕家村传统民居多为封闭形的合院样式,平面布局有“一”字形、“L”形、“口”字、“ㄇ”形、以及横向组合五种形式。
(2)街巷景观空间
传统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的地势结合造就了吕家村独特的村落格局。村内道路分为主要街巷、次要街巷、宅间小路三种类型。古村道路主要以石子路为主,新村的街道主要由水泥路构成。狭长的街巷空间不仅促进居民相互交流,还尅促进邻里亲和性。吕家村聚落内部有多处景观节点:古槐广场、吕家剧场、邓小平故居、井陉长生口战役指挥所、石碾石磨广场、三滴水院、日月楼、榨油坊等。
(3)村落保护更新
对于吕家村传统古村落实行分级保护:1)对建筑质量较差,即将变成危房的建筑要进行拆除更新;2)建筑质量一般,传统价值一般的房屋,可进行加固改造;3)建筑质量完好设施齐全的房屋要进行加强保护,不可更改其原有的立面结构以及特有的结构功能。
增设村落慢行步道,将各个景观节点串联,增加游客观赏流线;增设公共空间,对于功能破碎的空间进行改造或者还原其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功能:照明系统,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垃圾回收等。传统巷道的蜿蜒曲折和高低起伏的地形变化,让村落街巷空间变得韵味有致,进而让人们感受到“步移景异”的空间体验。
3.2.1 村落经济可持续发展
传统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经济,村民的大量流失导致古村落经济水平急速跌落,因而开发创新产业类型,吸引村民回流,提升乡村经济收益是当今古村落保护与更新发展的关键措施,另外,古村的发展必须满足村民和当地产业的日常需求。
3.2.2 吕家村产业结构现状
吕家村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从事养殖业、畜牧业、和林业。农业种植以玉米、大豆、谷物等适合旱地生长且一年一熟的农作物为主,兼有苹果、梨、桃子、核桃等;随着城镇化的迅猛发展让不少村民选择去城镇就业谋生,使得村内劳动力逐渐减少,为村落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制约,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吕家村的建筑特色,村落逐渐发展旅游业。在入选中国传统村落之后,吕家村目前正依托着红色革命遗址与明清建筑的古民居开发旅游,特色的环境及建筑吸引了各地艺术家来此地写生,同时游玩的游客也开始增多,民宿建造逐渐增多,村落的经济收入随之不断提升。
3.2.3 换发农村新活力,村民返乡绿色创业
以红色基因为出发点提升农村经济发展,让村民不断返乡创业,进而提升村内劳动力。
(1)开展红色旅游基地
193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领129 师师部在吕家村驻扎并组织开展了长生口战役。指挥所与刘伯承、邓小平故居现如今保存完好,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和浏览价值。加强红色教育宣传力度→引入红色影视文化→外出人员返乡,增加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2)打造绿色生态探险
吕家村位于海拔500 米的山体之上,独特的山体环境造就了优越的生态资源,在现有自然资源与不破坏原有资源的基础上对周围山体进行开发利用,将其打造成为绿色生态探险区域,另外加入漫山步道,提高生态探险区域整体性。
将“尊重传统,保护自然,整体规划”作为首要原则在村落西北两侧山体规划山林休闲步道,并对步道沿途景观进行科学打造,营造丛林书屋、山林客栈、林地探险、多彩森林等休憩娱乐节点,运用“1+x+y”的手法打造山地旅游,最终形成自然风光、山地探险、生态度假、休闲娱乐等相结合的业态聚集场所。
(3)建设民宿体验
民宿市场得益于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也迅速蓬勃起来,吕家村作为井陉县代表性传统村落之一,开展民宿产业不仅能够很好的传播传统古建筑文化,还可以为村落与村民带来经济收益。另外村落红色基因的激活为民宿行业带来了进一步发展机遇。不仅要扩展村落内部民宿,而绿色生态探险区域的建设也为村落外部民宿的建设提供了基础,最终引民反乡共同创业,唤醒村落生机。
3.3.1 吕家村非遗文化
吕氏木架加楔单杠式榨油坊始建于清乾隆50年,历经220余年,设备至今完好保存。榨油的工艺特别繁杂,但这种纯手工的油卫生干净。榨油坊祖传5 代,最末一代继承人吕嘉祥,为防止手艺失传,有传承人吕义清、吕玉华仍保留这门技艺,使之发扬光大。
3.3.2 吕家村民俗文化
现如今吕家村已有600 多年的悠久历史,悠久的村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叹为观止的建筑民居、璀璨丰富的古迹文化构成一幅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
(1)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是一切艺术的源泉,是民族艺术界的遗产。吕家村文化底蕴深厚,由于位置紧邻山西,也受到山西文化的一些影响,传统民间艺术有:晋剧、武术,剪纸、面塑、荆编、社火等。
1)武术:武校堂院建于明末清初,该院建在四个地窑之上,南北是砖木石瓦房结构。主要为本族子弟提供习武练习的场所,现在仍有传人在此练习太极拳。
2)荆编:吕家村荆编艺术由来已久,其实荆编是一种存在于偏远农村里最常见的东西,但是现如今会荆编的更是寥寥无几。
(2)饮食文化
吕家村的饮食习惯主要以手擀面、煎饼为主,节庆期间还做些年糕、砍三刀。除此之外,还有抿须、炸云头等特色美食。
3.3.3 文化传承与创新
传承与创新是文化不断前行的两个轮子,两者缺一不可,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确定目标与方向的过程,古村落的传统文化在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影响时,要学会吸收与转化,让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创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进而得到广泛传承。无论是吕家村还是其他传统古村落,在发扬传承民俗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和现代文化的交流与吸收,让传统文化深入到不同的方面,另外可与经济产业相结合,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让文化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的进行传播交流。
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来自不同角色的共同作用,村民不仅仅是村落建设发展的主体,然而也是村落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直接受益者,所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是首要目标。通过村民返乡提升村内劳动力是现如今面临的主要解决问题,不仅需要政府针对村落特征和发展特点总结研究,引导村民返乡创业,重新唤醒村落活力,与此同时也需要专业的规划者等作为第三方力量才入古村落的更新保护当中,总而言之,古村落的保护和更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方独大的,它需要通过多方合作,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动,才能保证整个过程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才能有效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和更新传统村落,不仅要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做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整治工作,而且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振兴和农村产业振兴战略。我们既要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还要合理开发,改变村落的贫苦面貌。古村落的保护更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和传统村落的更新改造中,要尽最大努力探索民族精神和区域特色,协调好传统村落建筑与生态自然环境的关系,满足村民的日常需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我们的传统村落不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