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种类及其防治技术探析

2023-01-11 11:46王晓侠
种子科技 2022年13期
关键词:斑病病斑病害

王晓侠

(迁西县新庄子镇人民政府,河北 唐山 064300)

病虫害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影响重大,虽然可以采取农药防治,但会对玉米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虫害还会产生一定抗性,导致农药的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切实掌握病虫害的种类并加以分析,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对症下药,提高病虫害治理效果。同时要注意在玉米种植阶段,应使用正确的种植方法,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解决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问题[1]。

1 玉米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玉米病虫害概述

玉米属于下半年农作物,生长阶段大多为每年7—10 月,生长周期相对较短,但是病虫害非常严重。一般来说,玉米病虫害与气候、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日照温度较高、时间较长,并且对水分要求严格,如果没能及时补充水分或过量浇水,都会成为病虫害的诱因。另外,病虫害存在于玉米的整个生长阶段,任何一种类型的病虫害都会给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带来负面影响。通过研究发现,部分病虫害可能导致玉米绝产,使得种植经济效益大幅下降,应高度重视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2 玉米病虫害防治现状

目前,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仍存在不足,如农户对病虫害药剂的了解较少,过于盲目使用农药,只要出现病虫害就会大范围喷洒农药,导致病虫害出现抗药性,并且过度喷洒农药会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诸多影响。由于农户的专业知识较少,对农药功效和防治害虫的种类不够了解,没能做到对症下药,所以效果有限,甚至个别农户选择的药剂会影响人体健康。喷洒农药的防治方法已经相对滞后,尤其是传统的背负式喷洒,雾化效果很难保证,导致病虫害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控制[2]。

2 玉米病虫害的种类

2.1 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是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由于患病后叶片枯萎,因此也被称为玉米叶枯病,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发生,一旦出现会使玉米减产15%~20%,最严重的减产50%。由此可见,玉米大斑病的危害十分严重。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玉米叶片、苞叶等部位,尤其是叶片最为明显。根据特征即可辨别病害种类,初期阶段会从植株的下部叶片产生病变,并且呈现出向上扩散的趋势,叶片上还会伴随明显的斑点,大多为水渍状,呈青灰色,同时会沿着叶脉蔓延,病斑主要呈黄褐色,边缘位置为暗褐色。进入发病期后,病斑会形成连结,导致玉米叶片变黄直至枯死,潮湿的情况下还会产生黑色霉层,这也是较为显著的病害特征。

玉米大斑病主要借助风雨传播,病菌侵入后15 d左右会形成分生孢子继续传播,通过雨水飞溅,迅速蔓延到整个种植区域,从而造成玉米大面积侵染。一般来说,造成玉米大斑病的原因和品种存在密切联系,由于品种本身对此病害的抵抗能力并不强,所以很容易导致病害蔓延[3]。在玉米抽穗后期,如果氮肥施加不足、排水不通畅,都会增加玉米大斑病的严重程度。

2.2 玉米小斑病

玉米小斑病与玉米大斑病在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虽然也被个别地区称之为玉米叶枯病,但玉米小斑病的形态以斑点为主,在我国很多地区都有出现,甚至可以说是玉米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的情况下能造成玉米绝产。

玉米小斑病存在于玉米的整个生长阶段,但是抽雄期相比其他阶段造成的损失更大。该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苞叶、果穗等部位,出现椭圆形病斑、纺锤形病斑、长方形病斑等,同时会出现褐色斑块,个别病斑会存在两个左右同心轮纹。纺锤形病斑以黄色、黄褐色居多。症状最多的为黄褐色坏死小斑点,虽然病斑不会扩大但容易出现密集现象,互相融成一片,最终造成玉米叶片变黄、枯死。在病理特点上与玉米大斑病几乎相同,都是由病原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通过在病残体中潜伏越冬,第二年为害玉米,只要条件适宜就会随着雨水、气流造成感染,几天内形成严重病斑,还会在病斑上产生新的分生孢子,继续扩散。玉米小斑病的高发期为每年7—8 月,雨日、雨量、露日较多时,平均温度在25 ℃以上,种植密度过大或种植区域属于低洼地时病情容易加重。

2.3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作为春玉米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集中在果穗上,并且为害雄穗、雌穗,过了抽穗期症状更为明显,不少玉米品种在苗期阶段就出现十分显著的病害症状,如叶片上出现黄白色条纹,通过肉眼即可对病害进行判断。在雄穗受到病害侵袭后,花器会出现明显变形,而且无法形成雄蕊,雄花基部也会产生膨大菌瘿,雌穗发病大多无法吐花丝,并且整个苞叶受到病菌破坏,形成巨大的菌瘿,内部的黑色脱落后露出丝状组织,犹如混乱的发丝状,因此被称为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的病菌存在于土壤或粪肥中,还有可能存在于种子表面,通过附着的形式越冬,为第二年种植玉米埋下病害根源。传播上与种子本身携带病菌有关,以玉米3 叶期为主要入侵阶段,不断扩散到生长期,最终进入花芽和果穗谷进行破坏。准确来说,玉米丝黑穗病属于系统侵染性病害,每年侵染1 次后不会再次侵染,并且对温度的要求较高,低于15 ℃或高于35 ℃都无法传播,土壤含水量低于12%或高于29%同样不利于发病。

2.4 玉米纹枯病

玉米纹枯病是发病率最高的病害之一,并且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发生,且不限玉米品种,玉米一年四季都无法避免玉米纹枯病,发病率在22%~70%,对玉米的产量影响非常大。发病阶段主要侵害叶鞘,同时影响茎秆或果穗部位,出现此病害后会存在相对明显的淡褐色斑块,并且斑块之间会逐渐连在一起,最终发展为不规则形状的斑块[4]。

玉米纹枯病严重时,叶鞘与叶片都会枯死,从发病症状上来看,大多由下而上扩散,发展到果穗和叶鞘等部位已经较为严重。在受到多雨高湿等影响时,发病部位还会产生稠密的白色菌丝或萝卜籽状的褐色菌核,在第二年条件适宜的阶段就会侵害玉米,菌核会通过流水、人畜活动携带进入玉米地,并在玉米拔节期进入高发阶段,在抽雄期病情加重。

2.5 玉米螟

玉米螟在我国分布非常广泛,只有青藏高原地区还未出现过,其他地区都有发生。玉米螟在幼虫阶段会借助风进行传播,被风吹到植株上以叶肉为食,随着生长钻蛀茎秆,成虫后可以达到13~14 mm,雌蛾相对大一些,颜色比雄蛾略淡,线纹并不明显。玉米螟主要在秸秆、穗轴以及根茬中越冬,并在第二年5 月上旬吐丝结薄茧化蛹,6 月正式进入化蛹盛期,每年8 月都会为害玉米,直到9 月下旬天气转凉才会寻找隐蔽之所越冬。玉米螟具有显著的趋光性特点,喜爱在夜间活动,白天会潜藏在农作物、杂草中。

2.6 地老虎

地老虎对玉米作物的危害巨大,以农作物为食的有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前翅存在白色波状线,黄地老虎则没有该波状线,虫卵大多为半球形,初期阶段呈黄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暗。小地老虎幼虫表面布满黑色圆形颗粒,而黄地老虎幼虫并没有。此类害虫一般多在秋季发生,尤其在多雨的天气、土壤较为湿润且极易滋生杂草,加上温度适宜又有充足的食物,地老虎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影响第二年玉米种植。

2.7 红蜘蛛

红蜘蛛不仅为害玉米作物种植,还会为害棉花、豆类、瓜类等作物,在高发阶段会集中于玉米叶片背面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发黄或形成明显的灰白色斑块,严重时造成植株叶片脱落,影响玉米生长。幼虫主要存在于土缝、落叶中,在越冬后第二年气温高于10 ℃的条件下开始泛滥,4 月下旬开始侵袭玉米,并且大量向周边繁殖,密度大时会聚集成团[5]。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玉米不同种植阶段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3.1.1 播种期防治

在玉米种植阶段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应选择具有耐病、抗病特性的品种,根据当地的病虫害特点,按照多发性病害选择玉米品种,以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确定品种类型后,将种子倒在容器内,加入没过种子的冷水浸泡24 h 左右,如果加入50 ℃温水应将浸泡时间减少为6 h,随后取出种子晾干,加入药剂搅拌,并清除种子上的细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在播种期尽量减少早播夏玉米、迟播春玉米,通过改变播种时间,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1.2 苗期管理

要想彻底解决病虫害问题,必须加强玉米苗期的田间管理。例如,及时清除周边的杂草,为玉米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同时破坏病虫害的生长环境,降低病虫害的蔓延速度,可以采取百菌清1 000 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 倍液喷雾1~2 次,防治效果显著。

3.1.3 灌浆期防治

在进入灌浆期后,大多以化学药物进行防治,可以针对病虫害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喷洒,彻底清除病虫害。例如,在玉米作物出现锈病的情况下,1 hm2用20%三唑酮乳油900 mL 或烯唑醇450~600 g 兑水喷雾;若病情严重可以适当增加剂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药量。当出现玉米螟时,玉米每100 穗花丝有50 头玉米螟或达到10%时,必须将穗顶花丝剪掉,同时1 hm2用4.5%高效氯氰聚酯乳油750~900 mL 兑水后喷洒即可。每年玉米收获后必须集中销毁秸秆或将秸秆粉碎还田,以此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

3.2 做好选种工作

种植玉米应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从源头上防治病虫害,还应因地制宜选取适当的玉米品种,或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展开防治。在选种过程中,需要注意掌握当地的病虫害种类、特点,再选择与之匹配的品种,比如针对玉米大、小斑病,应选择中单2 号、农大3138 等品种,玉米青枯病预防以陕玉911、西农11 号为主,玉米丝黑穗病高发地区主要采用北京德农郑单958、陕单9号、辽单18 号等品种,能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由于各个地区的条件不同,常见的病虫害也有所差异,应根据病虫害特点选择玉米品种,同时做好种植管理工作,以增强玉米抗病能力,实现增产增收的目标[6]。

3.3 做好灭菌防治工作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灭菌防治是比较有效的措施,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大多数病虫害都是通过附着在土壤、秸秆或其他位置越冬,并在第二年大范围传播,而借助灭菌防治工作,同时重新翻耕土壤,可以及时消除各类病菌、幼虫,大大减少病菌侵染。将4 月以前的玉米秸秆进行加工处理或制作成燃料,既不会浪费资源,还能杀灭隐藏在其中的幼虫,从源头控制虫害,减少第二年的虫害侵袭。对于病害来说,应采取及时清除病株、切除病瘤等方法,避免病虫害继续扩散造成大范围感染。另外,周边的杂草都是害虫喜爱的栖息地,如马唐、狗尾草等,应及时清除杂草、减少害虫,同时还能避免杂草抢夺土壤中的养分。

3.4 做好药剂防治工作

药剂防治也被称为化学防治技术,属于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防治手段,但是要注意选择有针对性的化学药品,才能发挥出较好的杀虫杀菌效果,同时要注意符合绿色环保理念,在喷洒过程中避免造成玉米作物污染,影响玉米产量、质量。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十分迅速,对玉米种植化学药剂的研究层出不穷,有很多可以选择的病虫害防治药品。例如,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使用锌肥,不仅能促进玉米生长,同时有利于减少青枯病的发生。施加有机肥或其他菌肥,也能增强玉米的抗青枯病能力。若已经发生病虫害,应使用50%多菌灵、65%托布津,每隔7 d 喷施1 次,连续喷3 次即可。还可以选择40%菊杀乳油、5%农梦特乳油、5%抑太保乳油,在消灭害虫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3.5 做好其他防治工作

除了采取化学防治技术以外,应尽量从耕种管理环节入手,也就是基于源头进行控制,按照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合理规划玉米耕种方案,确保满足各项条件,以提高耕地质量,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尤其是玉米生长阶段必须提供所需养分,增强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7]。

初期阶段应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加快玉米成熟,同时减少穗轴与籽粒中的含水率,从而减少病菌感染现象发生。经常出现玉米病虫害的地区,应采用轮作制度,搭配其他农作物轮番耕种,比如种植玉米也可以搭配红薯、花生等农作物,是减少病虫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挑选好玉米种类后,需要使用药物浸泡,有效杀灭种子表面可能残留的病菌,能起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4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是病虫害应对方面仍存在不足,导致玉米产量与质量很难达到预期目标。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玉米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概率增加,且对农作物的影响越来越大,玉米产量愈发不稳定。要把握好病虫害的特点与发生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技术进行处理。认真对待玉米种植管理,遵循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原则,在种植过程中做好相关工作的把控,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保证玉米种植产量与质量。最重要的是,应深入了解病虫害根源,落实防治技术要点,推动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斑病病斑病害
早春养羊需防六大病害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小麦常见三种病害咋防治
葡萄病害周年防治历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果树休眠期咋防病害
浅析玉米小斑病流行特点及防治技术
试论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