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琳
(兰陵县向城镇人民政府,山东 临沂 277711)
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属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无霜期长,适合小麦种植。近年来,山东省临沂市逐渐加大小麦种植力度。为保证实际种植质量及产量,应重点探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降低病虫害影响,实现增产增收。
实现小麦高产,需要做好选地与整地工作。选择小麦种植地时,应保证种植地土壤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较强、土壤层深厚、便于排灌。完成选地工作后,还应及时进行整地处理。前茬作物收获后,实施深耕灭茬,保证整地深度不低于25 cm,无明显大土块,且土壤疏松性良好。为保证顺利排水,应开挖田间排水沟。如果种植地田间水层较浅,开挖田间排水沟时,保证间距在2.4 m,相邻排水沟间可播种12 行小麦,根据小麦种植地实际情况,确定出排水沟实际长度。若种植地耕作层较浅,应进行全面深松整地,一次间隔2~3 年,深度保持在25~30 cm,将犁底层打破。整地过程中,还应做好施肥工作,一般而言,施加的有机肥应充分腐熟,施用量为4.5 万~6 万kg/hm2,磷肥的施用量为96~120 kg/hm2,氮肥的施用量为96~108 kg/hm2,钾肥的施用量为210~262.5 kg/hm2。
小麦种植环节,小麦产量会受到种子选择合理性的影响,所以,若想提升小麦产量与质量,需要做到合理选种。第一,选择品种质量高、抗风能力强、抗病虫害能力强、单株产量高的优质小麦种子。第二,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如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等,保证小麦得以良好生长。所以,相关人员选种时,应深入到小麦种植地进行全面考察,详细了解种植条件,结合当地环境,选择最适合的小麦品种,科学合理地开展选种工作。若种植地区较为干旱,选择的种子应具备较强的抗旱能力。若种植地区属于寒冷地区,选择的种子应具备较强的抗寒性。通过实地考察分析,做到因地制宜。
完成种子选择工作后,应对种子进行处理,可做种子包衣,也可做浸种、拌种处理。其中种子包衣主要是通过种衣剂对种子包衣处理,会提升种子发芽率和抗病虫害性能等,但是会增加种植生产成本。种子包衣处理环节,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保证种衣剂配制的合理性,以防病、杀虫、微肥补充等为目的,选择的种衣剂配方也有所不同。种衣剂种类较多,如成膜剂、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微量元素、吸水剂、肥料、增氧剂等。实施包衣处理时,需要先将种子洗净并晾干,将其放入容器中,根据相应比例,添加适量种衣剂,搅拌均匀,直到其表面覆盖上一层细致、均匀的薄膜,随后从容器中取出晾干[1]。将小麦种子拌种及浸种处理,会将种子内外细菌有效杀灭,防止地下虫害的不良影响,保证小麦良好生长。植物生长剂浸种及拌种,可促进小麦出苗,提升出苗率的同时,培养壮苗。与实际浸种及拌种需求结合,科学调制药剂溶液,在小麦种子中加入适量药剂溶液,均匀搅拌或浸种。拌种环节能有效防治害虫,利用0.05%稀土与硫、锌元素拌种,对小麦生理病害进行预防。浸种环节,可选择0.5%矮壮素溶剂2 000 倍液浸种,浸泡时间通常为6~12 h,浸泡后取出晾干。
小麦种植过程中,应选择精播技术,重点做好适时适量播种并对播种深度进行科学控制,提升小麦成活率,实现小麦高产优产。
小麦栽植环节会受到较多因素影响,最直接的因素是温度。若未能科学控制小麦播种时间,会减少小麦产量。小麦生长受温度变化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播种期过早,若出现气温突降情况,由于小麦在早期生长中养分消耗过多,降低了自身抵抗力,受到冻害侵袭,阻碍小麦生长。第二,播种期过晚,会降低小麦出苗率、减缓出苗等,在冬期前,无法生长成壮苗。并且因为生长发育慢,根系不够发达,未能在体内积聚较多的养分含量,冬期内无法满足实际生长需求,会对小麦成活率产生较大影响,不仅会降低小麦质量,还会降低小麦产量。不同地区,水文及气候等条件也会有较大不同,因此,在小麦播种环节,应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适时播种。
综合考量多种因素,如地域、品种、条件等,合理控制播种量。相关技术人员开展播种工作前,应全面了解土壤性能,确定实际播种量,防止稀松播种或过多播种影响小麦生长。当播种量较大时,会影响通风及光照效果,导致小麦发生倒伏情况,减少小麦产量。当播种量较小时,容易出现缺苗的情况[2]。因此,种植人员需要结合小麦的播种期及特性,合理确定播种量。通常对于弱冬性及半冬性品种,播种时间可选择在10 月中旬,播种量为2 250~285 0 kg/hm2;对于春性及弱春性品种,应在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完成播种,具体播种量为2 400~3 000 kg/hm2,若播种时间有所推迟,需要将播量适当增加。
通常情况下,应将小麦播种深度控制在3~4 cm,从而保证小麦良好生长。若播种深度过浅,外界环境温度会对小麦种子产生较大影响,发生落干或冻害等问题。若播种过深,会影响小麦发芽率,使出苗时间过晚,削弱小麦抗病能力。
科学施肥是小麦高产种植的重要内容,土壤中具备丰富的营养物质,才能保证土壤肥力[3]。若种植地块的土壤肥力水平较低,可选择秸秆还田手段,主要方法为将玉米秸秆充分绞碎,绞碎后保证秸秆长度不超过5 cm,随后将其均匀抛撒于田间。需要注意的是,秸秆抛撒过程中,每100 kg 秸秆应配合2 kg 尿素,共同撒于田间。若种植地属于普通高产田,有机肥施加量为45 000~60 000 kg/hm2;若种植地属于中低产田,有机肥施用量为37 500~45 000 kg/hm2;若为高产攻关田,应施加鸡粪超过45 000 kg/hm2,同时,要保证鸡粪充分腐熟。小麦种植环节,还应施加255 kg/hm2的氮肥,其中基肥应为50%。为确保土壤通透性更高,应施加小麦专用肥,施用量为1 500 kg/hm2。
小麦种植过程中,会面临杂草与小麦竞争养分及水分的情况,使小麦生长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及水分[4],因此,应开展田间除草作业,根据田间杂草类型针对性地选择除草剂。若为阔叶杂草,如牛繁缕、播娘蒿及荠菜等,可选择巨星干燥悬浮剂、20%使它隆、72%2,4-D 丁酯等,兑水向杂草茎叶上喷施。若为禾本科杂草,可应用40%野燕枯水剂2 250 mL/hm2或64%可溶性粉剂1 350 g/hm2,加水50 kg。若存在杂草混生情况,如野燕麦与阔叶杂草混生,可将2,4-D 丁酯、野燕枯水剂与巨星干悬浮剂等混合使用,用量与单独使用时一致。田间施药时,需要与气温相结合,如不应在寒潮来时及气温回落时施用,因为气温会直接影响除草效果。做到因地施药,一些除草剂存在较长的残留期,会在土壤中积累,如果施用不当,会影响后茬作物生长,如麦草灵及甲磺隆等,以上除草剂只可应用于一年一熟的春麦田中。
第一,应及时查苗补苗。小麦出土后,应重点做好查苗补苗工作,当存在缺苗情况时,应选择催芽好的种子进行补种。如果种植区域不存在严重断垄情况,可选择生长茂密的幼苗进行移栽。小麦播种后,如果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应在停雨后及时耙地,避免板结,保证幼苗生长。第二,做好分蘖肥施入工作[5]。若麦田为抢墒播种,未施入足够基肥,在小麦生长至3 片叶子后,应及时追施,确保弱苗茁壮生长,促进小麦分蘖。但是,需要对施肥量及灌溉量及时控制,肥料不可过量实施,以免造成小麦徒长。并且在灌溉后应及时中耕松土,避免造成土壤板结。第三,适时冬灌。通过科学冬灌,有助于小麦安全越冬,以免受到冻害影响,并为小麦安全返青提供充足的水分。通常情况下,应在土壤解冻前完成麦田冬灌。第四,保证及时施入返青肥。一般而言,小麦返青后,无需施加肥料。但是麦田小麦冬前群体生长不旺盛,且苗情较差,应及时施入返青肥,通常应追施尿素150~300 kg/hm2。若田间苗情较旺盛,小麦返青后,应将重点放在小麦分蘖控制上,不用进行灌溉与追肥。小麦生长至3 片叶子及分蘖期后,应分别实施一次镇压,保证土壤具备良好的紧实度,为小麦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麦田土壤存在湿度较大,不可进行镇压操作,防止出现土壤板结的情况,阻碍小麦生长。第五,做好中耕除草。在小麦生长前期,应注重中耕除草,可获得良好的增温保墒效果,有助于麦苗良好生长。如果小麦密度较大,通过深中耕方式,将部分根系切断,对地上部分生长进行抑制,降低小麦分蘖量,防止生长后期存在倒伏情况。如果麦田存在严重的杂草问题,应选择化学防治的方式进行除草处理,可起到良好的除草效果。
小麦生长至中后期,田间管理环节应做好以下工作。第一,灌溉。通常,小麦生长至开花期后,新陈代谢最为旺盛,该时期小麦会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具备较高的水分需求,存在较大的缺水反应[6]。开花后期至籽粒形成期,对水分的要求更多,如果存在干旱情况,会对小麦产量造成较大影响。小麦到达灌浆期后,需要重点做好灌溉工作,促进小麦根系生长,避免小麦出现早衰问题,后期应与天气状况结合,科学灌溉,以免灌溉后受到大风影响,出现严重倒伏。第二,科学施肥。小麦进入中后期后,不仅要对土壤施肥,还应做好叶面施肥,如果小麦在生长后期存在严重的脱肥情况,需在小麦抽穗开花期,向叶面喷施1%磷酸二氢钾溶液与2%尿素溶液,使叶子具备更强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加有机物积累量,达到丰产效果。
若想实现小麦高产,就要适时收获。对于小麦而言,蜡熟后末期属于首个最佳收获期。到达蜡熟末期,小麦叶片、麦穗均已变黄,该时期茎秆还具有一定的弹性与韧性,同时,籽粒相对坚硬,籽粒含水率大约为22%,已初步成熟,呈明亮绿色,有光泽。若为高纯优质小麦种子,不用进行烘干去杂,进行一次分场烘干即可,会获得更高的产量。
通常情况下,小麦种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病虫害问题。为保证小麦的良好生长条件,应将重点放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上,通过多样化的病虫害防治手段,遵循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原则。
若想更好地解决小麦病虫害问题,应从农业种植优化方面入手。实际种植过程中相关种植人员应立足种植区域实际,掌握农业实际需求,保证技术能力与管理效果不断提升,科学落实病虫害防治技术,利用各项良好的技术处理小麦病虫害问题。第一,实施轮作倒茬,对土地使用进行科学控制,可避免小麦纹枯病与全蚀病的发生,降低虫害对小麦生长的不良影响。集中优化品种,大田播种过程中,选择的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抗病耐病性。第二,完善病虫害监控手段。通过有效的病虫害监控手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相关种植人员需结合地区情况,严格开展田间管理工作,保证病虫害防治综合管控机制持续完善。为避免根腐病出现,先种植无病田,后种植有病田。第三,合理利用肥料。增加磷、钾肥以及有机肥的施加频率,杂肥的施用量为60 000~75 000 kg/hm2。
小麦病虫害物理防治过程中,可利用诱光灯以及黄板等技术吸引害虫,进行统一消杀。诱光灯技术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与对紫外线的敏感性,通过高压电网、光、色、味、波诱杀害虫,实现多种害虫诱杀,减少虫口密度与基数,同时,能够避免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例如,在害虫成虫发生期,设置黑光灯,1 hm2使用15 盏,晚上9 时开启,第二天凌晨关闭,能够诱杀大量害虫。
应根据不同的小麦病虫害类型,科学进行化学防治。对于小麦蚜虫,使用50%抗蚜威、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吡虫啉可湿性粉剂、一遍净等,以喷雾的方式,施用于麦田中。对于小麦吸浆虫,选择2%甲基异柳磷粉剂、1.5%甲基1605 粉、4%敌马粉等进行防治,撒入土中即可,在成虫期,选择80%敌敌畏、2.5%溴氰菊酯、40%乐果乳剂等进行防治,主要应用的是喷雾防治方式。对于小麦赤霉病,需要与种植的小麦品种相结合,在起始期至盛花期,实施药剂喷雾防治,实际防治环节,应避开阴雨天气,使用的化学药剂包括50%甲基硫菌灵以及40%多菌灵胶悬剂等,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对于小麦纹枯病,一般在小麦返青后,病株率约为15%时,在麦苗基部病斑上喷洒药液,包括12.5%烯唑醇、20%三唑酮、50%多菌灵等。
小麦高产栽培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高产栽培技术,选择高效的技术手段,从小麦种植的整个周期入手,包括深耕整地、合理选种、科学处理。应用精播技术,科学施肥、合理除草、田间管理、适时收获、病虫害综合防治。严格控制各个种植环节,实现全程种植监管,在提升小麦产量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小麦质量,推动山东省临沂市小麦种植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