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宜蒙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英尼斯提出过“偏空间的媒介”和“偏时间的媒介”,信息的传播无非两个维度,一个是时间上的传播,一个是空间上的传播。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空间信息分析的技术无疑对研究信息的空间传播有许多的帮助,尤其是GiS在防震减灾方面,为救援提供了可科学的决策。在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在四川宜宾市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地震发生后,各大媒体迅速报道,在报道的内容中都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所生产的图层,为大众提供了科学的地震相关信息。不论是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报道中还是“6.17”长宁地震报道,地理信息系统所生产出的图层在报道中都发挥出了很大的作用。
地理信息系统,也称作地学信息系统,简称GIS。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空间数据的信息系统。它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应用人员和空间数据。其中空间数据不仅具有专题属性还具有空间属性,这也是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数据有别于其他类型数据的地方。
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在防震减灾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比如对防震减灾信息综合分析、地震灾害预测、灾后重建、生产专题图等。地理信息系统可绘制地震区域的单要素专题图或多要素专题图,如重点库站分布图,比如地震周边村庄图,对地震中心及其周边村庄的距离进行绘制;震中地形图、对地震附近地形进行分析,为救援提供科学依据;地震损失评估图,对震害估计直接经济损失、可能的人员伤亡、需要安置人员的分布。[1]
地理信息系统本属于地理信息科学的研究方向,但在各个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下,人文学与社会科学领域逐渐引入了空间思维。因此在各大领域,GIS都所有应用。比如:历史GIS、文学GIS、语言学GIS等。 在2012年学者刘昕探讨了GIS在电视新闻领域的应用。 他认为GIS在新闻领域上的运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新闻包装上的应用;二是记者采访调度;三是应用于记者站、应急点、合作媒体、合作机构等资源的调度。[2]学者刘昕对GIS在新闻领域的应用探讨具有一定的开创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这是在传统新闻领域方面的探讨,对现在新媒体时代来说,还需要将视角扩大。因此本文主要探究在各项媒介技术融合的时代,GIS在新闻领域的应用衍生出的新的应用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强大的空间分析工具,在地质相关的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一些地质灾害中,具有以下的功能:防震减灾信息的综合分析、专题图的生产与应用、灾后重建、地震灾害预测。而地理信息系统所生成的专题图应用在新闻报道中,无疑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撑,向民众科普了相关的灾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的制图功能是它的核心功能之一。例如在地震灾害中,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绘制地震灾害评估图、地震损失评估图、人员伤亡分布图、人员安置分布图等。图片化的呈现不仅对灾害的救援提供了科学化的决策,还很清晰地向民众提供了相关的灾害及救援信息。比如在2019年6月17日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后,中国地震台网发布了一系列由地理信息系统生产的图层。新华社、人民日报、宜宾当地的广播电视台都转载使用了这些图层。[3]如地震附近村庄地图、震中地形图、历史地震图。这些图层的运用对地震附近的群众来说可以知晓本地的地震强度;对专家来说可以用来部署防震减灾的工作。一般的民众对地震的原因、地震情况等信息是知之甚少的。而专题图的应用,形象地展示了受灾的区域、面积、损害情况等,向民众科普了一系列相关的地震灾害情况。除此之外,泥石流、森林火灾等灾害报道中也充分地使用了地理信息系统生产的相关专题图。由此可见,专题图在灾害新闻报道中具有很强的科普性,相比于文字的科学说明,更适合在灾害新闻报道中运用。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播的图景变化迅速。自媒体的不断涌现,使得传统的新闻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媒体赋予了大众极大的生产、传播、反馈的权利,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的问题,各种假新闻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新闻的真实性。因此深度报道在现在的新闻生态里显得尤为重要。深度报道通过挖掘主题背景、影响以及发展趋势,对事件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从而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深度报道重在“深”,因此需要在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拓展,需要大量的信息作为补充。[4]地理信息系统所生成的图层用在深度报道中就可以起拓展的作用。2021年是汶川大地震发生13周年,各个新闻平台都发布了相关的汶川地震13周年深度报道,大多数的媒体都是从人物故事入手。北京晚报发布的《多图预警!卫星看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新貌,堪称重生之境!》不仅有人物故事还利用了遥感和地理信息生成的地图,直观地展现了汶川地震13年后灾区重建图,给大众极大的震撼,这无疑拓展了新闻报道的深度。所以在有关地理环境、空间传播的新闻报道中都可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图层生成技术,为新闻的报道提供更多的观察角度。
在传统新闻时代,新闻的报道方式比较单一。地理信息系统在新闻领域方面的应用也是以生产专题图为主。但在如今的媒介融合和各项技术支撑的背景下,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方式越来越多,可以和其他的技术进行结合,比如GIS+AI、GIS+5G、GIS+BIM等。和不同技术的结合,使得GIS的应用多出更多的可能,也使得GIS可以在各种不同的领域中发挥强大的空间分析能力。2019年6月17日四川宜宾长宁县发生了6.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随即发布了一则由写稿机器人自动编写的消息,新闻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时间、地点、震级、震源深度等地震参数等相关信息,除此之外还配上了相关的地图。这就是AI+GIS在灾害新闻报道的典型应用,人工智能写作加快了报道的时间,GIS数据的应用加强了新闻报道中数据的科学性,两者的结合让灾害新闻报道做到了及时、准确。
地理信息生产出的图层对于地质灾害的救援方面有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在许多突发性地质灾害中,媒体都会利用这些图层进行灾害报道。但是比较常见的是,在报道的过程中仅仅把图层放在报道里面,做一些简单的解读。这些图层本身具有很强的科普作用,但是如果缺乏通俗的解读,是不能产生大范围的科普效果的。比如酒都播报就转载了大量的有关“6.17”长宁6.0级地震的有关地图。有震中地形图、历史地震图、附近村镇图等,这些图层种类丰富,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地震的相关信息,但是在该篇报道中仅仅只做了少量的信息补充。对大众来说,只有部分人能够大概看懂一些地图,但是还做不到对地图详细的信息分析。所以媒体应该采访相应的专家,对大众最关心的灾害信息进行一定的解读。而不是简单地转载地图,这样既做不到有效的传递信息,科普效果也甚微。
相比于2008年的“5.12”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现在的新闻报道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视频等新的报道方式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灾害新闻的报道方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而地理信息系统在灾害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方式却没有出现太多的变化。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报道中,主要以报纸和新闻的报道方式,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式也是进行图层的解读。将受灾区域图层放在内容中,进行文字说明或者主播进行解读。而现在,报道的载体虽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如通过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短视频平台等。在“6.17”的长宁地震发生后,各个新闻平台就使用了多种方式报道。[5]但是应用的方式依然只是将图层简单地放在内容中进行解读,并没有利用好新媒体的特点,只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将两者进行一个简单的相加。这样的方式不仅没能利用好各项技术的优势,还没有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缺乏创新。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工作人员的要求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媒体时代,采编都是分开的,一个记者只需要做好自己的工作。但现在,更需要培养的是全能型的人才,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不仅会采编,还需要制作短视频、拍摄等各种要求,适应全媒体的新闻播报情况。对灾害新闻报道来说,更需要新闻工作人员了解基本的灾害知识。在“6.17”长宁地震发生后,各个平台都使用了中国地震台网提供的图层,但是能详细说清楚的却很少。尤其是在灾害新闻报道领域,更需要新闻工作人员对灾害的相关科学知识有所研究,才能做到科学地科普。不能深入解读图层、不能完全技术融合等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跨领域人才培养。
地理信息系统所生产的专题图层运用在灾害新闻报道中具有很强的科普作用,以往的运用仅仅只是图文结合,图片上呈现出受灾的地质状况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就完成了整篇报道。或者在电视新闻直播中由主播解说专题图,向观众传达相关的受灾信息。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主要采用的就是以上两种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传播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短视频的应用。短视频作为新的新闻报道方式,其短、平、快的特点对于科普信息来说拥有很好的传播效果。短视频相对于传统的新闻报道,门槛更低,传播度更广。因此,在运用GIS所生产的专题图时就可以考虑短视频这样动态的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其科普性。但专题图在短视频的运用并不是在短视频中插入专题图再配上解说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方式,而是需要充分考虑到短视频的特点,以其他技术作为支撑将专题图动态化,更通俗地解说以达到科普的效果。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的呈现方式不像原来的那样单一,而是在各项技术的支撑下出现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方式,比如H5新闻、Vlog新闻、短视频新闻、AI主播新闻等。而随着未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可能还会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方式。地理信息系统和其他的技术进行结合可能会对新闻报道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4.2.1 H5+GIS
在媒介融合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是以H5的形式发布,因为H5作为一个载体,可以承载音频、视频、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新闻报道的方式趋向多样化。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H5新闻《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该报道以H5技术为支撑,运用了渐进式动画、360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各种报道形式。而360度全景照片的拍摄也是全景相机+GIS的功能体现。由此可见,各项技术的结合给新闻报道带来了更多表现的方式。在最开始地理信息系统在H5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是以动态图片出现,但在未来的开发应用中,可以将GIS和H5技术更深入地融合,将新闻进行场景化呈现。 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其他技术的结合应用,但不管是什么技术,都需要充分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考虑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能力。
4.2.2 AI+GIS
人工智能最开始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应用就是人工智能写稿,对一些格式内容比较固定的稿件来说,人工智能写出来的稿子用时短、准确度高、发布快,能够更有效更快地传播信息。[6]人工智能与GIS的结合应用在灾害新闻报道中更是发挥了两种技术的优势。目前中国地震台网的这项技术应用成熟,对地震新闻方面的播报及时。未来,可以进一步地开发人工智能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结合,弥补人工的不足之处。比如设置相应的程序,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制图功能进行简化,使新闻工作人员不用学习繁琐的功能就能熟练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制图功能,进行简单的制图,并且将所需图应用在新闻报道之中。
对灾害新闻报道方面,非常需要跨领域的人才。尤其是在一些专题性的报道中,对新闻工作者的科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人才的培养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学校的培养,一个是工作单位的培训。对一些理工类学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可以开设相关的科技传播方向,打造和本校契合的新闻传播培养课程,进行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比如成都理工大学作为地质方面专业的学校,在新闻传播专业的培养方面就可以设置地质灾害报道的课程。而一些新闻平台,也可以吸纳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进行新闻学方面的培训,或者对新闻工作者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培训。
科技强国,科技兴国。一个国家想要更好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同样,新闻领域想要更好地发挥传播效果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因此不同的科技在新闻学领域的应用,为新闻传播学带来了新的图景。地理信息系统是属于地理学方面专业的工具,对于大多数的新闻工作者来说很陌生。但是信息的传播不外乎是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而地理信息系统的强大空间分析功能非常值得应用于新闻传播学领域。尤其在地质灾害新闻报道,对于图层的解读可以向大众更好地科普灾害相关信息,做到防震减灾,防患于未然。但是地理信息系统想要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合理地应用,难度也是非常大的,需要有跨领域的人才。因此新闻传播领域应该吸纳更多其他领域人才,针对性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