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赵喆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高校教育创新教学体系的探索还处于基础阶段,在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会逐渐出现许多新问题,但这些新问题的解决将促进高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教育实验体系的建设,促进专业可持续的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今天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中,我们看到创新创业项目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多么重要和不可替代。当前也有许多不同的实践教育模式。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模拟学习社会”实践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 “技术和继续教育”模式,英国的“三明治”实践培训模式,加拿大的“学校-企业合作”模式和新加坡的“学习工厂”模式。分析表明,这些地方的物质条件固然不错,但最重要的是,这些国家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非常重视实践环节,并与企业密切合作。因此,大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工作是在教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各种企业项目中进行的。这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技能,并使社会受益,这显然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目前创新创业项目已被许多高等院校采用,为高等实践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但由于地区差异,并不是每个地区、每个院校都能盲目采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每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不同,东西部差异较大。不是所有的分流都能马上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不能太着急,要让学校里的所有分流都与企业一一合作。我们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着鸿沟。因此,创新创业项目类型的选择对师范教育实训的发展至关重要,不应盲目。同时,更要考虑到所处的实际环境和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最终选择适合专业发展的创新创业项目形式。
结合已调查可以发现,很多教师本身所从事的内容比较繁琐,因此很少有时间去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还有很多院校在实际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以纸上谈兵的形式出现,没有真正参与到实践中感受实际工作情况。教师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很多也只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没有真正地搞清楚就去给学生讲授,更多的只是停留于传统教学模式阶段。这对于学生来说是缺乏教学吸引力的,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质量。很多学校在师范专业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对于创新创业项目的设置也不够合理,其中主要表现在实践和理论教学比重设置不合理。在创新创业项目安排的过程中已经适当地去调整了实践和理论教学的比重,但是仍然会压缩创新创业项目实践的时间,这就导致学生学习到比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由于毕业生缺乏实践能力,导致他们的就业率日益下降。因此,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要想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成,就需要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重视持续教学的开展。
(1)高校课程的完整参考案例相对复杂,包含不同形式的知识,分析案例的过程需要使用不同形式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局限于特定的知识或理论来表述和分析案例。(2)开放式案例研究提供了一个公开讨论的背景,以及一个开放的学习氛围,在这个氛围中,人们对同一个案例表达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从一开始就引导案例研究的讨论,以便使案例研究活动紧扣主题,防止学生在公开讨论中偏离主题,强调案例研究的结论不是唯一的结论,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能力。(3)互动性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是有效教学和学习的关键。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应强调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创建一个学习者社区。通过独立思考和分享学习的方式,学生可以实现思想的相互丰富和互动,对问题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提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优化高校教育结构以反映其特殊性,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是高校教育机构学习基础设施的关键挑战之一。利用专业建设的工作思路来推动营销文化的创新是高校教育机构文化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其中,创新精神文化的作用有机地分布在专业建设工作的相关环节中,包括创新人才教育方式、课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改革、教师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可持续发展机制等。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如路桥建设专业毕业的学生上岗时必须具备必要的实践能力。因此,本学科领域的实训,特别是核心实训,要根据工作内容和资格要求进行设计,尽可能创造一个模拟的“项目环境”。
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注重项目的难易梯度。结合不同层级学生的选择,对学生阶段性的成绩进行量化。量化过程是否采用统一的标准就需要教师去衡量,若是评价过程比较模糊,那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一般来说,通常会采用短期有效的显性评价方式及合格证书来对学生们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这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方式,学生也能够从中获益颇多。在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得到显著提高,但是这样一种方式暴露出来的状况也比较多。很多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开展进程,因此在创新创业项目上有贪多求全之嫌。在学习内容上,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来处理,那么学生的外在学习方式也会随之发生连锁反映,以此适应内容的多样性。教师就需要做好小组调研,让学生在创新创业项目学习的过程中,以课堂成果展示的方式来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用多样性的方式去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
学校和企业以合作的模式,积极引进项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在学生教学、管理、工程项目实施等方面聘请企业工程师,对学生开展的各类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企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全程辅导,以协助学校培养综合的服务能力,并争取将学生培养成优秀、高素质、实践能力强与创新性强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构建并落实现代课程体系,是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归宿。因此,在课程设定上,应坚持“重视课程理论基础、拓展专业知识口径、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并重视对学生的综合性素质教育与实际能力的训练,完善“3+1”“6+1+1”等以工学交叉融合为重点的特色多元化培养模式,并积极地探讨产教融合发展、协作教育的培养、新教学模式、新机制,进一步凸显应用技术特点。
大学生创业孵化体系网络化运营模式的构建应当遵循多主体以及多层次的设计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容纳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创业孵化项目之中。同时也能够为项目的推进提供足够的资源以及服务能力。在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不同的层次应当在功能方面各有侧重,同时也能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首先,高校内部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选择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并且全方位的落实创业教育以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更多的项目进入到创业孵化这一阶段。这一平台可以由高校自主构建并且管理同时也可以与一些企业展开合作,采用企业服务的方式进行嵌入式打造。下一个阶段即为科技园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器主要是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初级服务。这一创业中心的应用可以采用中介机构以及科技园的管理人员共同合作的形式进行运营。在孵化阶段,推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能够使得项目更好地与学校的科研优势以及孵化技术进行结合,并且借用科技园中的丰富资源,为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进一步推进,提高生存概率并且确保孵化项目能够快速的成长。此外,高科技区域园区创业计划的创始中心,有良好前景的公司提供特别后期孵化服务。该企业孵化中心可以接管地方政府、园区管理者、大学和相关大中型企业的合作投资和企业管理类型。在大学所在的高科技园区内,设立相应的大学生创业中心有三个意图:可以将周边各大学的创业项目聚集在一起,组织创业大厅,形成大的集群效应;第二,它可以将高等教育的创业导向与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三是真正把商业项目带入行业,接受市场的洗礼和选择。同时,上述创业创新体系的三个层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于学生创业创新培训平台审核的项目,应使其与科研发展方向相适应。只有兼容性较高,大学生才会在科技大学的创办中心选择它们。当然,学生创业中心的孵化项目也必须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效果,并与当地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规划相一致才能入选,以促进在高科技园区创业中心的进一步培育,并利用市场、资本和技术完成对该园区的推广。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将生活中的案例引入到课堂上,以此不断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增强学生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们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激活他们的潜能,实现彼此之间的交互协作,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对此,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引入一些辅助性的案例,让学生们以小组作为单位来开展分析和讨论。在对策探究、案例解析、效果评判等各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去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样一种模式之下,能够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也需要对学生的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增强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经验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5]。在专业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学校需要不断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加强与建筑企业的合作交流,以此形成一种将专业学生作为主体、企校共同合作,真正培养学生们的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协同教学中还需要将“教、学、做”这一模式教学作为主体,促进学生们的专业技能发展。学校可以将普通教室转变为多媒体教室,将教学中的知识内容与工作结合起来,在项目任务中学习,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此外,还需要全天候开发教学实验室,并为学生们分好小组,由组长负责学生们的课后训练,实现教育与学生们师范岗位的衔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能够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但是,这一教学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袖手旁观,应当督促观察学生开展项目,以此确保项目的高质、高效完成。教师在其中应当做好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以此推动项目由理想变为现实。为了能够促进这一教学设计高效实施,教师应当建立协商讨论平台,如专题学习网站、云课堂,在这些平台上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由于一些专业操作性极强,小组成员可以利用手机或电脑录像的方式制作微型视频。学生制作完成之后,在课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微型视频在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并对比来寻找差距。这样可以更好地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此进行改进。共建产业学院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产业学院工作室、产业学院生产线、模拟仿真工作室推进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实施弹性学习时间和学年学分制管理。结合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为学校建立固定的实践、就业基地,利用企业的工程化条件、技术和管理水平,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学以致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学校对产业学院刚入校的学生进行入职教育,第一年基础教学由学校承担,课程设置中融入企业管理、团队建设与管理、管理与沟通等企业课程,第二年、第三年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团队带教,指导学员由浅入深分析认识问题,慢慢积累实践能力,经过三年的培训,他们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核心能力和扩展技能来完成更复杂的工作、独立处理工作中的问题、带领他人工作或帮助培训学生。第四年去公司实习。运营工程师按照导师制进行培训,为经过培训的学生提供持续的建议,使他们能够成为公司的骨干。贯彻创业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理念,在“产业模式”指导下,构建大学教师、商业专家、产业专家、研究专家的混合团队。在企业中建立兼职学徒制,招聘企业主要工程师作为兼职教授,并为参与企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以及大学教师制定激励政策和评估制度。实施联合培训计划,通过企业临时培训和参与企业研究项目,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高等教育的硕士和过渡课程中使用基于信息技术的案例学习使学生能够分析和讨论案例研究。高等院校采用多层次的案例学习形式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并在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和过渡课程中扩展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