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洁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本质上是基于真实的语文任务情境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是教师结合教材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任务,组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解决问题或者完成任务,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合,整体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
学习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教材文本知识转化为素养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情境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文本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是优化学习过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情境活动在拓展教学中的运用,能寓教于乐,促进表达与交流,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鼓励学生追求更高的语文学习目标。
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尤其是部分地区或者高三年级,侧重于语文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忽视教学情境活动的创设,漠视“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难以很好地组织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充分开展好师生的言语实践活动。同时,由于语文教师对于“情境活动”的认识不同,有部分老师减少了其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频率,使情境活动的运用在教学中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语文教学情境活动的开展,也受到了一些“非语文”因素的影响。比较突出地表现为少数老师生硬结合“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教育观点,无论什么都往“语文课”这个筐子里装,导致一些语文课堂涵盖了音乐、舞蹈、微视频等多种元素,语文课成为了华而不实的表演课。这种“表演化”的教学,往往浮光掠影,使学生在热闹之后难以深层挖掘教材文本的语文价值,难以达成教学的深度意义。再加上部分学生受到自身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经常游离于“表演化”的课堂之外,也造成了教学效果的明显差异。
语文情境活动,无论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还是引导学生投入到具体的情境任务中,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活动过程,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到活动中去,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然而,由于教师缺乏科学系统的“情境活动”理论指导,再加上平时繁重的教学任务,日常教学中情境活动的设计往往较为粗陋,难以引领学生很快进入真实的情境,难以通过情境活动的教学过程,呈现学习的深度广度,促进知识的深化、迁移和运用等。
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活动,不仅是师生、生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交流,还是学生与文本内在生命的相遇、相激、相生,更是学生立足教材的一次发现、探索和冒险之旅。这就是说,情境活动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在教师和文本的支持下,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潜能,激扬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基于情境活动的拓展教学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拓展:一是教学内容的拓展,即由“这一篇”到这一类乃至所关联的内容——以教材文本为聚焦点和出发点,延展到多篇乃至综合性阅读,由此打通“课内—课外—自主学习”的路径。二是拓展教学的设计理念全面渗透。它是真正的情境活动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要真正立足教材文本,设计源于真实的语文研究过程或实际的探索活动——学生在完成情境活动中出现的语文任务时,必须启动已有语文知识,开展多样的智力行为、实践活动等。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向内挖掘,获取对文本的深度理解,由此丰富自己的言语内容,这是对语文学习“内涵”的探索,注定需要经历一番艰辛的努力。而为了使学生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完整、丰富,学习过程还需要向外拓展,即获取与教材文本密切相关的课程资源,拓宽视野,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这种融通文本学习“内涵”和“外延”的学习过程,能够完善文本的意义世界,并把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进行关联,这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
以情境活动为主要特点的拓展教学,应该关注“人文性”的渗透,关注“语文味”的实现,要能够以丰富的语文活动形式,贯通听说读写,联结课内课外,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既丰富了语文课堂,又满足了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的语文素养的追求。
秉承叶圣陶先生“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把教材文本当成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一个“着力点”,当成从旧知到新知、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桥梁。围绕这一策略设置情境活动,能够有效开展拓展学习。
譬如教学韩愈《祭十二郎文》这篇教材文本,设置了“古代最有名的三篇祭文之一”研讨活动,很自然地就拓展到中国古代三大祭文的另外两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和袁枚《祭妹文》。然后开展“哪一篇最悲?”比较阅读及辩论活动,综合学习,透彻理解“祭文”文体特征等,同时充分积累了祭文相关的文化常识、文言知识和历史嬗变等。如此这般,就通过选入课本的“点”,实现了连“点”成“面”,达成了由一而众的学习效果。
又如学习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其三”引发了学生的疑惑和思考:《咏怀古迹》到底有几首?写的都是什么内容?“其三”写王昭君,其他诗歌是否写到了“古代四大美女”中另外几位,还是其他历史人物?也有学生联系杜甫生平,提出《咏怀古迹》是否记录了杜甫游历路线上的人物?这些疑惑,足以构成一次拓展教学的情境活动——学生开展了“寻找诗歌—研讨历程—整合诗情—绘制导图”的学习过程,更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了杜甫游历夔州一带,吟咏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遗迹,从各个角度抒发自身理想、感慨和悲哀的创作过程。
可见,拓展教学中,情境活动的一个关键点,就是要能够让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建构逐步完善的知识体系。如果不开展适宜的“由一而众”的情境活动,拓展教学容易变成一个个叠加的碎片化活动,而不是学习意义的整体获取。
斯宾塞认为,教育就是为生活做准备。因此,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活动,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应用价值,把学习任务变成了知识体系建构的有效途径,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更使知识和技能拥有了切实的生长点,为教导学生未来如何生活做好了准备。
譬如《赤壁赋》的教学,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拓展教学的大情境:学校“跟着课本去旅行”项目组,决定在假期选择黄州赤壁作为首发目的地,组织一次游学活动。
这是一个高度生活化的情境活动,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任务一是制作宣传海报,为海报配一副图,选一句话(理解文本)。任务二是假设我们穿越时空,与苏轼在黄州赤壁相遇,会和苏轼进行一番怎样的交流呢?设置了“诵与苏子听”(选教材文本的一段文字,朗诵)和“我是苏东坡”(模拟苏轼,生生问答)两个活动。任务三是发布一则QQ动态或者微信朋友圈,也学苏轼抒发游览赤壁的感慨,锻炼写作能力。任务四是“选择下一站”活动,设想一下,我们继续追慕苏轼踪迹,会选择哪里?理由是什么?学生饶有兴致地完成了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过程。
可见,这种始终以生活需求和生活体验为教育起点的“生活化”情境活动策略,能够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习潜能,砥砺思维品质,使学习过程更具生命成长的意义。3.“问题串”策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基于“问题串”策略的高中语文拓展教学,教师不再是知识讲授,而是创造情境,设置核心任务——这个核心任务,是一个大问题,还需要更多的小问题把它串起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并引向深入——大处收拢自如,小处深入浅出,这才是能让学生渐入佳境的活动。
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笔者给学生观看了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这一片段。但学生依然有许多困惑。笔者让学生整理各类疑问并分类,然后在班里开展了一次开放式大讨论活动。整体任务是:“林黛玉进贾府”是全书故事的起点,是女一号“首秀”,是需要精心安排的关键场景,那么小说安排了哪些人物?哪些情节?哪些具体的场面?都如何理解?电视剧表演得好不好?我们怎么呈现?
基于小说“三要素”的引领,学生结合《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深入思考:贾母初见外孙女该怎么描写?主次人物都是怎样塑造的?男女主角初次相遇怎么安排?林黛玉的自尊、敏感、细心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王夫人给你什么感觉?贾母是个什么样的人物?王熙凤还有“三春”,你能抓住蛛丝马迹的描绘,把握他们的性格特点吗?没出场的两个舅舅贾政、贾赦,能否窥探一下他们分别是什么性格?还有,贾府的人物关系、贾府的建筑布局等需要理解。学生面对这一篇文本提出了大量问题,用一周时间,集体重读,分组研讨,自己解决问题;然后有选择性地截取教材文本片段,在班里表演“3分钟情景剧”,进行任务汇报。
经过师生共同的研读和交流,通过这样一次较有规模的情境拓展活动,很多学生喜欢上了《红楼梦》,并且真心赞同鲁迅先生的评价:“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问题串”情境教学,力求围绕核心任务设置的小问题,能够推动学生运用学科知识,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建构一个语文学习的大世界,促进学生枝繁叶茂的成长和发展。美国教育家奥苏泊尔认为,成就感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核心。“问题串”情境活动策略,正是建立在这一心理基础上,让学生“克服困难,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解决某一难题”。
综上,拓展教学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例子说”“生活化”“问题串”等多种情境活动策略,甚至不断创新策略,不仅可以改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的低效教学状态,还能实现学习样态的多元并举、学习过程的有效推进和学习需求的真正落实,为新课标的拓展教学指明了一条可行路径,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