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平,郦建强
(1.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陕西 西安 710001;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干部学院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一针见血指出了生态环境整体脆弱是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的明显制约。总书记强调“推动陕甘宁革命老区发展,必须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分布,科学谋划、合理规划,在发展中要坚决守住生态红线,让天高云淡、草木成荫、牛羊成群始终成为黄土高原的特色风景”。
2020年4月,总书记来陕考察时嘱咐陕西干部群众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这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视和关心。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战略,是“国之大者”。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如何围绕这一重大战略,用更高质量的工作把水的问题解决得更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要,踏上高质量发展的赶考之路,这是摆在延安水利面前的重大问题。
延安市位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脆弱、沟谷深切密布,水资源严重短缺,全市总面积3.7万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88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77.8%,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水资源总量13.35亿m3,可开发利用量6.81亿m3。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2m3,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三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多年平均降水量550mm,从南到北依次递减,南部最大650mm以上,北部最小380mm,70%以上降水量集中在7—9月,多以暴雨、洪水的形式流走。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一直是影响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多年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县水利部门积极践行党中央“十六字”治水思路,以重点水源、防汛抗旱、水保生态、节约用水、安全饮水、河长制等民生水利工作为主导,加快推进各项工作。南沟门水库建成投运,黄河引水工程按期通水,城乡供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治理不断推进。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4.88万处,其中水库41座,堤防523.76km,坝系23条,淤地坝1.15万座,供水工程6171处(城镇供水工程23处,农村供水工程6148处),设施最大供水能力4.43亿m3,节水灌溉面积63.84万亩,境内248条河流共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河长2406名,河湖划界任务全省率先完成;征收油煤气资源水土保持补偿费41.11亿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3万km2。全市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由原来的每年的2.58亿吨下降到近年的0.31亿吨,降幅达88.4%,节水治水和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国家级节水型城市、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扶贫先进集体、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先进集体、全省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全市新时期担当作为先进集体、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集体,被列为全国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经过多年建设,延安市水利改革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以王瑶水库、南沟门水库和引黄工程为骨干的水网构架已基本形成,为延安市水利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六字”治水思路是新发展理念在治水领域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对标对表中央要求,如何将总书记治水理念和要求充分体现在延安市水利工作中尚存在一定差距。在落实“节水优先”方面,农业节水增效还需进一步强化,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民众节水意识不强、用水方式粗放的问题依然存在,居民阶梯水价推进缓慢,水价的市场调节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决策部署的任务依然艰巨。在落实“空间均衡”方面,水资源开发利用格局与国土空间布局、自然生态系统格局不相协调,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不相均衡,“四水四定”还有差距,水资源现代化配置还不充分。在落实“系统治理”方面,存在“传统套路”和“单打独斗”的现象,缺乏系统思维。另一方面,在系统治理过程中,与其他行业、部门之间的协同不够,未能达到系统治理的要求。在落实“两手发力”方面,目前绝大多数水利项目营收能力不足,吸引社会投资能力不足,运用市场发力的差距还很大。
“三新一高”、共同富裕对新时代延安市治水提出了新要求,如何从本质上彻底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努力实现“五水统筹”助推延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
一是防洪体系尚不完备,洪涝灾害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延河、北洛河干流缺乏控制性调蓄工程,延河干流延安城区段多处堤坝高度不满足30年一遇防洪标准,局部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吴起、安塞、延长等县城段设防标准达不到30年一遇,许多集镇、农防段仅2~5年一遇,还有些河段堤防质量不达标,多数河流未经系统治理,很多中小河流需要治理河段仍处于未设防的自然状态,尚不能形成有效的防洪体系。山洪灾害与水土流失、地质灾害相伴相生,具有分布范围广、治理难度大的特点;灾害频发,突发性强,成灾快,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延安市作为中国革命圣地,445处革命旧址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洪涝灾害对不可移动、不可复制的革命旧址和文物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建设科学完善的防洪体系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二是水资源的供给不能全方位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尤其需要把握好开源与节流、存量与增量、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关系。全市水资源总量少,开发利用难度大、开发利用率不高,节水空间和潜力依然较大。建库资源少、成本高、综合效益低。全市100km2以上具备建库条件的116条沟道,受人口居住密集、淹没移民多、建设投资巨大、经济指标差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全市仅有水库41座(大型2座,中型8座,小型31座),总库容7.77亿m3,调蓄能力仅占可开发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的40%。2020年全市实际供水量3.12亿m3,预测到2040年可供水量4.47亿m3,需水量6.11亿m3,水资源缺口将达到1.64亿m3。水资源配置不均衡,部分区域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当前,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工业供水仅为设计的23.27%,黄河引水为19.07%,供水量仅占全市供水能力的9.03%;吴起县长期依靠深层地下水供水引发的水量锐减、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安塞水源工程不足,枯水季节无水可供,不得不抽取延河水应急;白于山区的吴起、志丹,黄河沿岸的黄龙、宜川等县的供水安全保障能力低。
三是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足、完整性不强。延安白于山区和黄河沿岸生态环境本底脆弱,南部塬区溯源侵蚀、北部丘陵沟壑区沟道侵蚀依然严重,部分区域河流水质不稳定、河湖生态水量不足,水生态空间遭受挤占、河湖湿地生态功能下降,综合治理难度大,治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四是水文化建设滞后,具有延安特色的水文化品牌尚未“走出去”。红色文化资源和黄河文化是延安水文化体系的“根”和“魂”。目前缺乏水文化系统性和前瞻性的顶层规划,水文化遗产还需要进一步广泛深入的发掘、继承、传播,水文化研究和体系建设还需要与解决我市现实水问题进一步紧密结合;现有的水文化工程结构零散、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红色文化融合发展结合不紧密,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
五是智慧水利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现代化治水体系尚不完善。水利信息化尚未完全实现,城乡供水、节水灌溉、水土流失监测等领域的智能应用体系建设仍存在空白,与总书记提到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一步还有距离,智慧管水建设的路依旧漫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之首,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国家水网称之为“国之大者”,加快实施国家重大水网工程,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2022年全国水利工作会议部署的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就是要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谋划“纲”“目”“结”工程布局,统筹存量和增量,加强互联互通,加快构建“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增强我国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战略储备能力。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要地,率先开展延安市水网建设对支撑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实施具有重要作用,对全面保障全市水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延安市水利发展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回延考察重要讲话指示、治水重要论述为前进方向,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抢抓机遇,必须全面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有关任务和要求,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全面提高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和管理能力,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发展,着力提升全市水利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更加安全、更加可靠、更高质量的现代水网,对全面提升延安水安全保障能力意义重大。从推动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来说,不断拓展和优化水利功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涉水需求,对美好生活新期盼,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谋划“延安水网”。
延安市水利以“十六字”新时代治水思路为根本遵循,系统谋划“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相贯通的延安现代水网。以合理安排洪涝水的出路为基础构建高标准防洪减灾网、以城乡供水同源同质同网一体化为方向构建空间均衡供水保障网、以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构建高质量河湖生态网、以提升水文化软实力和精品水文化建设为抓手构建高品质水文化网、以数字化信息化到智慧化为路径构建高效能智慧管理网,以重大引调水工程和骨干输配水通道为“纲”、以区域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和供水渠道为“目”、以控制性调蓄工程为“结”,构建延安市现代水网,做到“四水同治”,统筹解决新老水问题,为延安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书写新阶段延安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按照“上拦、中分、下排”的防洪体系建设思路,系统谋划防洪排涝体系格局,构筑强有力的安全防线。一是建立全市防洪减灾体系。围绕“一区四河多库”防洪工程布局,以延安城区为重点、以延河综合治理提升为主线,带动北洛河、清涧河、葫芦河等重要支流和中小河流整治,推进全市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逐步提高县城、乡镇、工业园区及农村防洪能力,不断完善我市总体防洪体系。二是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以提高受旱县的综合抗旱能力为重点,建设各类蓄引提调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立覆盖全市受旱县区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体系。
坚持“外引、内连、多蓄”的水资源配置思路,大力构建以大型水源工程为龙头,引调水工程为骨架,中小型水库为补充的全域水网体系,保障安全优质供水,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安全支撑。一是实施全民节水行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城市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积极推进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二是加快骨干水源工程建设,积极挖掘本地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积极推进王瑶水库扩容、龙安水库和永宁山水库等大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子长红石峁、宜川水南沟、黄龙公寨沟、志丹麻子沟、安塞马圈则、洛川黄连河等中小型水库建设,确保近中期城乡供水和高端能化产业发展需求。三是大力实施跨区域引调水,加快石堡川调水工程建设、白龙江引水、与宁夏等省区合力推进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全力支持国家开工建设黄河古贤水库。四是全力构建全域供水网工程,通过实施河河连通、河库连通、库库连通、网络延伸,努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供水网络体系。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我市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一是以河流源头及重要水源地为重点,加强保护与管理,实施防护林和涵养林建设,保护源头水源安全。二是以“吴起北部治沙、延安北部治沟坡、延安南部育山、洛川治塬保田、黄河沿岸综合治理”的总体治理方略,持续开展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推进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新发展。三是以主要干支流为骨架,人工渠系、管网、湖泊、湿地为补充,以生态保护治理修复为重点,打造幸福生态廊道,全面提升两岸百姓的幸福感。四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修复农村河湖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以河流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以河湖长制为依托,注重集中连片、统筹规划,系统治理,重点对宝塔南泥湾、黄陵县、黄龙县等7个县区建设各具特色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
以水为纽带,以创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为契机,以“韵水美水,谱写文化惠民新篇章”为目标,以“提升水文化软实力、建设精品水文化工程”为抓手,推动延安水文化建设落地生根,将文化魅力转化为经济动力,打造留住乡愁、共享美好、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空间,引领人民高品质生活。一是通过水文化遗产挖掘与保护、传承与发展,彰显圣地红色文化内涵,增强延安文化自信。二是依托延安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资源,以河流水系、湿地、水利风景区和其他水文化工程为载体,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工程中,大力提升内涵品位,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延安水利行业形象、具有延安地域特色的精品水文化工程。
以国家水网建设为契机,按照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实现智慧管水。一是全面建设防洪排涝、节水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水文化传承等工程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形成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水利信息化体系和水管理体系。二是按照总书记关于信息化“三步走”战略的要求,逐步提升信息系统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感知力、管理决策力以及工程调控力,最终建成“系统完备、运行有序、智慧高效、管控有力”的延安智慧管水体系。
“水美产业、水活经济”就是通过水来盘活全市经济发展,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实践。一是以延安特色农产品为抓手,依托城乡供水水网、高效节水、水土保持、水环境治理、农村水系综合整治等,打造一条以水网要素为保障,集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探索一条“水利+文化+农业+旅游”的“水利+”产业模式,让“延安品牌”走出去,让好产品卖出好价钱,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二是依托我市红色文化资源,以水为通道,在水生态网、水文化网构建及水系连通等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市旅游规划,打造延安精品红色水文化生态走廊。三是创建延安“两山银行”,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当前,延安市水利要紧抓机遇,主动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中,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务实重行,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延安落地生根,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延安贡献。以延安市现代水网建设为引领,以水网顶层谋划为抓手,有效破解水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目标打造革命老区版“富春山居图”,奋力谱写新时代延安治水兴水新篇章,促进延安实现共同富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