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70后”,露天电影无疑是童年最有吸引力的文化娱乐活动。儿时的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每当四村八邻放电影,我必会率领我的小伙伴们到场观看,可以准确地说是一场不落。
少年时,《大众电影》杂志里的彩页电影剧照成了我人生中的最早收藏品。那时候的我,无暇去顾及杂志里的文字,直接把其中最吸引眼球的彩页和封面撕下来珍藏起来,近40年过去了,这些图画还依然保存在我的抽屉里。
青年时,《大众电影》仍然是我书籍收藏的最爱,和少年时不同的是,我不再仅仅收藏那些彩页与封面了,那些文字更是满足我对电影文学、人物、故事、艺术、动态、知识等渴求的源泉。到目前为止,近千期的《大众电影》杂志在我家堆积成山。
2019年3月24日,在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的“通行证”终于传递到了《大众电影》杂志社的办公桌。我清楚地记得,经过10天的等待(这10天,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漫长的10年煎熬),4月3日15时12分,一个令我欣喜若狂的喜讯传来,我的申报选题终于通过了!
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可以称之为“电影收藏之最”。有关这部电影的画报、海报、光碟、手绘版与电影版连环画册、原著小说等等,凡是与这部电影有一点关联的物品我都收集入囊。在高度认真、激动万分、热情高涨、积极努力的情况下,我竟奇迹般的提前一半的时间完成了写作任务。
4月10日10时许,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向《大众电影》杂志社交了第一次答卷。随后又是漫长而焦急的等待,直到5月1日才知道我的稿件已被选用。当时得知中选后,那种心情真的是无以言表,只觉得心跳加快、满脸发烫。我举起握紧拳头的双臂,向天高喊:“我成功了,我谢洪祥是写作的那块料!”
在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分享给了我所崇拜的父亲谢春亭,我一直认为是深受父亲干了三十多年教育事业的影响,才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我书写军事题材的文章是因为我身上流淌着“一代兵王”父亲的红色革命鲜血。父亲当然也为我而高兴,并再三叮嘱我不要骄傲自满,一定要谦虚,继续攀登前行,在自己钟爱的文学事业中做个佼佼者,而且还严肃地对我说:“不干则已,干就干出个名堂来!”
后来,我把刊登有《(高山下的花环)永远的花环,不朽的军魂》文章的这期《大众电影》杂志邮寄给了李存葆老师,得到了李老师的高度评价。这篇文章还被《大众电影》杂志公众号选人“经典回顾”。入驻“经典回顾”要求特别严格,几年来,入选此栏目的文章仅有5篇,其中我占了两篇(还有后来我写的一篇《(小花)永不凋谢的红绒花》)。再后来,这篇文章被中共中央宣传部主管的“学习强国”公众平台转载。
书归正传,我的第一篇电影文学作品在《大众电影》发表后,激起了我更大的创作热情,于是,我又申请了2019年6月份的選题,这次我申请的是关于中国经典电影《七七事变》的电影文学作品。之所以申请关于这部电影的文学作品,是因为我带着深深的家乡情结。影片中的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就是我们山东省乐陵人,二十九军在卢沟桥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
为了更好地完成这篇作品的写作任务,我特意到卢沟桥遗址和中国抗日纪念馆寻找创作灵感,此篇文章也被顺利选用。迄今为止,我已在《大众电影》杂志的“经典”专栏中发表文章近30篇。
从此,我在我的电影文学之路上走得愈加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