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豪林
夜幕降临时,我们总能看到星星一颗又一颗地围绕着月亮,闪闪发光。我经常会想,夜空中的星星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是圆的还是扁的?星星上会有其他生物吗?
许多人和我一样,都怀着这样的疑问,得不到答案。可是,有一个人,他却用尽一生,竭尽全力地去寻找这个答案。
你可以称呼他为天才。他从小成绩优异,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你也可以赞美他为天文栋梁。他主持完成多项国际天文观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你也可以敬佩他不为钱财所困。刚归国的他,一年的工资甚至只相当于国外一天的钱,但他依旧无怨无悔地选择建设祖国的天文事业。为了探索深空的奥秘,找寻那些身处几千光年外的星星,这位科学家奔走于崇山峻岭间,为了建造一颗看穿深空的“天眼”燃尽了一生。
从1994年到2005年,放弃国外高薪的他亲力亲为,为“天眼”的选址东奔西走。十多年间,他寻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踏遍了乱石密布的喀斯特石山。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他在391个备选洼地里选中了条件最适宜的大窝凼。之后,他又和同事一起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建设工作。多少个灯火通明的深夜,多少次仔細审核、反复计算、埋头钻研、耐心沟通……多年的辛勤耕耘使这位科学家积劳成疾,罹患肺癌。但是,他依然带病坚持工作。在距离“中国天眼”启用一周年只差10天时,他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这颗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名为“FSAT”的“中国天眼”,开创了建造巨型射电望远镜的新模式,灵敏度达到世界第二大射电望远镜的2.5倍以上,大幅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可用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这位科学家也打开了中国人追问宇宙的新世界,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这位科学家用一生的时间,将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将千百人的汗水凝聚成了工程奇迹。他以毕生的努力践行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情怀,将生命中最绚烂的篇章写在“FAST”的梦想里。
他就是我最喜欢的科学家——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