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艳,刘 雪
(1.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随着人工智能和信息革命时代的到来,高校作为培养高质量知识分子的摇篮,网络文化安全环境不容乐观,各种思想的交融和碰撞,使得一些世界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多样化的网络文化中陷入混乱状态,甚至在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道德法律观念淡化、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的现象。[1]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因为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对师生甚至是整座高校的影响都是深远的,且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生态,助力高校更好地对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以保证学生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
2021 年7 月,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指出要以信息化为主导,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2]借力于教育新基建,学校可以打造智慧、可信、安全的基础设施体系,而基础设施不仅包括软硬件的建设还包括相应的规章制度以及整体数字化进程的发展。因此,如果一所高校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备,则它的校园平台、校园网络以及校园管理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最终它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也会变得更加智能、绿色、安全和完备。由此可见,教育新基建可以为高校网络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提供强大的助力,且二者最终都指向优化教育教学新生态。
对此,本文基于教育新基建的时代背景,梳理现如今高校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找到问题所在,从而探究高校网络安全文化体系建设的方向和内容,以期促使高校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形成健康的教育生态环境。
2021 年7 月,教育部颁布的《意见》吹响了教育新基建建设的号角,新基建被誉为构筑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3]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新基建将为教育的信息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因此,国内不少学者开展了对教育新基建的研究,他们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教育部指出,教育新基建以教育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目标,在数字资源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重点关注新型资源与工具的利用、优化资源供给服务、提高资源监管效率等三方面内容。[2]付卫东等认为教育新基建致力于打造一个均衡、创新、有序发展的优质教育体系,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为教育教学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条件支撑和公共服务,满足当代人的教育需求。[4]在郑旭东看来,教育新基建的“新”主要体现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为教育创新发展奠定新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致力于实现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这两方面。[5]
综上所述,教育新基建是以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信息化为目标,包括工具利用、资源供给以及提高监管效率三个方面,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教育方面的应用体现。
互联网的发展更新日新月异,互联网与其它相关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步,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社交和逻辑行为,但与此同时也导致网络文化道德伦理问题浮出水面且愈演愈烈。[6]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聚集在校园中的师生,特别是学生,他们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道德品质和品质文化的塑造时期,思想单纯,因此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染。近几年,校园诈骗和大学生网贷事件频频发生,这给高校管理者敲响了警钟。高校亟需建设传播正能量、绿色安全的校园网络平台,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以及健全校园网络监管机制来保障校园网络文化生态。
高校网络文化安全是高校校园文化和网络安全的结合体,关于高校网络文化的阐释,不少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李超民看来,“高校网络文化”属于“网络文化”的一个下位词,同时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包含三个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要素,分别为高校网络精神文化安全、高校网络制度文化安全以及高校网络物质文化安全。[7]而张红艳则利用“三层次概念结构”框架探究得出高校网络文化属于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由网络文化和校园文化两者交错集合而成,高校网络文化既隶属于两者又不完全等于两者。[8]宋卫泽认为,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双重内涵,既具有技术文化的内涵和特征也拥有社会文化的含义和特点,同时还兼有教育的本质含义。[9]刘晓娟曾指出高校的网络文化是具有精神文化的复杂性、物质文化的依赖性以及制度文化的动态性的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形式。[10]
总结以上学者的阐述可知:校园网络文化包含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与之相对应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也应包含精神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和物质文化安全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这一个总目标。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离不开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支持,高校网络文化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助力高校宣传正向舆论和营造良好校园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1]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网络文化安全建设工作做得并不出色,思路混乱、固步自封、资源单一、技术落后、内容鱼龙混杂等问题突出,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校园网络安全建设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除了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之外,其管理体系也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即使部分高校积极进取,借鉴其他成功高校的经验和建设模式,但大多只是照搬套用,并没有与自己的现实情况融合,形成符合自己情况的特色网络安全文化体系,导致出现一系列的“排异反应”。另外,他们在平台该如何建设,平台需要建设到什么程度,以及平台是为谁服务方面还处于迷惑状态,整体思路比较混乱。如今,国际网络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如果高校相应的顶层制度设计对政治安全风险的预测、响应、处置和恢复等重要环节的规定不够详细,缺乏可操作性指南,对于不同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政治安全风险治理全过程中的责任、职责、功能、边界缺乏详细的权威界定,[12]会招致网络安全事故的频发,最终影响到整个校园的网络安全生态稳定。
近几年虽然我国学者对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的建设高度关注,但是由于当前高校自身对于其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缺少清晰的思路,导致实践中对如何建设安全的校园网络文化理解有偏差,且顶层设计中也没有一套成熟的建设标准体系,综上原因使得大部分高校在校园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中缺乏系统的、多元的、因地制宜的方法,并且大多都在消极地应付其校园网络中出现的各类危险网络舆情。[8]各个高校在对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认识模糊的基础上又“闭关锁国”,彼此之间形成“技术壁垒”,数据只在内部流通没有实现共通,由此成为一座座“信息孤岛”,在高校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中单兵突进,难以形成合力效应,最终导致其虽然在努力建设安全、文明、智能、绿色的高校校园网络生态,但是却成效了了。
现阶段,仍有很大一部分高校的网络文化育人手段是线下教育和借助于校内主题网站等比较传统的平台,并未对学生的网络文化安全能力进行细致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研讨判断,另外也缺乏对学生比较偏好、访问比较频繁的相关网络平台和客户端的了解,[13]从而导致学生对其宣传内容兴致缺缺,高校也就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育人目标。有调查显示,大多学校的日常思政教育仍是学生干部承担“主力”,思政教育阵地由学生工作部门直接负责和管理运营,尤其是有关“第二课堂”的教育工作,虽具有正能量导向极强的教育内容,但教育传播效果了了,学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都有待提高。[14]除了资源建设单一且不具有吸引力之外,部分高校虽具有微信和微博这两个平台,但仍只把这两个平台作为发布相关官方通知和校园新闻的渠道,并不能发挥出新媒体资源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中的特点和优势,导致学生缺少参与感,从而无法产生真正的内心认同。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是网络内容安全事故也频频发生,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技术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升级、相关技术人员得不到定期高效的培训以及安全事故“花样百变”,导致其技术监管能力较弱,很难及时发现和处理违法不良信息、网络安全事件和重大网络舆情事件,高校通常都是网络安全事故发生之后甚至是造成危害之后,才会采取补救措施,颇有“亡羊补牢”的意味,毫无疑问,这种防御是一种被动防御,且根据近年高校网络文化事故频发、高校网络诈骗增加以及师生个人隐私信息频遭泄露等可推断出,这种防御措施成效甚微。
在当前的网络空间中,网络诈骗、黑客盗窃以及文化侵权等问题层出不穷,同时网络黑客水平也在逐步提升,他们盗窃情报、金钱、个人隐私等,这都极大威胁着网络安全。[15]高校师生基于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开展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具体迁移应用和拓展延伸,[16]毫无疑问,高校的网络文化体系也受到这些危机的威胁,但由于高校的技术落后、人员资源有限等问题,难以处理上述的海量不良信息和诈骗数据,因此更容易受到伤害,最终危及到全校师生的合法权益。除此之外,随着应用的拓展和技术的发展,数据留痕越来越常见,用户会在平台留下海量的浏览数据,同时也会无意识泄露个人信息,又因为信息泄露成本低廉、数据传播速度快等特征,致使数据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也加大了高校进行网络安全治理的难度。[17]
教育新基建包括六个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分别为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以及可信安全,每个方面都对应相应的技术支持。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体系的建设从思路、平台、资源、技术以及内容五个方面来进行考虑,除了贯彻加强顶层设计思路之外,教育新基建可为其他方面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具体如图1 所示。
图1 教育新基建为高校网络文化安全体系建设提供的建设路径
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都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提到议事日程,并认识到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充分认识到“我们党过不了网络这一关,就过不了执政这一关”的严峻情势。[14]因此,建立合理完善的体系制度、充分利用新基建的助力作用对于构建绿色、安全、智能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文化体系对高校来说至关重要且刻不容缓。高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三层管理体系。科学的管理机制是进行一切建设的基石,但在网络文化安全建设的管理运行机制方面,现在国内大部分高校缺乏整体划一、统筹完善的网络文化资源,缺乏具有明确归属、清晰权限以及保障有力后续的管理运行机制。[18]基于此,高校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尝试实施校领导—安全管理办公室—安全管理领导小组的三级安全管理体系,由校领导直接领导办公室,除了自上而下地发挥主体部门的“领头羊”的作用之外,高校也要积极培养专业的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由下而上地提升网络安全平台的建设维护、设施的完善以及制度的健全水平等。
第二,坚持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的推进思路,确保教育新基建的助力功效。相比与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具有很多优点,其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包含5G、物联网和卫星互联网等,其新技术基础设施包含人工智能、云计算和区块链等,其算力基础设施包括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5]因此,教育新基建可以为当今教育提供一个全新的、智能的数字底座,以强大的技术助力使已有的教育基础设施经过彻底的数字化改造后产生脱胎换骨般的变化,从而让校园更智慧,让课堂更透明。鉴于教育新基建的种种优点,高校应大胆创新,坚持教育新基建建设先行的推进思路,抓住机遇。
就国际来看,网络安全文化问题无边界可言,需要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合力应对网络风险,“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制定通用的国际标准规则,打造高效的国际合作运行机制,是应对网络安全问题的必经之路”,[19]这对高校治理来说也同样适用。要想建立网络安全文化校际交流合作机制,需要各个高校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第一,校内各个学院积极互动,共享育人平台和数字资源。虽然处于同一高校,但不同学院都拥有自己的育人平台,有的学校建设得如火如荼、传播效率极高,有的学院平台建设不完善、也难以达到目标。这个时候,需要各个学院加强沟通交流,作为高校一方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一个数据共享中心,学院负责人将优秀资源和工作日志上传至数据中心供其他学院参考和借鉴,从而实现校内互动,最终实现整个高校的网络精神文化建设的高效和智能化管理。
第二,校际共享网络安全信息,提升网络安全威胁预测、溯源、指挥、处理能力。教育新基建强调要推动平台开放协同,并且提供了不少技术来支持,比如区块链以及大数据中心等,其中区块链区别于传统数据库,作为一种共享数据库,储存在其中的数据都具有不可更改、透明公开、全过程留痕以及便于集体维护的特点,所以区块链在数据管理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融合互联网等技术的区块链技术来转变组织运作方式,如果处于同一个区块链中各个高校都将自己的数据库信息存储在其中,那其他高校就可以安全、便利地使用这些数据,从而构建多个高校协同参与、多个数据中心联动的大学网络安全文化治理生态圈。
网络安全意识不仅影响网民个体身心安全,而且对于建设网络安全文化防护体系也至关重要。提升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可以使其及时察觉到潜伏的网络安全,也可使其提前制定防治策略,从而从预防的阶段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水准,降低网络风险带来的损害。[20]传统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只能通过讲座、专门课程等途径来实现,现在搭乘“教育新基建”的快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高覆盖率和高传播率的网络安全教育。
第一,深度融合短视频APP,紧跟时事热点,寓教于乐。高校可以及时将短视频APP 融入到学生教育中,将其作为网络文化育人的新手段和新平台,但同时也不要舍弃传统媒介,要推动短视频APP 和传统媒介深度融合,通过视频和直播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借助于评论区、弹幕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除此之外,高校管理人员也要不断提升自身新媒体技能,教育方法要紧跟当前媒体的新特征,根据时下热点,及时将有关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内容制作成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并推送给学生,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第二,发挥校园大V 的引领作用,加强引导管理。现如今自媒体盛行,不少高校出现了极具影响力的大V,分散在b 站、抖音、微博等平台,他们的言行举止不仅对其追随者具有极大的效仿力,还对高校的宣传教育工作影响深远。高校要利用好这些大V 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加强对其的引导管理,做好这些自媒体账号的教育工作就会使高校的网络文化安全建设事半功倍。同时,高校也可以指派工作人员集中管理这些账号,根据热点信息,组织其发布相关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以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传播的效率。
网络文化安全领域,保障互联网产业有序开拓进步和网络空间文化健康发展的基石是先进的科学技术,[15]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监管能力对建立安全的网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因此高校要想建立安全高效健康的校园网络安全文化体系,首先需要从提升自身利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下手,提高网络安全文化的综合治理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拒绝被动防御,增强感知能力,预判网络安全威胁。大多高校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都处于被动状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往往是校园网络发生安全事故之后才采取治理措施。结果表明,这种防御措施效果低效。处在教育新基建时代,高校可以在网络空间治理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与互联网相关技术,主动探索其提供的强大技术支撑力,并且积极创新,变被动为主动,从预防开始治理网络安全。例如安全态势技术可以迅速收集、整理网络空间的信息,它首先收集海量信息,然后再对其进行挖掘、分析和建模来高效预判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预估网络安全事件发生的趋势以及出现的概率,从而精准预警、方便有关部门提前做好防御方案,并最终达到减少高校校园网络被攻击的风险。
第二,建立并完善网络文化安全管理数据库。利用新基建提供的数据库数据挖掘、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高校能够更加高效地梳理网络文化种类、网络话语特征、网络文化事件触发机制和网络受众行为惯例,建立并完善网络舆情监控数据库。[21]可以协助管理者快速定位数据的来源和去处,另外,数据库中还有一种语义分析技术,它能够自动识别有害数据和信息。综上,建立并完善网络文化安全管理数据库,可以帮助高校极大地提高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的时效性和精准性。
网络创作环境是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它使用户的传播权限得到解放,但同时也增大了管理者把关信息的难度,[22]最终将导致不良信息污染高校网络文化生态,有关此现象,学者邵培仁曾指出,信息污染包含两方面,一是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欺骗和误导的信息要素,二是媒介中含有有毒、有害信息的元素总量超过了正常的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23]可见信息污染不仅污染高校网络文化环境,也泄露师生的隐私数据信息。因此高校需要加强不良信息的过滤和阻隔,并且及时高效保障师生的个人隐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利用区块链技术追溯不良信源,从根本上切断不良信息的入侵。大部分的高校官网使用简单的系统敏感词检测内容审核范式,成效低廉。并且高校中不乏有恶意传播者为了达到恶作剧或者是个人私利的目的,常常利用系统的漏洞来发布一些有害信息,这些信息一旦通过校园网络平台被发布出去,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处理掉,即用户举报,用户举报是随机的概率事件,因此导致高校把关机制滞后,无法及时筛选不良信息,更无法从源头阻止其扩散。但是教育新基建提供的区块链技术自带时间戳,时间戳是一段完整的、可验证的数字序列,它能够生成数据信息生成的唯一时间,[24]通过对时间戳的复查,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很轻松地找到不良信息源的路径,从而从根本上解除危机。
第二,创新校园网络防火墙技术,保障师生个人隐私信息。网络防火墙是一种特殊的网络互联设备,用它来加强各区域网络之间的访问和控制。传统的网络防火墙有一个致命缺点:只要网络中有一个小小的漏洞,攻击者就能破坏整个网络的安全,从而威胁到师生的隐私安全。因此,高校需要创新网络防火墙,利用新兴技术加强自己的网络审查机制,比如推行基于语义推理的内容防火墙,针对不同内容生成定制的过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