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晗,高虹霞,张方捷,程 远,厉 蓓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6)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SP),又叫做“模拟病人”,是经过标准的、系统的培训以后,能够逼真、重复地扮演病人的实际临床症状的个体。SP需要呈现应有的情绪、病史和(部分)体征,通过体验式教学与考核的方式与医学生和年轻医生接触。SP方法论从1964年开始诞生至今已有57年历史,我国SP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近年来,我国SP的应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评估及职业态度的培养[1]。
由于招募和培养SP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培训成本高,为降低培训成本和保证培训质量,我国有不少医学院校采用学生SP和教师SP。但学生SP因使用周期较短、年龄跨度小而无法模拟各年龄范围患者的临床情景,并且在教学评价与考核中因重复使用难免有考试信息的泄露等缺陷。而教师SP在评估和反馈时更注重于知识点或考点信息,也难以还原临床真实患者的情景,并且学生面对教师SP时的紧张感会影响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2]。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我院尝试面向社会招募并培训SP。2020年底我院开始正式启动面向社会的SP招募和培训工作,招募工作和培训工作分别历时1个月时间完成,已顺利推广SP正式参与我院临床教学和考核工作。现将招募和培训过程分析及思考总结如下,以期今后能更好地发展和维系SP团队这一重要的教学支撑力量。
(一)招募流程。
在医院微信订阅号和教学部微信公众号上同步发布SP招募公告、在医院门诊大厅摆放SP招募海报,并附有报名二维码,可自助扫码报名。报名截止后,对提交的报名表进行初步筛选,去掉医学相关专业及年龄过大者。电话初筛交流并核实报名者基本信息,通知符合要求的报名者首次理论培训的时间和地点。在报名时即同步发放电子调查问卷,并对报名者基本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招募结果。
1.报名及招募情况。微信公众号的SP招募公告阅读量共5316人次,共收到报名表62份,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有效报名表有45份。对报名表进行筛选后通知面试27人,共有22人前来参加面试。回收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有效问卷45份,面试录取22人,最终完成培训课程并考核合格的有21人。
2.报名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45位非医学专业背景的有效报名者中以女性为主(62.22%,28/45),年龄以20~30岁最多(44.44%,20/45),其次是30~40岁(31.11%,14/45)。职业覆盖面较广,自由职业者和商业服务人员占26.67%(12/45),行政事务类管理人员占11.11%(5/45),在校大学生占8.89%(4/45),退休者占15.56%(7/45)。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者占60%(27/45)。
3.报名途径和报名原因。在4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66.67%是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到招募事宜的,8.89%是通过医院门诊海报广告了解后报名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朋友介绍而来的(20%)。报名做SP的原因,采用的是开放性题目,从填写的答案中进行归纳和分类。62.22%的人表示“对医学教育感兴趣”,48.89%的人希望“学习医学知识”,也有部分人表示“喜欢参加公益活动”或“希望通过做SP丰富自己的生活”。
4.参与教学和考核的时间保障。关于可以参加SP培训和工作的时间方面,64.44%(29/45)表示可以在周末参加,工作日白天可以参加的有46.67%(21/45),工作日晚上可以参加的有31.11%(14/45)。
(一)SP培训参与者的人口统计学特点。
参加我院SP培训课程者共22人,以女性为主(63.64%,14/22),年龄以30~40岁最多(40.91%,9/22)。职业覆盖面较广,在岗者高达77.27%(17/22),退休者占18.18%(4/22)。本科在读者占4.55%(1/22),文化程度在本科及以上者高达63.64%(14/22)。
(二)SP培训课程设置与优化。
所有参培SP人员必须完成14~16个学时的岗前培训课程,首次集中理论培训安排在每周末半天时间进行,内容包括SP概述、问诊的结构与技巧、SP表演技巧与实践等。之后,把22名SP参培人员相对随机地分入各专业培训小组进行能力实践培训,培训师和SP人数比一般为1 ∶2至1 ∶3。每个专业小组的SP导师需要进行2~3次小组培训授课,小组培训课程主要依托SP病历进行以下内容的培训:病例摘要分析、小组讨论病历摘要、关键词记忆、表演技巧反复训练和固定、布置课后作业、下周课程预习。
在SP培训课程后同步进行授课效果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显示:95.45%(21/22)的参培SP对授课效果满意,86.36%(19/22)的参培SP能基本正确地回答相关授课内容提问,90.91%(20/22)的参培SP对顺利完成SP培训课程有信心。也有部分SP人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三)准入考核。
培训之后仍需通过准入考核,才能正式聘任成为我院SP团队的一员。SP准入考核主要涉及3个方面的考核:(1)记忆能力考查:SP培训师同步核对病历摘要的关键信息,通过标准是尽可能地接近100%准确;(2)表演能力考查:参照《标准化病人表演评价量表》[3],进行整体评价;(3)观察能力考查:SP人员和(针对学生的)考官采用同一份病史采集评分表,对学生问诊情况进行平行打分,通过标准是一致性>80%。
此外,导师组和管理人员还参考SP在整个培训期间的纪律态度、任务完成质量和速度、情绪控制、表演能力等各方面综合考评,并与通过准入考核者签署聘任协议书,一般聘期为一年。聘期内也需要对SP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再培训、科普健康教育活动等。
(一)招募途径与目标人群的多样化。
SP招募可采用报纸招募、宣传海报招募、熟人招募等方式,也可采用电话、电视或者网络招募的方式[4],并用面试甄别。本次SP招募,我院坚持选用没有医学背景的人员作为SP。来自各个教育层次、各行各业的SP更能培养学生个性化沟通和随机应变的能力。SP在年龄、学历、职业等方面的多样化有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实施。我们认为比较理想的SP团队状态是:成员有较大的年龄跨度、性别均衡、教育层次高中以上、职业涉及各行各业、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不同的性格特点、对参加教学活动的时间有较确定的保障。
(二)SP导师团队培训过程的同质化。
SP项目组成员的协作和交流是保障培训和教学实施质量的关键力量。医院前期已选派6个专业基地的14名SP导师外出接受专业培训,在招募之前组织了全体SP导师和项目管理人员一起参与SP项目启动会,以确定SP项目组成员分工、项目进展计划表、培训参考书籍、招募面试流程和标准、培训课程设置、考核制度与方案、培训和聘任协议书内容等,为下一步SP培训过程的同质化做好前期准备。
培训过程中,每个专业小组的SP导师都会对小组内SP参培人员的培训进度和课堂表现做好记录和评价,及时汇总给项目管理人员,作为日常考核的主要内容。SP导师们也会积极分享培训过程中好的方案和经验,并反馈遇到的实际困难以便及时协商解决。
(三)项目管理者的全方位保障。
SP项目管理者的主动多维度引导和保障,是该项目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项目管理者一方面需要为SP工作的开展争取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也要关心SP的愿望与需求[5]。此次的问卷结果显示,社会招募人员的动机更多是助力医学教育、学习医学知识,我们除了在培训课程中介绍医学知识外,还通过举办医学科普讲座等措施来满足SP的需求。
(四)特殊人群的筛选。
院外SP参培人员文化层次、专业背景、年龄梯度等存在差异,但考虑到SP剧本对角色多样性的需求,我们筛选时尽量保持人口统计学特点的原生态宽维度,但对于培训态度差、思想觉悟低、身体素质弱的SP人员也要严格止步于聘任之前,以免后期不利于团队维护和建设。
(五)SP人员的宣传分享。
SP人员是最好的宣传招牌,在接下来的培训和招募中,我们会邀请第一批优秀的SP分享工作经验和他们的成就感、体会等,希望更多的志愿者能加入到我们的SP队伍中。
SP招募和培训的质量奠定了SP团队的基础,通过以上的“招—教—引—筛—宣”5步循环进阶,SP队伍将会不断发展壮大。我院此次面向社会招募和培训SP,较好地符合了预期,为后续开展SP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团队人员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