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和寨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苏轼有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几句诗道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作为主体的手指,只有作用在客体琴上才会发出声音,这就说明只有主体和客体相互配合,才能弹奏出美妙的琴声。映射到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者,只有发挥师生合力,才能在语文课堂上演奏出优美的乐章。为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创新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使初中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让语文课堂焕发出青春活力。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是语文教学改革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新的教学背景下,语文教师应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发挥学生的个性,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情感态度的锻炼。为了转变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双向活动,要转变传统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质疑与探究,留出更多自主思考与学习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去学习,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日常教学发现,有些学生主体意识不强,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把语文学习当成教师或家长安排的一项任务来完成,导致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当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疑惑时,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质疑,缺乏学习自信。在此背景下,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善于营造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注重对学生健康个性的培养,让他们通过亲身参与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应当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兴趣、爱好与追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每天知识都在更新,当学生走出校门后,仅凭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把握学习机会,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为了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巩固,教师要加强对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指导,同时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方位教育,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使语文教学不再局限于知识层面,而是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意识还需要学生家长的参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习成为学生一种自主性的习惯,推进终身学习理念的有效落实。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开始,也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能否做到有效的课前预习,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监督与督促,学会自主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课前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为课堂参与奠定基础,丰富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的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在设计课前预习内容时一定要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简单,要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够收获学习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感觉到凭借自己的能力也可以独立地处理一些事情,完成学习任务。初中生对文本的感悟还处在感性认识阶段,在语文学习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导学案布置课前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方式去搜集查阅与作者相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主动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和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思维,更加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也可以在导学案中设计一些拓展延伸的内容,让学生查找一些与课文主题相关的素材,扩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知识积累的良好习惯。预习效果的达成离不开科学的预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一边预习一边做标记,标出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画出知识理解的难点,在空白处写出自己在预习中遇到的困惑等,以便听讲时更有针对性,不再迷失方向,并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促进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挚的情感最能打动人心。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情境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桥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从课文内涵出发,为学生创设富有情感、极具趣味的教学情境,摆脱传统课堂的枯燥乏味,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发展。在不同的教学中要运用不同的情境,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高效地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产生更多的感悟,以主体身份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事物或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沉睡的心灵,为学生的认知注入新的活力,引导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和感悟文本内涵。学生对于自己熟悉的事物往往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的主体意识会更强,课堂参与度也会更高。音乐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会让人浮想联翩,同时音乐也是最受初中生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加入音乐元素,利用音乐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的旋律与节奏,进入到文本学习中,用心体会文本意境,感悟文本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积极的情感,深入挖掘语文知识的内涵。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视频、图片、动画、音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示课文所描绘的意境,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和生动直观的画面将无形的文字转化为有形的视觉形象,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入情入境,融入文本之中,自觉地去感悟文本内涵。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做游戏,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游戏过后教师要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次的游戏教学做好铺垫。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与爱好,在语文学习中也存在更多的差异与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运用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为学生制订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为学生营造主体参与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对学生分层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教师可以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资料,并结合自身的课堂观察,按照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学习习惯、接受能力等进行分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教学高质量发展。教师还可以将分层教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多个学习小组,让小组中的优等生带动中等生,共同帮助学困生。和师生交流相比,学生之间的沟通更为顺畅,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可以向小组内的其他成员请教,也可以相互指出学习中的不足,通过互帮互助,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提问中也要注重分层,针对同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进行阶梯式的提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都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学得更积极、更有自信。在作业练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并以目标为基础设计多层次的作业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在作业练习中有所收获、有所提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变得更强。
在语文学习中,学习方法至关重要,优质的学习方法可以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相反,方法不科学,只会事倍功半。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待学生要多些耐心和爱心,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上不仅“吃饱”,还要“吃好”,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自主学习习惯。
在课前预习中,教师应该告知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按照教师下发的导学案,对课文语言、中心思想、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锻炼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为后续学习提供保障。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用有声语言来传授知识。在教学的重难点之处,教师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放慢节奏等方式来突出与强调。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语言节奏等学会抓重点、抓关键,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前预习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或困惑,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听课,听其他学生的发言,听教师的讲解,从而获得思维的启发与引导,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听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勤动笔,一边听一边用圈点法标注相关的课文内容,用旁注眉批的方法记下教师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用关键字词或中心语概括文章脉络、深挖文章内涵等,培养初中生“听记结合”的学习方法与品质。需要及时地复习课堂教学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消化与吸收,才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语文能力。所以,在课后学习阶段,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反思的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回顾、整理课堂所学知识,从中找出自己学习中的盲点并进行及时的弥补,主动构建起系统的知识网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
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只靠课堂知识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提升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促进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提升。
教师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使学生养成爱阅读的习惯。为检验学生的课外阅读效果,教师可以定期举办读书沙龙、读书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相互分享阅读心得、相互交流阅读方法、相互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籍等,创造自主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使学生从中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与经验,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教师还可以在班级共享平台中开展阅读成果展,让学生通过绘制读书小报、书写读后感、创建读书卡等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对于好的作品,教师还可以推荐到校园网站中,或利用校园橱窗进行展览,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上进心,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再一次得到升华,同时也为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树立榜样,实现全面进步。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内容,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文组织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课后通过自编、自导、自演,再现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主体的责任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十分重要的,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还能够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打造开放性的语文课堂,充分发挥初中生学习的主体性,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存在感和学习的价值,进而增强学习自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