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新模式探讨

2023-01-10 19:30张宜清张琳英郝旭乾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水土保持监管生态

张宜清 张琳英 郝旭乾

(1.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2.北京市昌平区水务局,北京 102200)

我国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类型多,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28%。按照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思路,经长期综合治理和强化监督管理,我国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由增到减、强度由重到轻的转变,有力保护了水土资源和林草植被,黄河等重点治理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新发展阶段,水土保持工作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美丽中国建设和民生福祉,水土保持率已被纳入美丽中国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因此需要进一步创新水土保持工作模式,提升水土保持工作质量和水平。

1 水土保持工作新特征

水土保持工作的理念和手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前,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保护好、治理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公平、更普惠的公共产品,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水土保持工作从单一治理到综合治理,从事后补救到全过程监管,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从传统水保到智慧水保,新时期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1.1 注重系统化治理管理

系统推进水土流失治理,通过面向整体生态空间,统筹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治理,将山、田、林、湖、草等要素一体考虑,采用生态化措施,一体化保护、治理和修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监管过程中,更加注重从全过程、闭环管理角度考虑,加强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管,将监管工作贯穿设计、审查、审批、施工、验收、监督和执法等各个流程,提升了监管水平。

1.2 注重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水土资源是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载体,有效整合好、维持好和利用好水土资源,有助于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当前水土保持工作在治理好水土流失的同时,部分地区适度发展了有助于涵养水土的特色经济型产业,起到了改善民生的作用;不断加强弃土石、弃渣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3 注重协同融合发展

农村地区水土保持工作与扶贫开发、农林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水美乡村建设相融合,城市水土保持工作与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景观设计相融合,从而推进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促进了以水土为核心的各类要素交汇融合,破解了单一治理存在的局部性和沟通机制障碍,形成了强大发展合力,取得了更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4 注重科技智慧赋能

新一代科学技术为水土保持这项传统工作注入了强劲动力,促使其向智慧化方向发展。当前水土保持工作在监测感知、数据交汇、模拟演算、治理评估和监督管理等过程中越来越注重采取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精准化的手段,通过不断完善相关标准和制度规范,加强各层级和各部门间资源共享与更新,大幅提升了治理和管理效率。

1.5 注重提升服务水平

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两手发力”,一方面不断夯实政府监管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管体系,强化水土保持执法监督效能;另一方面利用好市场机制,维护市场竞争秩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水土保持治理,开放水土保持技术服务市场,培育专业化技术支撑服务队伍,促进市场充分竞争,水土保持服务水平和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2 水土保持工作新模式

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新的理念、思路和手段不断融入水土保持工作中,激发了水土保持工作持续不断创新。目前,水土保持工作已衍生出许多新的治理和管理模式,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果,发挥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下是较为典型的4类模式。

2.1 面向“生态+”的治理模式

在理念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一体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治理好水土流失的同时,更好地维持了生态稳定性,并发挥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如以生态保护为主,实施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区水土流失的预防和治理,加强林草植被封育保护[1],严守了生态安全底线;以生态综合治理为主,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2-3],将水土资源保护、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垃圾及污水处理等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促进了人口、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水土流失治理与资源再利用、生态景观建设相结合,将废土、弃渣、石料场等融入景观设计理念[4],打造独特的生态景观;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经济相结合,种植生态经济型花卉、牧草、果蔬和水土保持林,有助于发展田园经济,培育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助力水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5-6],实现山更青、水更净、村更美。

2.2 面向一站化的服务模式

在国家“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更好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工作之一。更便捷、更高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式,有助于实现服务型政府的落地生根,宗旨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些地区水土保持工作采用一站化的管理服务模式,如一体设计、一个指南、一个平台、一套机制等,使工作流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有些政府通过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完善市场机制,推出水土保持管家服务[7-8],有效整合了水土保持工作上下游资源,理顺工作机制,既能使工作高效开展、节约人力和资金成本,又有助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树立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服务质量。

2.3 面向科技赋能的智慧模式

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科学技术,助力智慧水土保持发展[9]。相比传统水土保持,科技赋能将使水土保持在监测、感知、模拟、分析和决策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如“天空地一体化”水土保持动态监管模式[10],采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手段,获取更大范围的高分辨率、高频率可视化影像,自动精确定位、快速提取要素、精细比对图斑,对疑似违规项目及时向监管部门发出预警,增强了治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以数字孪生流域[11]为载体,通过打造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土保持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加强算据、算法和算力建设,推进实现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可为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支撑。

2.4 面向全链条的监管模式

水土保持监管理念正在实现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监管”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法制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流程监管体系,特别是对生产建设项目的监管工作尤为重要。如推出“查认改罚”全链条闭环管理模式,健全审批、监管、执法衔接工作机制,发现一处、查处一处、销号一处,有效遏制了人为水土流失;全面推行水土保持告知承诺制,完善信用约束机制,进一步优化了审批和验收以及报备等手续,提升了工作效率;部分地区将水土保持工作与河湖长制相结合[12],坚持以流域为单元实施系统治理,进一步强化了河道范围内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提升了河湖治理能力,推进了美丽河湖建设。

3 结 语

我国已经进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的新发展阶段,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发展质量上。长期以来的水土保持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治理和管理模式。而新时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水土保持工作主动融入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格局,找准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定位和重心,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持续增强内生动力,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深入探索新的治理和管理模式。各地区之间应加强交流和借鉴,加快破解水土保持工作中的难题,继续守住生态环境底线,不断改善生活生产条件,营造宜居条件,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水土保持监管生态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章程
《水土保持通报》第七届编委会成员名单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数字监管 既能“看病”也能“开方”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