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珺 庞维荣 梁峰岗 韩 艺
(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医学教育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以操作型、应用型、技能型为主要培养方向。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医学教育的育人内涵发生了改变。医者,既要有普救含灵之苦的医技,又要有大慈恻隐之心的医德。因此,要将医学教育的特殊性、职业的特殊性与思政育人相结合,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教育,将职业发展教育作为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
不同于西医医学专业,中医药文化除了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手段外,更多的影响力体现在它是民众促进健康的一种文化自觉行动,是提升全民健康文化素养的重要工程;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疾病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中的核心作用,高度促进了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秩序的形成。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健康养老服务、特色旅游服务等政策措施已经逐渐改变民众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医药文化在遵循天人合一、整体观念的指导下,所倡导的全自然的防治手段、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方式为实现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2.1 中医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在“中医伪科学论”历史冲击下对中医药教育的科学性尚缺乏系统的评价和论述;客观就业环境和背景下中医药人才需求量较低、收入水平低于综合性医院或西医医院;中医药院校生源质量较低,导致毕业生质量先天不足;学生职业定位不准确,对职业发展认知情况停留在表面,例如认为医院的中药房就是重复机械抓药、是药品的搬运工、不能区分职称药师证书和执业药师证书的用途和区别、药企生产车间粉尘污染环境差;就业择业观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只愿进入医院或事业单位,对进入药企、外企、服务基层有所偏见;学习课程内容中古籍古文较多、背诵内容较多、理解难度较大等多种原因作用下,学生的专业认可度低,自信度低。在毕业生就业质量分析报告显示,仍有部分专业的对口较低,部分专业的对口专业度有所下降。放弃对口专业的学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专业不感兴趣[1]。研究表明,当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有前瞻性的认识、了解,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规划,则会更加愿意入职本领域相关行业[2]。
2.2 中医药文化自信是职业发展教育的生命线 不同于西医以植入性、创伤性手术治疗为主的特点,影响中医药学子在岗位胜任力和职业发展中的因素主要为:独到的中医药诊疗理念、精湛的治疗手段、深厚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入浅出的中医药健康文化宣教能力、和谐的医患沟通氛围,甚至医师所呈现的身心健康状态,都会影响患者对于医生的信服能力。可以简单概括为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内容就是对中医药传统理论、特色治疗手段、临床治疗效果、中医药发展大环境的认同和自信[3]。因此,要将中医药自信教育深入融合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中,作为职业发展教育的一条生命线贯穿始终。培养具有坚定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感、高度中医药文化的忠诚度、丰富的中医药文化素养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有把中医药文化自信教育放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贯穿于大学四年的育人工作中,让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人生发展有形象地认知和具体地设想,才能让学生热爱中医药文化、从事中医药事业,才能将每个学生培养为又红又专的中医药事业接班人。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方面存在与专业能力不匹配的不足之处。
中医药自信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思政教育,是二者的高度融合;立德树人,德是思想品德,又是医品医德。将中医药自信教育融入职业发展教育中,符合当下医学教育改革和转变的内在要求。
3.1 依托团支部将职业发展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 在低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生未能对职业生涯有形象具体的认识;在高年级学生开展就业能力指导、考研宣讲动员等活动时,大学生活已经过半,在过去的2 年中已经错失了很多针对性提升自身能力的机会。因此要将职业发展教育系统化、制度化,要用绣花针的功夫而不是毕业前简单的就业信息发布、咨询。以团支部为根据地,将中医药自信教育融入班级组织建设,按照学生的成长轨迹、所处环境的认知改变,分年级、分时段召开中医药自信教育系列主题班会。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和发掘中医药文化元素,激发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大一年级,学生处于职业发展启蒙阶段,以中医药文化认同教育为主,激发职业生涯意识的觉知。班会内容可以包括:邀请大四年级优秀学生代表,结合个人成长经验为新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设计(4 次);邀请大三年级优秀学生代表,为新生做学业规划和专业课程介绍(上下学期各1 次);中医药文化影视题材欣赏(《本草中国》《本草中华》);医者本真,勿忘初心讲述自己选择中医药院校的初衷专题交流会;MBT1 职业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性格色彩分析。
大二年级,学生处于职业素质培养阶段,以中医药文化专业实践教育为主,引导学生练就专业能力,提高职业能力。班会内容可以包括:当代优秀中医药学子事迹分享,重点选取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事例为主;新时代中医药青年学子的责任与使命专题交流;中药科普小知识(例如中药煎煮技巧、中药服药注意事项、药材优劣辨识)交流会;中药中国行,由来自各省份的学生介绍家乡的道地药材;中医药健康养生知识交流会;中药民间偏方故事会。
大三年级,学生处于职业能力提高阶段,以中医药前沿讯息教育为主,引导学生建立本领域的就业信心,提升职业综合竞争力。班会内容可以包括:考研经验分享,由保研、考取重点院校的学长、学姐进行交流,介绍国内重点专业学科和实验室情况;模拟招聘(结构化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角色互换等形式);求职面试礼仪指导、简历制作;决定就业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专题讨论等。
大四年级,学生处于职业教育冲刺阶段,以中医药职业解读为主,确定职业目标定位。班会内容可以包括:职业资格证书介绍(执业医师、执业药师、卫生职称);职业百科、职业微视频展播;职业案例分享,按照医药生产研发领域、医药检验领域、药品推广销售领域、医院领域、药品监督管理领域、临床试验领域,具体介绍每个领域内的行业详情和职业需求匹配等。
3.2 打造职业发展教育实践活动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实践在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许多学生正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高维杰等[4]在研究中表明,73.58%的中医药学生认为中医药自信教育缺少相关实践教学。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因此,要打造富有中医药特色和学院特点的职业发展教育素质活动。加大专业实践教育平台投入,建立医院、社区、中小学、敬老院的定点联系机构,普通老百姓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程度,用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中医药文化知识宣教和普及,扩大医学教育社会服务面,例如:开展中医药文化小课堂、泡服药茶饮、调剂中药鸡尾酒、辨识中药饮片、打太极和八段锦、老年人慢性病用药管理等。这是学生学习和提高临床能力、体验就业真实环境、了解民生疾苦、履行医学生责任誓言、培养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和渠道。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百姓、走进生活,做一名中医药文化的传播者,了解大众最关心的中医药话题,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大众之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为民分忧的本领,转化为利国利民的踏实行动,从而在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的同时,让中医药的受众也坚定中医药文化自信,体验职业获得感,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认同感。
3.3 提高专业自信 促进学风建设 大学生的专业自信程度与学习倦怠水平是反映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指标。专业自信和学习倦怠都是动态的过程,学习倦怠下则会逐渐消减专业自信,弱化专业认同,进而影响学生今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信心[5]。因此,学风建设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职业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中医药自信教育,激励学生研读经典、融会贯通、运用现代化的科学研究手段阐述中医药古老文化的科学合理性,用自己所学所长去解释中医药文化背后的强大内在逻辑性,从而创新中医药思维,回应中医质疑论,成为学生学习能力的主导力,激发持久性的学习兴趣。
3.4 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随着中医药文化教育的社会化,中医药健康科普工作的拓展,健康人文概念的普及,除了进医院、开诊所、考取卫生事业单位等传统就业渠道外,创建集团化或连锁化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生产利用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保健用品和保健器械器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中药材电子信息追溯系统、中医药与新媒体融合的文化产品等创新创业平台等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因此,要加强这方面政策导向在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中的融合和体现,加强专业课教师在此类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指导,加大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开放性项目数量,发挥中医药院校的专业优势,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保证,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弥补医学生的综合素质仅靠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的短板,将医学生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创新创业相结合。
3.5 发挥专业服务型社团影响力 社团是专业育人实践化的重要平台。学校社团组织是基于学生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而聚集在一起,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覆盖面广、交融性强。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术思想,切磋技能,其正向影响力和朋辈标榜作用尤为明显。在中医药院校中,学术科研型、社会服务型社团占据主流地位,尤以推拿按摩协会、正骨协会、本草协会、红十字志愿者协会颇受学生欢迎,其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远高于文体性协会。而目前在中医药院校理论宣讲型社团不足,社团活动中同样重实践、轻理论。因此,要在社联组织中成立中医药文化宣讲团,深入到每个社团开展宣讲,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社员都能感受到融会贯通的中医药文化精髓;要提炼社团精品活动背后蕴含的中医药文化思想,社团成员定期开展交流学习,并纳入团的组织建设和考核中,加大中医药文化在社团活动中的渲染,发挥精品活动的品牌力和影响力。
3.6 充分发挥教师队伍和课程思政元素的作用 目前教师在学生职业规划指导方面指引作用较少。要在学院范围内结合学院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诉求,邀请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教师,以就业为主题开展专题就业指导课,讲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讯息、专业发展方向、就业方向、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领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培育学生的职业精神和道德规范。充分利用中医药专业课程在课程思政中的天然优势[6],引经据典、引入名医名家故事、引入历史文化故事、引入现代中医药创新发展体系、引入全民健康文化素养工程等内容,在讲授专业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联系本门课程如何与其他课程相连接来构建知识架构、如何在治病救人、解决民生疾苦、提高人民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中发挥作用的。
3.7 形成四方面的职业发展教育评价体系 在每学年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职业发展教育测评,连续跟踪4 年或5 年,为量化分析学生学习期间中医药自信教育所产生的相关数据与岗位胜任力、职业发展质量之间的联系,展现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成果提供支持和依据。(1)学生测评内容:主要从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专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中医药文化自信程度、就业因素分析、意向求职方向等方面开展。(2)学生评价内容:在专业能力、理想信念教育、职业发展规划、面试技巧、求职策略等方面对职业发展教育的实效性以及就业指导服务的有效性进行评价。(3)教师评价内容:以学生的专业能力、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决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评估反思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对职业发展教育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包括专业授课老师、辅导员、就业指导老师。(4)学生跟踪内容:连续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统计学生从事本专业的人数比例、岗位分布、薪资收入、工作年限等。
中医药自信教育融入职业发展教育,强化了大学生对中医药的专业坚守,对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对中医药文化发展前途的坚定信心,为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思想政治文化和专业发展的方向性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