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发展探析

2023-01-10 18:24张天舒
中国出版 2022年12期
关键词:文科学术期刊学术

□文│张天舒

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概念,目前,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实施,新文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1]新文科建设将会对学术期刊产生哪些影响?学术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学术期刊要如何自我调整以适应新文科时代?学术期刊未来要如何发展以应对和迎接新文科建设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上述这些问题值得高等教育决策者和管理者、人文社会科学一线教育教学及科学研究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从业者关注、思索和研讨。

一、新文科建设给人文社科期刊带来新机遇

新文科“新”在哪里,学界的观点不一。学者张俊宗指出新文科从学科维度看,其“新”主要体现在人文精神的主题变化、多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影响等方面。[2]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期刊,如何引导学术期刊弘扬时代精神、承载时代主题、肩负时代使命,如何为学术期刊发展建设良好环境和业态以促进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是学术界、高校、学术出版行业迈入新文科时代,相关领域管理者和决策者亟待思考、明确的问题。另外,就个体学术期刊而言,也有必要将新文科建设所产生的“新变化”聚焦于更为具体的视点,例如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其学科功能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方面的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恰是学术期刊业应高度关注、明确把握、实时跟进、紧密配合的要点。因此,学术期刊行业亟须进行调整和变革,新文科建设为学术期刊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机遇。

第一,准确理解新文科所弘扬的新时代精神的内涵。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4]一方面,新文科建设源于新时代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当下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恰恰体现其时代精神的气韵和风貌,而学术期刊又是这其中有形的载体和依托。因此,学术期刊的角色和作用不可谓不大、历史使命不可谓不艰巨。另一方面,让中国的知识产品走向世界,必定需要依靠高水平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传播和输出,只有中国自主创办和主导的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走向世界,才能提高中国文化产出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影响力度。

第二,新文科建设使学科专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相关文件,“交叉学科”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5]2021年3月1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新增审批专业177个,撤销专业518个,这些新增专业表现为跨学科的共性特征。学术期刊管理与评价机构要密切关注教育部学科调整情况,了解新学科设置,及时相应调整期刊结构和分类,在结构匹配的基础上服务国家教育科研事业。对个体学术期刊发展而言,应关注并及时了解新兴学科和新增专业情况,并且在选题策划、组稿安排上对新学科、新专业方向上的选题给予适当关注,这一方面是对期刊编辑学术敏感力的考验,另一方面能助力解决当前学术期刊选题同质化严重的问题,令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及适应能力强的学术期刊在新文科建设浪潮中脱颖而出。

第三,新文科建设对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人员提出新要求。新文科建设是在继承传统文科研究成果与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理念、研究范式、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这就要求编辑出版人员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编辑出版知识,更应动态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扩大知识储备,实时跟踪最新研究热点、把握最新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掌握和运用最先进的出版传播技术。

第四,新文科建设强调学科交叉融合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课题、新视角、新思路。以“国家安全”这一新设学科为例,相关研究成果大幅增多,但据此及时调整栏目设置、做出相应反应的学术期刊并不多。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贯彻落实新文科建设、新兴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当下,学术期刊的反应和步伐略显滞后。当然每种期刊有其自身的办刊理念、战略定位、传统优势和特色栏目,并不是说一味地跟风和盲从是好的,但学术期刊应对学术动态时刻保持敏感,应在对信息及时掌握、充分考量的基础上,适时适度调整自身的办刊思路。

第五,新学科需要传统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互鉴与融合,由此需要创新出版方式。在交叉学科研究中,相比传统非交叉学科论文而言,交叉学科所承载的信息量相对大且范围广,作者展示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方式更多元、形式更灵活,但传统学术期刊受限于纸制印刷的出版方式,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呈现和传播力有限。在数字化、融媒体出版的情境下,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电子设备的存储容量突破了纸制载体体量限制、编辑制作中的多层次结构特性可实现将学术研究论文内容按一定逻辑分层次布置安排,检索、标注、超链接、打印等功能可增强读者友好的阅读体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各学科间传统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互鉴与融合,必然对出版方式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

二、人文社科期刊在新文科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我国的“文科”建设大体可以分为文科“学术研究”和文科“高等教育”两大部分。[6]高校和人文社会科学学者是新文科建设的主体,而人文社会科学期刊作为开展学术研讨、发表学术成果的平台,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历程的记录者、见证者,是体现发展水平、研究水平的一面镜子,是新文科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理应担任重要角色、发挥重大作用。

1.作为平台汇集、展示新文科建设研究成果

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提出新文科建设的概念,2019年4月,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新文科建设进入了政策实施阶段。截至目前,中国知网新文科建设相关论文近700篇(核心期刊文章128篇),其中2018年2篇,2019年41篇,2020年160篇,2021年487篇,期刊种数325种(核心期刊92种),11种期刊设置过“新文科”相关专栏。可见,随着新文科建设的落实和深入,其相关成果在未来一段时间也将是持续增长的态势。但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新文科建设本身进行研究,即性质、宗旨、意义、路径,以及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统学科未来发展思路,而真正的学科交叉产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也就是说新文科建设的初心,通过学科融合、理论方法互鉴促进创新性学术成果的愿景尚未实现。

学术期刊应在立足于自身办刊思路和刊物特点的基础上,在刊物研究范围内寻找适合自身特点且合理地与相关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和可能,为新文科建设中涌现出的在新方向上的研究成果提供展示的平台。例如,主要研究国际政治的期刊,未来可以关注国家安全方面的选题,在选拔这类论文时,注重优先考虑那些具有跨学科和综合分析视角的文章,即应从纵向上追溯该问题的演进历史,政治上分析相关主体现实立场、动机和目标诉求,经济上分析该问题对世界经济和本国经济的影响,而上述分析除了在历史、政治、经济方面的考量,还应考虑到各主体的军事力量、科技发展、创新能力的差异和地缘政治地位等因素的影响。

2.作为桥梁助力学科融合、跨学科交流

学术期刊作为媒介,在高校、学术团体、行业协会、个体学者间更适宜充当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学术期刊作为媒介传播推广新文科建设、助力新文科建设落实是光荣的使命也是难得的机遇。一方面,新文科建设强调的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将传统相对独立的各学科沟通起来,探讨融合的可能性与方式。相比传统高校的院系设置、特定专业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而言,学术期刊学术包容性更强、更容易在各学科间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因时就势自我调整也比较容易。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的办刊思路和选题方向对学者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学术期刊对交叉学科研究成果有需求,为新文科建设成果提供平台,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更多的研究者从事交叉学科的研究,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积极合作,寻找学科融合新的研究方向。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不仅应主动参与,更要积极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发布会、信息交流会等学术活动,在创建学术生态、促进科研创新、实现学术繁荣等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以往学术期刊参与学术活动,多为受专业学会、高校院所、研究机构邀请,以活动支持者角色居多,主动性不强,且这类活动的研讨主题多集中在某学科、某领域范围内。对于学科交叉融合的议题,由学术期刊承担发起人和组织者的角色十分适宜和恰当。未来新文科建设中,学术期刊应加强作为学术平台和桥梁的主动性,不仅要积极成为学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更应在学术活动策划之初秉持学科交叉融合的思维导向,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媒介功能,做到“一家搭台、大家唱戏”,助力形成新文科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社科期刊的方向与出路

新文科建设为学术期刊自我调整、提振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人文社科期刊未来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根据学科结构调整期刊结构与方向。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推进,未来会出现更多的新兴交叉学科,如缺少与新兴学科相对应的学术期刊,将会形成新学科研究成果没有发表的平台、囿于传统选题范围的学术期刊没有优质稿源的尴尬局面,这势必不利于新兴学科未来发展,也限制了学术期刊的发展。因此,学术期刊应时刻关注学科结构调整,及时调整办刊方向,补充盲区,建立一套符合学科发展需要的完整完善的期刊体系。

第二,根据新文科学科目标、宗旨和功能定位完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术界“以刊评文”现象和学术期刊国际化追求使得学术期刊评价、论文学术水平、学科发展水平评价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论是学术评价还是期刊评价标准争议不断。现阶段,随着破“五唯”等文件的相继出台,学术评价体系正在发生新变化,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的调整与完善也势在必行。一个理想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应既能够与学术评价相区别,能反映出学术期刊行业的性质和特点,又与学术评价保持良性的关联和互动,为学术评价提供有益的补充。另外,在评价学术期刊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期刊的学科属性,兼顾单一学科期刊和交叉学科期刊的差异,以及不同学科期刊之间的差异,建立一套公平完善、有助于学科发展、适宜未来新文科时代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可以考虑在评价体系中增设新文科或交叉学科子类,开辟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新阵地,为新办期刊或正在探索转型方向的现有期刊提供新舞台、新机遇,引导更多学术期刊积极参与到新文科建设中来。

第三,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积极参与新文科建设,培养所需的学术期刊编辑出版人才,发掘和培养符合新文科建设发展要求的跨学科研究者。首先,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可通过调整选题侧重方向提供平台、组织学科交流活动充当桥梁、创新出版方式加强媒介功能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新文科建设中,为新文科建设贡献力量,实现学术期刊行业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次,打造一批高水平的精品学术期刊与深入开展新文科建设相辅相成、互为助力,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其核心是培养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学术期刊主管部门以及主办单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选拔标准,一线编辑人员在扎实传统编辑出版技能的同时,要拓展知识领域、提高自身信息的分析融合能力。最后,对于学术期刊来说,现阶段服务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融合、推动跨学科研究最棘手的难题,是作者群体目前规模较小且不稳定,更别说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审稿人群体了。而作者是学术期刊的“衣食父母”,是学术成果的核心创造者,只有作者群的规模扩大了、水平提高了,高水平的作者晋升为审稿人,参与期刊组织的“同行评审”环节中,才能保障期刊业务流程规范,而这无疑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又是学术期刊参与、助力新文科建设谋求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

第四,现有期刊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向新文科研究型期刊转型。这对于部分高校学报尤为适宜。目前,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学报,有的高校甚至不止一种学报,因此高校学报在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但高校学报一直以来受传统办刊思维和配合高校学科设置发展的职能影响,存在栏目设置固化难于创新、选文欠缺特色、期刊整体风格不突出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期刊评价体系中,都是影响期刊评价结果的不利因素。另外,高校学报的影响力、受认可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办高校本身的知名度、影响力。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情况是学者们往往对知名的双一流高校主办的学报趋之若鹜,而余数众多的普通高校学报却鲜有人问津。那么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学报而言,与其墨守成规为乏善可陈的稿源发愁,不如根据学校现有学科优势、资源禀赋,在符合行政管理部门的出版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实际,调整发展方向、办刊思路和选文倾向,重新规划期刊发展方向。在栏目设置、组稿选稿过程中,期刊应以强势学科为中心,向跨学科研究倾斜,通过选题策划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跨学科研究学术新人,推动学科融合发展,如此既可以为期刊自身开拓新的天地,又可以为新文科建设提供助力。

四、结语

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是反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镜子,是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窗口,是中国面对当今复杂世界环境、国际问题表达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的平台和媒介。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术期刊需审时度势、克服困难、抓住机遇寻求自我完善发展之路。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是一个长期建设发展的过程,学术期刊行业高层管理者和顶层设计者应做好中长期发展部署,合理规划、积极行动;作为个体学术期刊,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在选题策划、编辑出版方面锐意创新,以高水准、高格调、高品质打造期刊品牌;作为学术期刊一线编辑人员应了解新文科建设对编辑职业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学习、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猜你喜欢
文科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