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3-01-10 16:04岳贤杰
学周刊 2022年36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教学法思维

岳贤杰

(甘肃省静宁县第三中学,甘肃静宁 743400)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能力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点方向。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是为了探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路径,增强学生质疑和思辨的能力,从而推动其完成深度学习和探究的目标。下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作用和有效策略展开分析和解读。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作用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可以满足具有不同学习水平和个性特征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质疑和探索精神,不断活跃数学课堂的氛围。首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和解读,并以此为教学根据引入具有个性化和层次化的问题,从而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推动他们的个性发展;其次,问题教学法目的是启迪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勇于质疑和探索,而将其用于数学教学中,能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形成质疑和探索精神,不断加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再次,在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踊跃参与的问题教学模式中,数学课堂的氛围会渐趋活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1]。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趣味性问题,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这一理念尤其适用于数学学科的教学,因为在积极情绪的刺激和引领下,学生对事件本质和内涵的探索欲望会不断提升,这说明对于初中生来说,趣味性的事物不仅能够得到他们的关注,还能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意识。由此观念出发,为了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思考中成长,在初中数学的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设计趣味性的问题,以课程教学内容为基点选取与之相关的游戏化、故事化教学元素,并以提问、设问的方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调动积极情绪的过程中产生自主思考的意识,使他们能够通过趣味性的问题达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学习效果。教师也要对提出问题和设置问题的方式进行创新,借助预设悬念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意愿,鼓励他们在思考中得出创新性的结论。由此,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使用问题教学法能够有效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过,在以往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学模式相对僵化,教师过于关注是否完成了教材中的教学任务,以及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也没有在教学内容中增强趣味化的元素,导致教师提出和设置的问题趣味性不足,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起来,其自主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意识不足。针对学生问题意识薄弱、自主思维不强的问题,教师要对传统课堂形式进行全面革新,可以从教学内容和初中生感兴趣的数学元素出发,将他们的爱好作为设计问题的元素,精心设计出既能反映数学知识本质,又能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在课堂上合理地穿插和引进问题,优化课堂教学的节奏,让学生在积极情绪和乐观态度的引领下形成自主思考的意识和思维,带领他们从知识的趣味化表象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内涵,从而不断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在日后的课堂学习和解题训练中,能从多元化的角度摸索和尝试创新化的方法。

(二)发布个性化问题,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初中生是尚属于身心高速发展阶段的群体,他们的个性化特征尤为明显,只有真正将学生的个性特征纳入教学规划,他们的不同学习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他们的整体数学学习水平才会得到提高。基于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为了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求,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时,教师可以发布个性化的教学问题,通过研读教学记录和电子档案等数据化的素材,提前了解学生在学习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并将这些差异化元素作为设计课堂教学问题的起点,为不同学生提供难度各异、形式多样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能够获得与自身思维水平和实际数学水平相对应的教学指导,这样不仅能够提升问题教学模式的有效性,还能极大限度地增强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2]。为了契合课程标准的真实要求,教师也可以利用“问题超市”等弹性化和创新化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为学生带来新鲜的学习体验,促使他们灵活地分析和解读数学问题。可从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的基本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都没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标准展开教学,没有根据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思维差异设计问题,也没有对不同的学生应用不同的引导策略,而在缺乏针对性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水平和问题意识都得不到增强,这也从侧面阻碍了数学教学的进程。对于学生的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状况,教师在问题教学模式中,可以在做好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和发布个性特征较为明显的数学问题,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学习指导方案,使学生能够利用其现有的知识储备分析和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此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学习信心。

(三)提出探究性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深度思维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学习更高阶层数学知识必备的思维素养,而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有计划地引入探究性的问题,就能培养学生的深度思维。综合上述要求,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教师可以提出探究性问题,从数学教学内容中提炼具有探究深度和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借助问题单的形式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逐渐向知识的深层内容探索,帮助他们掌握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诀窍,使他们能够在思考和辩证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深度思维,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另外,教师也应鼓励学生以项目化的形式分析和探究问题,在课堂上创建项目小组,确保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和论证数学问题,向着深度教学的方向前行。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时存在一定的思维误区,他们会从教材中选取较为浅层的问题,以一问一答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互动,却没有从教材出发对数学问题进行设计和调整,这就导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需调动表层知识储备,而不能引发他们的深度思考,在这样的问题教学模式中,学生无法形成深度思维。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教学内容出发,创建数学项目探究小组,合理地规划小组的人数和层次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探究价值和思维深度的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到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创新的想法,助力学生的深度思考,帮助学生完成深度学习的任务,使他们能够在探究和思考的过程中明确数学知识的本质。由此,学生就能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自如地调动数学知识储备解决实际数学问题,从而进一步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四)引进生活化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活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具有无法分割的紧密关系,只有落实在生活中的数学教学,才能真正构建起高效的教学模式。生活化的教学问题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增强其思维活力,对于他们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会起到助力作用。所以,为了增强初中生的思维活力,在应用问题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引进生活化的问题,找准现实生活与数学问题的连接点,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出发,设计出具有形象性、生动性的数学问题,让他们结合课程教学中的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领他们将思考和探究的重心转移到现实生活中,促使他们在生活化问题的引领和促进下全面思考数学问题,并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探寻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然而,在目前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对数学教材的依赖性较强,在讲解数学概念和公式时往往以教材中的数学习题和案例为主,极少引入拓展性的素材,也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不深,无法高效地解决问题,数学教学的效果自然不强。针对以上分析中涉及的问题,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可以从初中生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问题,以讲解生活案例、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自然地引出问题,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问题中,促使他们从多元的角度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挖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让学生能够将实际生活经验融入数学学习中,促使他们在充分理解问题的基础上,灵活自如地解决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随之增强[3]。

(五)设置合作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学生探索知识内涵、完成深度学习目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就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所以,为了提升初中生的思辨能力,在初中数学的问题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设置合作性的数学问题,以合作小组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载体,不断修整和完善合作小组的结构,为学生创造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互动、辩论和整合意见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使学生能在思辨中增强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但是,一部分教师会在数学课堂中要求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却没有根据合作学习的特征引入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只能对表面上的数学概念和公式等进行讨论,这样浅显易懂且不具备探讨价值的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起不到作用。为了突破当前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可以选择具有深度和探讨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探讨,使他们能够在同组成员的启发下形成创新思维,进而找寻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法。与此同时,学生还能通过争辩和讨论增强思辨能力,从而体现问题教学法的价值和作用,数学教学也会在问题教学法的辅助下不断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六)应用实践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能够自如地应用知识是数学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而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验证知识的机会,就能大大提高其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培养初中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应用实践性的数学问题展开教学,为学生创造体验式和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将课堂中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能够根据实践问题的具体条件调取对应性的知识储备,提升初中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4]。不过,在分析初中数学教学现状时可以发现,部分教师未能在课堂中引入实践性的问题,也没有为学生创造自主发现问题的机会,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学生的视野,不利于锻炼他们的数学技能和应用能力。对此,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数学教学目标等多个角度出发,为学生提出实践性的数学问题,引导他们将学习的场所从教室转向社会,让他们在社会调研、实践走访等多种活动中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七)引出总结性问题,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

初中数学学科涉及的知识点繁多,学生在记忆和应用数学知识点的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和阻碍,这也使他们难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无法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了有效应对上述现象,提升学生归纳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依据数学课堂中的具体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具有总结性质的问题串,以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问题,引导学生逐层解析问题,在解读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思维不断增强,他们的知识框架也会逐渐完善。从呈现问题形式的角度展开分析,教师也可以巧借思维导图、流程图等具备层级结构的工具,展现数学问题串,让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总结课堂知识、建构逻辑框架,促使他们在总结和分析的过程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知识体系,使学生既能提升归纳能力,也能在数学课堂上实现综合成长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够突破传统数学课堂中教师占主体地位的僵化模式,还能够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进步,使学生的个人学习需求得到满足,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出发,将问题教学法合理地融入数学课堂中,以趣味性、个性化、探究性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学习。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教学法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开放引导式阅读教学法描述
“假弱”教学法你用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