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梅
(甘肃省民勤县北街小学,甘肃民勤 733399)
前置性作业是教师在新知识开始讲授前布置的一项预学作业,此类作业旨在激发学生充分调动自身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在新课开始前先自主完成尝试性学习。为更好地完成前置性作业布置工作,教师需要对学情进行全面且客观的分析,以此明确前置性作业的设计目标,然后再由目标出发,准确选择作业类型,使前置性作业得到更为完善的设计,为学生后续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在教育教学中,了解学情是设计前置性作业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唯有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才能准确定位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方向,并做好后续设计工作。在分析学情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业已具备的生活经验,并由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前置性作业能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教师也需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特点,使前置性作业与学生特点更具契合度。小学生具备较强的好奇心,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能接收的信息相对庞杂,认知范围也相应较广。因此教师需在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投入精力,使作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也能引导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收获新知[1]。
确定目标是设计前置性作业的第二阶段,也是相对重要的环节,唯有明确目标后,前置性作业才能更具针对性。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充分考量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具备一定的层次性,在不同教育阶段,教学目标也相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教师需客观分析教学目标,并由目标出发,做好前置性作业设计工作。数学知识并非独立存在,不同部分之间往往彼此相连,呈现出环环相扣的状态,不同知识间彼此关联,即使面对的是新知识,学生也仍旧具备一定基础,因此确定目标时也需要教师将前置性作业与此前的知识进行有机关联[2]。
前置性作业并非完全固定,而是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前需先考虑学生的整体情况,并依照情况出发,设计更具针对性的作业。例如学生面临的新知识具备较强的探究性时,教师可考虑在前置性作业中增加动手实践类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反复实践,使其对自身所探究的内容更具理解力。但在面临相似度较高的数学概念教学前,教师则可为学生设置归纳总结类的前置性作业,以使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能理清知识脉络,完成知识梳理环节[3]。
囿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积累的生活阅历与知识技能都相对有限,即使在新时代也能接收更多信息,但仍存在认知空白。因此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此类情况,在前置性作业的布置过程中注重提升学生知识技能与认知水平,使其投入尝试性练习。当学生面对前置性作业手足无措时,教师则需充分发挥自身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接受指导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认知水平[4]。例如在学习除法时,教师可在前置性作业中布置实践任务,为学生创设作业情境,鼓励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扮演相应的角色。为完成此项作业,教师也可为学生准备各类趣味模型,如各种动物模型等,为学生创设动物园的作业场景,让其担任动物饲养员,将黄豆平均分发给每个小动物,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除法的概念,从而在学习前具备相关认知。在此类指导性作业的引领下,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也能相应具备大体认识,对于教师推进后续教学活动也将更为顺利。
开放性原则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其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拓宽自身视野,落实发散性思维。数学需要创新性与创造性,因此开放性原则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尤为重要。在此原则支持下,学生能相应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改善自身学习习惯,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应避免仅将答案限制在一种可能性的情况,同时也需避免仅以填空或选择等形式构成作业,而是可采用互动提问式完成前置性作业[5]。例如在学习反比例时,教师可由两个开放性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前置性作业中探究反比例的特点。第一个问题可设置为“当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一定时,它的长与宽存在反比例关系吗?请说明你的推导过程”,第二个问题可设置为“什么样的两个量构成反比例呢?说明你的理由,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在此类开放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能在完成前置性作业之余充分发展自身思维。教师也需确保自身布置的开放性前置性作业能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数字编码前,教师可在前置性作业中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编码,找出编码的各类作用。如电话号码、门牌号、身份证号等,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能积累编码经验,了解数字蕴含的意义。此项前置性作业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因此学生也往往更具兴趣,并能充分认识到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也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6]。
在生成性原则的引导下,前置性作业能由自身内容出发,在后续教学活动中产生更多有用的教学资源。在遵循生成性原则的过程中,教师可由一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生成更多内容。例如在学习行程问题前,教师可在前置性作业中提出“两人相向而行的时候,怎么计算相遇时间呢?”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可邀请两位学生扮演出相向而行的两人,并借助教学情境还原此问题,找出相向而行的计算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行程问题中开发更多计算方法,使生成性原则得到全面落实。如“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180 千米,若骑车由甲地去乙地,在3 小时骑行45 千米的情况下,照此速度到乙地还需骑行几小时?”在向学生展示此问题后,个别学生有着不同的计算方法,提出了先分别计算出剩下的路程与骑行速度,然后计算出剩下的骑行时间的方法,即采取“剩下路程÷剩下速度”的方法进行计算,可列出(180-45)÷(45÷3)。也有部分学生提出了其他计算方法,先计算出骑行所需总时长,此步骤可列出180÷(45÷3),再用骑行所需总时长减掉已用的3 小时,从而得出需继续骑行的时间,总列式为180÷(45÷3)-3。在反复论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也相应更具活跃度,可以不断解决自身在预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从而实现“遭遇问题——解决问题——讨论交流”的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力,更好地感受数学的魅力。
在主体性原则的落实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调动自身已掌握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以此达到运用自身所学内容解决生活问题的目标。从传统布置作业的情况来看,主体性原则是很多教师忽视的一项原则,在忽视此原则的情况下,教师往往无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相对消极,普遍都倾向于等待教师给出正确答案,而不愿投入思考过程。在新时代设计前置性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此类问题,使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运用自身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具体落实过程中,针对难度相对较小的知识点,教师可鼓励学生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作业,以此提升其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寻找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前置性作业,以此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都极具兴趣,一改以往面对此类作业的消极态度,在放学后投入了积极寻找长方体与正方体的活动。有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魔方,有的学生找到了家里的药盒与牙膏盒等,在前置性探索的过程中,每位学生都兴趣盎然,纷纷给自己认为的正方体与长方体拍照,并上传到了班级作业群里。面对学生积极踊跃提交的作业,教师也深刻体会到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重要作用,并决定在后续教学中设计更多的主体性前置作业,以此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投入更大的学习热情。
从前置性作业布置环节的影响因素来看,根本因素在于部分教师尚未对前置性作业具备正确认知,此类教师仅将前置性作业作为预习的一项内容,而缺乏深入探索。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中,很多学生都乐于将教师作为自身学习的榜样,因此一旦教师对前置性作业缺乏应有的认知时,学生也将相应忽视前置性作业,在此类作业中并不愿投入足够精力,使得前置性探究过程也相应受到不利影响。为改善此类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认知,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使前置性作业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以此在后续教学中提升课堂导向性,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布置前置性作业是落实生本教育的有力保障,教师要在坚持生本理念之余探索新的作业设计原则与布置方法,以此达到使前置性作业为后续学习内容进行优化的目标,引导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顺利投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要改善以往作业布置的陈旧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使作业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可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过程中多布置口头作业与实践作业,或布置合作性作业,以此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全面打开思路,拓展探索范围。
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教师需充分联系学生现有数学知识与生活阅历,并将其充分融入前置性作业中。要积极改善陈旧的作业布置策略,使学生各方面学习需求都能得以满足。例如在学习克与千克等重量单位前期,教师可在前置性作业中鼓励学生深入市场,为其布置称一千克蔬菜或水果的实践性作业。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鼓励不同小组采取不同的方法,如对于重量相近的水果或蔬菜,可采取近似值法,仅称量出其中一个水果或蔬菜的重量,再选出与其大小相近的同类水果或蔬菜直接计算总重量等。在此类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对此类重量单位具备更为深刻的认知,也能为学习乘法打好基础。在不同小组都完成此项实践任务后,教师也可鼓励各组选派代表,将自身称水果或蔬菜的过程形成报告,与全体学生交流。在全体学生参与交流汇报时,教师应以表扬与鼓励为主,使不同学生的称重方法都能得到认可,为学生后期投入学习创设有利的条件。在此过程中,前置性作业发挥了自身应有的作用,为学生后续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也能引导学生提升自主学习与探究水平,使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为其后续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为进一步提升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教师仍需不断更新自身作业设计理念,使前置性作业发挥更大价值。在此类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中,师生双方都能在前置性作业设计过程中有所收获。“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日后进一步完成自我探索的保障。而前置性作业在提升学生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尤为重要,教师也需要由此出发,在前置性作业设置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在传授学习方法时,教师可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并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以此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与学习习惯,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前置性作业在双减政策中发挥的作业日渐重要,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面对新知识的焦虑感,也能激发其深入探索新知识的兴趣,使其不断完善自身知识体系,最终达到增效减负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认知前置性作业的重要性,使前置性作业的布置策略不断更新,使学生能真正在前置性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收获新知识,为其后续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