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鄱中医文化在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体现*

2023-01-10 15:00:09颜志浪苏腾伟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思政专业

王 杰 颜志浪 李 莹 苏腾伟 赵 蕾

(江西中医药大学科技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4)

思政教育课程在我国各大高校的设立时间较早,但是课堂思政教育的内容、形式往往较为单一。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内容,多是以教师讲授大量的理论知识为主[1],与学生专业课程的联系较少,难以起到思对于学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对思政课堂所授内容印象不深,课程的设立初衷也没有能够充分体现。而赣鄱中医文化中有丰富的教育论述,以赣鄱中医文化为载体,融入医学生的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赣鄱中医文化在课堂思政教育中的价值。

1 课堂思政与专业教育之间的互补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充分发挥课堂思政在育人中主渠道作用,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着力将教书育人落实于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之中。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与专业相结合,在专业课中也许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几张PPT、几个名医案例等,对于医学生的培养来说,这样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1.1 课程思政对专业文化的需求 课程思政教育课设立是为了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对于各大高校尤其是医学院的学生,其相关专业文化知识的培养,融于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前提,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定地理解,方能使思政教育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协同效应的产生效果明显与否,与专业文化教育层次的高低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所以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专业文化的深度培养。

1.2 专业教育对课程思想的要求 专业教育的目标主要在于,使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和相关能力培养,在人才的塑造过程中无疑是必经的一个环节。仅仅着眼于专业文化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多方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专业知识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对于专业课程的思想引导,亦是专业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程的思想引导要结合专业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以及处理与专业有关的各类问题,包括从业后品行思想的端正、道德原则的树立等思政问题。将“立德”与“树人”2 方面的教育工作同时抓好,方能培养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品学兼优的人才。

2 赣鄱中医文化在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

赣鄱文化简称赣文化,又称江西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赣文化的形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也因此形成了“四医两帮一都”的特色中医文化格局,因此,江西中医文化也被称为赣鄱中医文化[2]。赣鄱中医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集众多文化之精华,千百年来受其熏陶的江西医学者更是人才辈出。其丰厚的文化价值底蕴,与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正是现代中医人需要学习和传承的。赣鄱中医文化可作为课堂思政教育与专业文化培养之间的“连接纽带”,名医轶事、经典案例等都是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的生动素材。将理论知识与生动案例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一能加深学生对课堂所授知识的印象,二能开阔发散学生的思维,使思考与学习齐头并进、相得益彰。

2.1 蕴含丰富的医学专业课堂思政的理论素材 蕴含丰富的赣鄱中医文化是医学专业课堂思政的理论素材。宋代名医陈自明强调:“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他所强调的,正是作为一名医生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对医术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神仙传》中对“神医”董奉事迹的记载:“君异居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使人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十年,计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其中所描绘的正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医患关系。医者心怀救济之心,患者心存感激之情,前者杏林春暖,后者信受奉行,共建和谐医患暖人心。明代医家龚信在《古今医鉴》中说到;“今之名医,心存仁义。博览群书,精通道义。”其所提倡的正是医者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做一名好医生,要有“仁心仁术”,除此更是要饱读各类诗书,增长自己的知识与见识。

2.2 蕴含丰富的医学专业课堂思政的实践素材 蕴含丰富的赣鄱中医文化是医学专业课堂思政的实践素材。课堂思政教育的实践,主要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课堂理论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将医学专业思政课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进,应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中体验所蕴含的文化。赣鄱中医文化就是思政课堂的实践素材,如江西中医药大学校医学博物馆、庐山杏林、豫章药都等[3]。通过学生参观相关旧址,把思政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教育,通过更直观的教学实践模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赣鄱中医文化的氛围。

2.3 蕴含丰富的医学专业课堂思政的案例素材 蕴含丰富的赣鄱中医文化是医学专业课堂思政的案例素材。在课堂思政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及价值观念的教导,若没有一个相关切入点的介入,很难让学生掌握理解课堂知识。而赣鄱中医文化中的经典案例,可以作为一个引导媒介,让学生更进一步地领会思政课堂上所授的知识内涵。生于中医世家的姚国美先生,自幼学习中医,专心致志、苦学不懈。学至有成后,亲见家乡水灾严重,并兼大疫,灾民死亡接踵。姚国美先生悉力为其筹款,并亲率门生及侄儿,每日深入灾民棚屋救治病患,一时所济灾民也数以累计。1929 年国民政府欲立法废除中医,姚国美先生极力反对,并积极要求振兴中医事业,设立门诊部为广大平民百姓治病送药,同年带头捐款3 年义诊金以募化重修佑民寺,逐渐废除中医之事也就不了了之。姚国美先生的高尚医德及仁爱之心,也让其名誉春满,南昌城内更是有了“请了姚国美,死了也不悔”的民谣流传。案例故事地融入,既能增加课堂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及丰富性,又能在引导学生的思政思维的同时,以宏观的视角引导学生内心地成长,发挥出赣鄱中医文化在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多方面价值。

3 赣鄱中医文化在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体现需要注意的问题

赣鄱中医文化在课堂思政教育过程中的价值体现中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首先是思政教育的目标价值与导向,始终要以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主体方向;其次,赣鄱中医文化的融合加入,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以具体内容加以教育补充,有助于中医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培养中医文化继承人;最后,思政教育的引导发散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二者在专业课程教育中的主次关系,需要有明确的区分,不能忽视专业知识的比重。

3.1 以思政教育为导向 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要以思政教育为导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更是稳步向前,蒸蒸日上。一方面是祖国发展的日益繁荣,另一方面是要致力于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着重培养。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学生思政意识地提高与思政认知地丰富,需要有课堂思政教育在其中起一个导向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使其能理性认知社会发展实况,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向上动力,让学生的思维认知与现代社会发展相互契合,使其思政意识与社会主义思想紧密衔接。课堂思政教育的导向,最终目标要着重于对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培养。

3.2 以赣鄱中医文化为内容 赣鄱中医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蕴含的精神文化与价值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与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也是符合的。赣鄱中医文化底蕴丰厚,其中所蕴含的中医药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将赣鄱中医文化作为载体,让学生感受赣鄱中医文化的底蕴,接受中医文化的熏陶,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使赣鄱中医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为培养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以专业课程为主体 专业知识教育必须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占主体。对现代社会人才地培养,需从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两方面入手,正所谓“立德树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很多专业对其专业知识水平的要求是十分严苛的,尤其是医学类专业。医学类专业的学生能否造福于全社会,与培育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密不可分。医学生思政认知水平的高低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前者是为后者价值取向及实现的一个引导,后者是前者价值引导实现的前提。没有专业知识教育为价值目标的实现打下厚实的基础,也就无从谈发展美好前景的蓝图。因此,专业知识教育必须在专业课程教育中占主体。

赣鄱中医文化为医学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其作用和意义十分深远。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开拓创新,将赣鄱中医文化应用于思政教育之中,丰富专业教学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行为及价值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高修养的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思政专业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传播专业知识,启迪成长智慧
风能(2017年2期)2017-05-15 01:52:42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