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芳 郝风玲
(1.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级硕士研究生,山东 济南 250014;2.潍坊市中医院脑病科,山东 潍坊 261000)
面神经炎是一种较为多见、发病率较高的临床常见疾病,又可称为贝尔麻痹(Bell pals)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FP),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面神经的临床解剖位置结构—茎乳孔内的非特异性炎症所致[1]。其在各年龄段、各季节均可发病;绝大多数患者为一侧发病,两侧者较少,且多为急性起病,大多表现为口角歪斜、说话漏风、嘴角流涎、鼓腮和吹口哨不能、示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斜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另外因损害面神经部位不同,可伴有耳后疼痛、疱疹,听觉过敏、过度回响、舌前2/3 味觉障碍等症状[1]。在中医学中,根据症状也被称为“口僻”“口眼喎斜”“吊线风”“面瘫”等。例如《灵枢·经筋》中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扁鹊新书·口眼喎斜》中云:“此因贼风入舍于阳明之经,其脉挟口环唇,遇风气则经脉牵急,又风入手太阳经亦有此证”;《金匮翼·口眼歪斜》中云:“足阳明脉,循颊车;手太阳脉,循颈上颊。二经具受风寒,筋骨引颊,令人口喎僻,目不能正视”;《诸病源候论·卷一·风病诸候》中记载:“风邪入于足阳明、手太阳之经,遇寒则筋急引颊,故使口僻,言语不正,而目不能平视”。目前在临床上,许多学者治疗本病也各有所长。本文旨在概括近几年来关于面神经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探讨中医联合治疗方法。
杨军等[2]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对照组选用常规西药疗法治疗,治疗组以西药基本治疗结合自拟口僻复正汤联合治疗(口僻复正汤组成为:益母草30 g,黄芪24 g,泽兰、牛膝、茯苓各15 g,天麻、当归、猪苓、泽泻、防风、地龙、全蝎、白僵蚕各12 g,蜈蚣2 条,炙白附子9 g,细辛3 g,桂枝、甘草各6 g)。结果:治疗组治愈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优于对照组(P<0.05)。孙雪美等[3]对照组同样常规使用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牵正活血通络汤口服治疗(其成方组成:白附子、白僵蚕、全蝎各6 g,滑石、土茯苓、赤芍、茯苓各30 g,当归15 g,防己、车前子、木瓜、生甘草、牛膝各12 g,黄芩、木通各9 g)。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临床症状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朱晓娜等[4]同样2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而治疗组加用大风丸加减口服(大风丸成分:当归、白芍、牛膝、木耳、木瓜、桔梗、杜仲、苍术、独活)。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治疗后面神经的肌电图 CMAP 波幅和R 1 潜伏期均有明显恢复,治疗组较对照组恢复更佳(P<0.05)。骆文婷等[5]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予经验方补黄四五汤治疗(经验方组成:黄芪60 g,赤芍、白芍各15 g,川芎、当归、地龙、桃仁、红花、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各10 g)。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其单独西医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高东峰等[6]将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西医组使用常规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加以牵正散加减的中药汤剂内服与针灸外治(针刺穴位以风池、翳风、颊车、地仓、太冲、合谷为主)。结果:汤针联合西药治疗的有效率明显优于单独西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然汤针联合治疗方案优于单独西医常规治疗(另联合组大多患者症状好转明显或几近痊愈)。张嫄媛等[7]给予对照组常规消炎、营养支持、抗病毒等药物治疗,给予观察组川芎茶调散加减方中药汤剂口服联合针灸辅助治疗(穴位选取上星、头维、丝竹空、颧髎、攒竹、太阳透地仓为主;阳白、鱼腰、丝睛明、目内眦、目外眦、翳风、下关、牵正、风池、健侧合谷等为配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有效率更高、疗效更好(P<0.05)。全权等[8]西医组给予常规的西药治疗,观察组再联合大秦艽汤加减口服与针灸外治(主取阳白、双侧合谷、地仓、颊车、太冲穴位)。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的FDIP 评分高于西医组,FDIS 评分低于西医组(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单独西医治疗可更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甚至面部残疾。
任继欣等[9]将患儿同样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激素、抗病毒、维生素、降水肿药物);治疗组再加用自制中药贴剂(自制中药贴剂以牵正散合补阳还五汤加减为主方,贴于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穴)联用针灸,得气后连接电针(主取患侧阳白、四白、下关、翳风、地仓、颊车、合谷、人中、承浆等穴位)。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1%)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何采辉等[10]均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另予普通常规针刺,观察组另予子午流注针法(取穴方法:1 周内予子午流注纳甲法选取双侧配以健侧合谷,行捻转泻法;7 d 后配穴除合谷外行随症配穴,行平补平泻或补法)配合鸡血藤洗法(方法:500 mL 水中加入60 g 鸡血藤浸泡20 min 左右,待约煎取200 mL 药液降至适宜温度,每天毛巾擦洗患侧面部20 min)。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00%、依从率为99.06%,均高于对照组的82.50%、96.56%,显然其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潘嫦敏等[11]同样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康复治疗(方法为患侧面部红外线照射,行面肌自我功能训练,并辅以按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益气通络方内服(组成:黄芪35 g,钩藤15 g,僵蚕、桃仁各12 g 当归、白芍、红花、乌梢蛇、白附子、防风各10 g,蜈蚣2 条,川芎8 g,全蝎3 g)和针灸外治。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61.1%、94.4%)均优于对照组(38.9%、8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黄彬等[12]2组均使用常规西药治疗,在对照组中加用普通针刺电刺激法,而在试验组中则应用以临床解剖学为基础的肌肉功能为选穴方法的电刺激疗法,并联合使用穴位放血疗法。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组治愈率、有效率均较高,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谢谢等[13]的研究中,2组患者均选取西药常规治疗,中西医结合组在对照组单独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以通络牵正汤为主方的中药汤剂口服,配合针灸电刺激以及由马钱子、全蝎、胆南星等中药熬制而成的外敷膏药贴敷于穴位等中医外治疗法。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有效率及其面神经功能评价的House-Brackmann 和Fisch分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务孔彦[14]的研究中,对照组应用西医治疗(激素、神经营养胞二磷胆碱、血管扩张剂地巴唑及维生素B 族等药物),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多联疗法:西药联合口服中药汤剂(搜风通络牵正汤加减)、中药硬膏、针灸理疗。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治愈时间优于对照组;其临床效果较对照组明显,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吴彦君等[15]对西医组用西药常规治疗,中医组采用加味牵正散内服联合马蓖散外敷(组成:马钱子、蓖麻子各6 g,研末配凡士林制成膏状,置于穴位贴内贴在患侧颊车、牵正、地仓、阳白、攒竹、四白、翳风等穴)并配合针刺疗法和闪火罐法;中西医结合组为2组治疗方法相结合。结果:治愈率、总有效率中西医结合组均优于中医组和西医组(P<0.05)。刘峰等[16]对对照组使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内服(自拟方组成:党参15 g,钩藤、秦艽、当归、川芎、白术各12 g,白附子、白芷、全蝎、防风、前胡、苏梗、炙甘草各10 g),联合针灸治疗、中药湿热敷(中药湿热敷方法:丹参、红花各15 g,白芥子、生草乌、生川乌各10 g,麻黄8 g,研末后用白酒与醋1:1 的比例混匀,放入药袋中隔水蒸后取出,对患侧进行湿热敷)及按摩等中医外治法进行综合治疗。结果面神经功能评分、总有效率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目前,面神经炎的西医常规治疗多选用激素、抗病毒、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但许多患者因对激素的不良反应常望而却步、谈之色变而拒之。中医在治疗面神经炎的方法上则具有独特性,尤其汤药联合针刺、灸法、拔罐、蜡疗均有应用且有较好的使用疗效[17];目前检索文献研究显示针刺、中药汤剂、灸法等多为中医治疗的侧重方案[18-21]。近年来针灸以有效、简便等优点被许多患者接受,传统的选穴逐渐结合现代神经肌肉解剖选穴,单一的治疗方法也逐渐向综合治疗转变[19-27]。虽然目前治疗方法不少,但不同患者接受治疗的时机不尽相同,而且不同地区的医疗条件也存在差别,因此患者的治愈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哪种方法更有利于面神经炎的治疗,中医各种治疗方法怎么组合最优,治疗效果更加快捷、便利、有效,目前还没有相对统一的结论,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