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祛魅、转型:霍克海默艺术理论的三重向度

2023-01-10 01:29储馨竹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海默霍克大众文化

储馨竹

(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6)

霍克海默从哲学层面剖析社会生活发展、文化传播变迁,以及人们精神世界之间的关联,批判工业社会对文化艺术造成的严重破坏,进一步论述人类社会发展中因此而呈现的不良现象及其改善措施,从而体现艺术在个体及社会中的重要价值,还原艺术的独特性和崇高性。结合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现象,梳理霍克海默艺术理论的三重向度,汲取其理论中适应时代发展的因素,剔除不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从而有效助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一、溯源:霍克海默艺术理论的内涵及意义

在与阿多诺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霍克海默阐述了其独特的艺术理论。他从艺术的历史起源、艺术具备的性质等方面进行深究,详尽论述艺术的发展,围绕“人”这一主体探讨自然和社会中的艺术内涵与意义。霍克海默在用系统化、理论化的语言对艺术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表达了对长远未来的忧虑。

(一)艺术源于人类信仰

霍克海默承认艺术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早期的艺术作品多显现于宗教、图腾、祭祀等与信仰相关的象征与活动,具有人神合一的特征。这些活动既体现了人对神这一自然领域中万能且未知形态的敬畏与崇拜,也体现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关于自然的审美层次中体现出强烈的主体观念,这正是人类社会的文化萌芽,也是艺术审美的悄然崛起。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艺术作品已然成熟化,此时被信奉的艺术作品所反映的不再是对现存事物的简单复刻和描摹,而是在更深层面的思维领域中增添了创作者充分的自我幻想。但这种艺术产品与早期的信仰活动同样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审美意象,给予人远离现实生活的精神慰藉。

在肯定信仰是艺术源头的同时,霍克海默批判了狂热的信仰与绝对的理性这两种极端情形。“狂热的信仰正是其非真实性的标志,任何客观承认自己只拥有信仰的人也会因此丧失信仰。”[1]15信仰具有支配的力量,而与信仰息息相关的文化艺术则是一种存在的表达。将信仰的世界凌驾于现实世界之上,颠倒先有现实世界、再有信仰世界的自然顺序,则会失去独立思考能力,容易成为精神控制者可利用的盲目信徒。在霍克海默看来,与狂热的信仰完全相反的另一个极端——绝对的理性则体现在启蒙运动中,“启蒙事先就把追根究底的数学世界与真理等同起来,以为这样做就能够避免返回到神话中去”[1]19。霍克海默认为,启蒙是把人文、自然、感知、信仰等领域全部数学化,衡量人类社会的一切现存事物的价值仅仅是判断其是否具有客观理性,人类丧失了本身具备的情感沟通与感性能力,成为精神世界的流浪者。因此,绝对感性与绝对理性都会给人类社会造成危害,这种危害在精神领域尤其明显。为了避免精神世界遭受困扰,在感性与理性中把握平衡成为接受艺术熏陶不可或缺的能力。

(二)艺术促使自我反思

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区域由分散的点走向集中的面。人口的进一步迁徙与流动本应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但由于资本家对工人的严格管控和压榨,工人很难在工作时间里进行交流,更难以构建有助于文化艺术发展的丰富精神世界。超额的工作时间占据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此时资本家的行为将劳动者物化,劳动者不再是具有自由意志与精神世界的自然人,而是沦为不断生产和制造产品的社会工具,他们对于正在被损害着的自身权益却浑然不知。因此,霍克海默在论述艺术理论的过程中屡次强调自主性的发挥对于人类解放自身的重要性:“解放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揭开社会世界所谓的客观性,特别是所谓的资本主义‘法则’(laws)的神秘面纱;通过揭示社会事实世界并非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而不过是人类自身劳动的历史遗存,就有可能结束那些主宰人类的社会现实的异化和奴役。”[2]

在论述法西斯主义极权制度中,霍克海默对于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艺术对自我的启迪作用进行了更加详尽的阐释。人与他人之间要维持一种抽象的、无自我的关系,就需要人与自身之间处于一种分离的、异化的关系[3]。这里的“人”不是作为与客观自然环境相对的人,而是与集体相对的社会性个人。在艺术的自我表达作用下,群众中人格完善的人便通过艺术这一途径学会反思,即在混沌的思想文化环境中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保持自身的思考能力,甚至能追溯到事物的本质,此时具有反思意识的个人与盲目从众的环境相分离,独立的精神不再受压迫的肉体束缚,真理从此刻开始觉醒,艺术真理性得以显露。“……在今天,由于实践科学的事业在其定义过程中,需要具有一种不被他人左右的能力……”[1]180因此,具备独立意识的人能够破除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的思想枷锁,即使极权的环境由政治领域扩至文化领域时,拥有独立的价值判断与审美取向的人也同样可以摆脱文明蒙尘的社会环境,在思想上不被他人左右。

(三)艺术具有反抗力量

霍克海默认为,启蒙运动的弊端是纯理性主义,而艺术与生俱来的力量可以消解这一弊端。启蒙运动的纯理性主义使人的审美趋于单一化,对待事物很难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而是趋向于从工具的角度去衡量;人们对于美的感知能力和感性的共鸣能力不断降低,导致文化多样性出现向文化单一性转变的趋势。文化单一性省略了繁复的工作步骤,人们的生活生产在短期内提高了效率,但长此以往通常会造成社会的一元化,文化的多样性会逐渐减弱或消弭。对于个体而言,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以价值为绝对导向,缺乏正常的感性维度,丧失丰富的精神世界;对于社会而言,以利益为导向的国家或民族一旦综合实力强大起来,更容易进行文化侵略,吞并或排挤其他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且深远的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通过艺术的萌发并以其独特的美感来打破文化单一性,唤醒人们个性的审美意识,以及诗意的社会活动。但这个唤醒的过程充满着既定的理性社会原则的矛盾,面临自然与社会的重重阻力,艺术的反抗力量要么被消灭,要么在突破这些阻力中得以深化与加强。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人们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冲突,内在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外化就是个体自觉审美与社会利益选择的冲突。选择了个性审美的创作者,时常会诞生特立独行的艺术作品,尽管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部分否定或诋毁。霍克海默指出,创作者为了表达内心世界的情感来创造艺术作品,即使会面临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1]112。此时的艺术作品不是被大众娱乐的趣味玩意儿,而是创作者最真实的思想在加工雕琢后的升华表达;现实立场和思想境界不同的人往往会产生分歧,创作者自身也会因艺术幻想与现实世界的差距产生矛盾心理。但正是这种分歧与矛盾才凸显出艺术作品的价值,艺术的反抗特性得以完全发挥出来。

二、祛魅:霍克海默对艺术大众化的三重批判

霍克海默认为,艺术的意义主要表现在激发个体意识和超越社会现实等方面。在工业社会中,个体的艺术审美在自我意识模糊的环境下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味迎合所谓的精神偶像的刻板形象,导致艺术的自我持存陷入困境;随着机械技术发展,通过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商业宣传的广告以浮夸的方式掩盖了现实生活的特点,艺术失去表达性;消费市场的不合理现象会加剧艺术品向工业品的转变,此时艺术的发展道路受到阻挡,不得不取悦消费市场,艺术丧失崇高性。

(一)自我持存的困境

在自我持存层面,霍克海默展开了相应的解读。霍克海默认为,自我会随着经济条件和环境条件即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产生改变,自我作为个体只有依附于自然才能在适度的区间里持久存在,否则会造成思想膨胀或坍缩。启蒙运动解释了人类为了自我持存的目的统治自然,人与自然的权力关系在形式上颠倒过来[4]。在资产阶级不断壮大的情况下,包含艺术在内的自我持存在自由市场经济中遭受破坏,削弱自然的结果已经与重建自我的初衷背道而驰。

霍克海默描述大众社会中的明星及领袖形象,也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他认为明星和领袖形象是一种基于大众文化的模板,如果每个人都遵循这个模板生活,反而会将社会文化艺术领域中的创新意识完全斩断。因此,面临偶像模范和领袖形象时依旧不能放弃自主思考,不能一味地追随他人而丧失主见。“抵抗法西斯主义的一个巨大贡献,就在于揭示出伪装的‘领袖’形象其实一文不值。”[1]220在霍克海默看来,任何一位明星或偶像与普通人无异,而不应当将其神化。神化的结果一是众人千篇一律,失去民族的创造性;二是盲目跟从,丧失理智而造成文化及社会的混乱。避免成为模板化的人,就要从重视现实生活、自我意识觉醒开始。

(二)机械技术对艺术的损害

工业时代促进机械和技术的进步,电子、印刷的日益发展让商家看到更多的利益,加大广告的宣传推广,霍克海默将这种宣传功能称为“欺骗”。他认为,利用文化宣传的作用,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欺骗,是电影、广播、报刊等大众传媒在资本主义引导下常用的牟利方式,也是损害艺术的主要途径。“欺骗”的主要方式之一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等场所规划完全一致的外形和结构,“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1]107。从艺术发展层面而言,霍克海默描述的文化工业对艺术的独特性与创造性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从个人发展层面而言,文化工业剥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只得被动接受商业宣传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不论宣传是通过广播渠道还是电影渠道,社会大众都没有自主选择和创造的权利。

此外,霍克海默认为商业宣传手段把语言变成了一种牟利的工具,使之丧失了平等交流的基本功能,这给艺术环境和作为主体的人都带来难以量化的副作用。霍克海默呼吁“我们应该对商业广告(任何生意都不是白送的)有所警觉”,在他看来,商业广告中很大一部分代表的都是虚假欺骗,而不是货真价实。优质产品与劣质产品都靠广告宣传,混杂不清,往往声音越大的质量越差;真理和虚假也在宣传中混为一体让人无法判断,不能辨别的人则成为被宣传谎言操纵的木偶[1]238。霍克海默认为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就没有文化工业的诞生,因此他对推动商业社会进步的技术手段持极端批判态度。

(三)艺术取悦消费市场

当经济市场日益繁荣、艺术成为廉价消费时,供人取乐的轻松艺术就融入高雅的严肃艺术中,导致严肃艺术难以立足。霍克海默将轻松艺术与严肃艺术进行对比,发现短暂刺激性的娱乐方式受众更广,并且较严肃艺术更容易创作,无须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便能获取高额报酬。巨大的利益驱使越来越多的生产者从事这一活动,更有甚者直接盗取或抄袭他人作品,未经过原创者的允许便据为己有。取悦消费市场的工业产品已然偏离了艺术作品的范畴,引导了错误的审美取向。生产本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然而当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时,生产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刺激人们的需求。在商业活动的反复刺激和社会工作的高度压迫下,人们更容易被缺乏“艺术内涵”的作品吸引,从事形式性消费活动[5]。

艺术取悦消费市场从而成为经济社会的附属品,这不得不令人思考深层次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经济市场的混乱与生产者的利欲熏心。正如霍克海默所批判的那样,在超额的高收益诱惑下,特殊性和普遍性便会逐渐边界模糊化,用同一模板做出相同的一系列“艺术作品”,要比根据消费者的心意费尽心思打磨产品简单得多。从艺术创作者的角度看,原因主要是繁荣的文化产业对艺术灵感的消磨。霍克海默指出,艺术家越来越依赖于一次性交易中的独立买主作为经济来源,但这只是朝向全新的文化产业的过渡阶段。只要艺术家能独立工作,他们就能够创造出仍然受美学原则而不是市场原则所支配的作品。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不再可能这样[6]。从消费群体展开分析,原因则是社会环境中美育的缺失。审美的培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美”作为人的一种关系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同时,人是“美”的主体表达。在美学领域,这里的“美”不仅仅是视觉感官上的美,而是人的快乐、自由、超越、完善的情感体验。在美育缺失的环境中成长的人,其审美体验并不敏感,缺乏感知美的能力,因此在面临可以体现审美取向的艺术作品时,他们往往不进行品鉴欣赏,反而被消费宣传和轻松艺术带动情绪。但这种情绪不是由他们自身的审美情感带来的,而是由他们对物品的占有欲和在意外界的虚荣心形成的,此类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形会进一步促使艺术取悦消费市场。

三、转型:霍克海默艺术理论的发展及重构

在霍克海默看来,随着商品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艺术慢慢被大众文化侵蚀,严重影响了艺术的创造性和延续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大众文化”并不是指从大众生活中自发产生、为大众所用的文化,而是霍克海默用来贬斥由文化工业批量生产、由大众生产和消费的文化产品。生产这些文化产品的最终目的与资本主义工业产品一样,都是追求最大利润,其中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艺术品的沦落。为了便于区分,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后期用“文化工业”概念取代“大众文化”概念[7],其对商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否定与反对,由此可见一斑。霍克海默的部分批判性思想如艺术的自律性理论依旧适用于当今社会的文化层面与经济层面;但与此同时,他对经济社会和工业技术缺乏辩证思考,并未看到经济与科技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

(一)现代艺术的自律性

霍克海默认为,真正的艺术应当具有自律性。自律性既是艺术的特性,也是艺术的功能。艺术自律性为个体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自由空间,它的表现形式决定了艺术不被外界的经济环境和阶层群体影响,并且具备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功能。

现代艺术的自律性首先表现为它的自由特性。霍克海默认为美是自由的,是没有利害关系的愉悦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发现美的价值并根据自己的思维去表达、运用美。在霍克海默看来,艺术自律性是人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的自由存在方式。因此,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人作为主体表达对世界的看法、捕捉世界的美并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改造和创造,体现了人类对自由的追求。

霍克海默还指出,当代艺术的自律性在于它对现实的超越。艺术的基本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它经过人的加工、与人的思想相融后,成为精神领域的一种创作。艺术不局限于现实内容,“不能被诸如争议、道德这样的超现实原则和观念所限制”[1]259,因此理想状态下的艺术应当超越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否定和批判现实;它不受人际交往、社会生产等社会关系的干扰,却能为这些社会关系提供改善的渠道。人们在欣赏和体验艺术的同时进行自我定位,因为对艺术的看法体现了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反映了人自身的心理需求。因而不受社会关系干扰的艺术,能在超越现实的基础上揭示现实的各种问题,从而改变社会现状并推动社会发展。

(二)艺术发展的修正

在霍克海默的艺术理论之后,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位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将艺术扩展到文化层面进行研究,他更加重视精神文化世界给人带来的影响,艺术则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渠道。艺术尽管因过于感性无法支撑起实现人类自由的重任,但是包含艺术的社会文化可以做到。与霍克海默不同,哈贝马斯没有完全否定大众文化,相反,他认为前期即没有被商业化的大众文化具有正面意义的普及性,不仅能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能唤起资本主义极权社会群众的自由意识,因此不应将大众文化完全驳斥和驱逐,应该努力回到大众文化最初的纯净氛围且具有反思意识的文化环境。

随着大众文化向消费经济的转变,艺术逐渐具备商业性质,当通信工具兴起、大众传媒出现后,人们对艺术的关注与热情不断提升。“艺术和文化批评杂志成为机制化的艺术批评工具,乃是18世纪的杰出创举……通过对哲学、文学和艺术的批评领悟,公众也达到了自我启蒙的目的,甚至将自身理解为充满活力的启蒙过程。”[8]46哈贝马斯的关注重点不在于消费市场的利益往来,而在于这些传媒工作人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水平。专业的艺术评论者与广大读者进行沟通,将大家的各种想法公布出来帮助更多人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加强读者的身份认同感。“公众用《Tatler》、读者和监督者来检查自己,他们还没有间接地反思哲学、文学、艺术以及科学的作品,而是自己作为对象进入到‘书’当中……阅读和讨论这一类作品的公众本身就是其中的主题。”[8]47在公众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大众文化随处可见值得赞扬,这说明在经济市场发展的同时,依旧有人愿意投入文化作品、艺术创作中分享自己的热情和思想。大众传媒是通信工具,艺术作品是文化载体,最终目的还是激发人们对充满诗意和艺术价值生活的追求,因此努力让大众文化再次焕发生机的手段在于唤起人们自主思考的能力,促使具备批判和反思功能的艺术服务大众。

(三)当代艺术的培育

霍克海默关于人及文化艺术的理论,带有资本主义时代的烙印和悲观主义色彩。他认为科学中不再有特定的替代物,替代物具备了普遍的可替换性,每个事物都被划入同类事物之中,科学的对象变得僵化。于是,万物服从科学家的意志,人服从资本的意志。与科学情况相同,艺术迎合资本主义世界而成为意识形态的牺牲品。科学、艺术、道德等都被工具理性的总体性逻辑所控制[9]。但实际上,当代社会的不同学科都是互相影响又独立发展的,总体牵制与部分干扰的情况鲜有发生。正如哈贝马斯所关注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联系更加便捷与密切,学科的交叉融合往往会促进理论及实践的创新,对于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时代背景重构霍克海默的艺术理论,使当代艺术的培育方向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美育。美育是培养社会新人对美的欣赏与感悟的教育,从美育对建设美好生活的价值角度出发开展社会主义美育[10],是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加强美育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美育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几项原则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美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相统一。首先,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显示美育具备理性和知性的双重特性,这意味着霍克海默将具有丰富内涵的自我持存理性剔除得只剩下单薄的知性是不适用当今中国社会的[11]。单有感知力而不以深厚力量和深邃气质为支撑的美仅是昙花一现,单有思想力的深度而缺乏艺术性的维度则不足以称之为美,二者兼具才是社会主义美育的特征。其次,美育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在于培养脚踏实地的创新人才。美是一种能带给人愉悦感和力量感的客观存在,美育也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社会整体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联系的一个部分。美育的本质在于激发未成年人的认知与创造,只有对实际生活进行了解并接受系统的美育后,才能形成独特、实用且充满美感的创新。最后,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相统一的原则对美育的内外同一性提出了要求,就这个层面而言,美育应该实现艺术内容和表现方法的贯通一致。

二是助推艺术创作。从社会角度来看,艺术创作在市场繁荣的时代极易出现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趋向,高额利润诱惑着更多生产者和销售者铤而走险,选择以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方式牟利。他们获得的利益越大,就有越多创作者蒙受损失,这不仅违背了艺术的内涵与特质,还严重销蚀了艺术创作者的热情与活力。正如霍克海默所认为的,社会所体现的矛盾和冲突不仅暴露在经济领域,而且还以更深刻、更隐蔽的方式渗透到社会和文化生活中[12]。因此,要对盗取他人文化成果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同时大力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大众知识产权意识。

精良的文艺作品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要结合实际国情激发艺术创作的活力。随着当下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显而易见的“大众文化的转型期”[13],以大众文化①为主导定位的新型大众艺术样式除了提高内容及技术质量,还要在现实基础上挖掘兼具思维深度与高度的元素,将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现主观与客观有机统一[14],从而形成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改变生活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尽管以霍克海默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深刻揭示了人被理性工具束缚带来的各种问题,但他们提出拯救启蒙的具体方案完全摒弃理性理念,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更不利于自我的持存与发展。霍克海默提及的艺术发展问题包括文化工业等社会现象的出现既有资本力量参与的因素,也有社会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性因素。深究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而忽略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只会陷入明知问题存在却无力改变现状继而使问题恶化的消极循环。霍克海默深刻揭示了西方工业文明背后隐藏的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即当启蒙将人类从原始的神话中解放出来之后,又重新陷入了全新的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新型的神话漩涡之中[15]。但是,科学技术并不一定是扼杀自我的罪恶之手,也有可能是改善人们生活的助力和推动艺术创新的途径。站在霍克海默的视角,完全可以理解他对工具理性的痛恨: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对科学技术的滥用,被极权统治的人们一味地谋取物质利益而放弃了合理的精神需求,不仅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肆意扰乱社会秩序。由此可见,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现代工具并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有利于现代人生存和文化发展的。霍克海默的艺术理论也给予我们很大启示,即在全面深化改革、解放思想的社会主义进程中,要以批判审慎的态度对待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不能照搬照抄,要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情况进行取舍。最重要的是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积极维护中国传统工艺以及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同时加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力度,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我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注释:

①此处大众文化指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文化,去除了霍克海默前期使用“大众文化”概念的否定性含义。

猜你喜欢
海默霍克大众文化
滑板的乐趣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Δ 9-Tetrahydrocannabinol Toxicity and Validation of Cannabidiol on Brain Dopamine Levels:An Assessment on Cannabis Duplicity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一起来观星
一起来观星
浅析“大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