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刚
消化性溃疡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约有10%的人患有消化性溃疡。但是此病比较隐晦,不少人是因上腹痛检查时才被发现。
消化性溃疡是在许多致病因素的影响之下,消化道黏膜产生炎性和坏死性病变,病变穿透或达至黏膜肌层而引发的溃疡。此病常出现于十二指肠、胃、食管、胃一空肠吻合口旁,也会出现在包含胃黏膜的Meckel憩室,最常出現在十二指肠和胃部。消化性溃疡既可单发,亦可多发,出现于十二指肠球部与胃部的消化性溃疡被称作复合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致病因素包括感染幽门螺杆菌、应用NSAIDs(非甾体抗炎药)、分泌太多的胃酸、应激因素、遗传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等,亦和黏膜的防护力降低密切关联。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由此产生了“无菌无溃疡”一说。幽门螺旋杆菌通常破坏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保护屏障,削弱其修复及防护能力,并可强化分泌胃蛋白酶原和胃酸,导致黏膜受损,产生溃疡。
有些药物能够伤害胃十二指肠黏膜,最常见的是非甾体类抗炎药,其中阿司匹林对胃十二指肠黏膜的伤害最明显。长时间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近半数的胃十二指肠黏膜发生糜烂或有出血点,10%~30%则存在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常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或不适,疼痛有灼痛、钝痛,有剧痛与胀痛,此外还有饥饿样不适。这些症状的表现往往有如下特征。①慢性过程,往往经历几年甚或十多年的病史;②周期性,病情往往于冬春、秋冬交替时发作,能连续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缓解期时间亦有长有短;③一些患者存在和用餐相关的上腹部节律性疼痛,如十二指肠溃疡往往有空腹痛,尤其好发夜间痛,而胃溃疡腹痛则往往出现在饭后约30分钟;④腹痛可于用餐或使用抗酸剂、抑酸剂后得以改善;⑤发作期患者上腹部产生局限性压痛。
近几年来,因为大量应用抑酸剂与抗酸剂等,导致症状不明显的患者越来越多。
①出血时往往产生咖啡样呕吐物、黑色粪便,严重时患者会晕厥。②突发剧烈腹痛并发肌肉紧张时,存在急性穿孑L可能;上腹部固定剧痛,放射到后背、后壁,存在慢性穿孔可能。③幽门发生梗阻时,会吐出宿食,上腹部发现胃型及蠕动波,产生振水音。④胃溃疡长时间复发患者,若出现食欲不振、消瘦之类症状时,要小心癌变可能。
临床上人们通常结合典型症状和相关体格检查来诊断消化性溃疡,发现难以明确的问题时,可以通过钡餐造影或胃镜开展深入检查。
通过药物方式治疗消化性溃疡,其目标是快速改善相关症状、加速溃疡面愈合、防止病情复发、预防并发症。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
1.抑制分泌胃酸。包括两类。其一为PPI(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对胃酸的抑制效果强大而且持久,在早饭之前30分钟使用,对十二指肠溃疡的治疗,其疗程为4星期,胃溃疡的疗程为6~8星期;其二为H2受体拮抗剂,如法莫替丁等,其疗程和PPI一样,但溃疡愈合率略低于PPI。
2.杀灭幽门螺旋杆菌。消化性溃疡并发感染幽门螺杆菌患者,应接受根除疗法。通常采取铋剂四联方案:铋剂1种+PPI1种+抗生素2种,疗程合计10~14日。通常在治疗后4周左右复查幽门螺杆菌。彻底消杀灭幽门螺杆菌可促进溃疡愈合,减少溃疡复发概率。
3.保障胃黏膜。有两类。其一为铋剂,止痛见效慢,4~6星期愈合率和H2受体拮抗剂差不多,副作用不大,多是粪便与舌苔发黑。肾功能不佳患者不宜应用铋剂。其二为弱碱性抗酸剂,常见有硫糖铝、铝碳酸镁、氢氧化铝凝胶等。能中和胃酸,暂时改善疼痛症状,亦能加速糜烂黏膜与溃疡处愈合。
同时,患者要戒除辣椒、烟、茶、酒、生冷刺激等食物,不可暴饮暴食,每餐七分饱。负性情绪亦能导致消化性溃疡,所以平日要注意调节、管控自身情绪,通过散步、转变注意力等方式改善负性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