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香兰
肾虚是痴呆发病的根本病因。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脑为“髓海”,又为“元神之府”,人的精神、意识、记忆、思维等活动均由大脑支配,其活动的物质基础是脑髓,而脑髓正是由肾精所化生。肾精满盛,脑髓得充,脑窍得养,神机得用,表现为神志正常,思维清晰,记忆力正常,精力充沛。“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老年人容易气血虚弱,五脏俱损,无以化精,肾中精气逐渐出现亏虚不足,引起髓海失充,神失所養,神机失用,进而出现智能障碍、记忆力减退等痴呆的表现。
痰浊、瘀血是痴呆的重要致病因素。人到老年,肾精亏虚,脏腑功能逐渐出现衰退,或由于肾虚,元阳不振,蒸腾气化失司,津液内停而化为痰浊;或肾精亏虚,阴液不足,虚火内生,灼津为痰;或由于脾虚,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聚而成痰;或由于肺气不足,肺失肃降,不能通调水道,津聚成痰;或由于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失布,水液内停,最后聚而成痰。痰浊内生,胶固难化,蒙蔽清窍,元神失调,则出现痴呆,故临床可见患者出现反应迟钝、健忘、言语颠倒、哭闹无常等症状。
同时,老年人肾精亏虚,肾阳不足,阳气衰微,则阳虚生内寒,寒凝致瘀血内生;或由于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滞不能行血致瘀;或由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虚致瘀;或由于心气亏虚,气不行血,瘀血内生。瘀血阻脑络日久,导致元神失养,出现痴呆。痰浊和瘀血相互作用,最终引起阿尔茨海默病。
分期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AD的一般原则;其中补肾则是最基本的治疗原则,应贯穿于整个病程。AD早期病情初始,常见髓海不足、脾肾两虚证、气血亏虚证,以肾虚为主,应以补肾为原则;中期病情进展,呈现痰瘀火并现,以痰浊阻窍、瘀阻脑络、心肝火旺并现、交叉为主,应化痰、祛瘀、泻火交替或并行;晚期因痰、瘀、火日久而化生毒浊,虚极毒盛,形神衰败,需补肾固元、解毒化浊。具体的辨证分型如下。
1.髓海不足证。患者表现为老年渐呆,智力减退,或仅有遇事多忘,近记忆力减退;头晕耳鸣,齿枯发焦,腰酸腿软,懈惰思卧,步行艰难;舌瘦色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补肾养神、益精填髓。方以七福饮或补肾益髓汤加减。
2.脾肾两虚证。患者记忆力减退,失认失算,表情呆滞,沉默寡言,口齿含糊;腰膝酸软,倦怠流涎,四肢欠温,纳呆乏力,腹胀便溏;舌淡体胖,苔白或白滑,脉沉细弱。治宜温补脾肾、生精益智。方以还少丹或补脾益肾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患者记忆力、理解力和计算力减退,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沉默寡言,举动不灵,头晕目眩或耳鸣;或肢麻,腰膝酸软;舌质红,或舌体瘦小,苔薄白或少苔,脉沉细弱或沉细弦。治宜补益肝肾、滋阴潜阳。方以左归饮加减。
4.痰浊蒙窍证。患者痰多体胖,静而少语,抑郁淡漠,多梦早醒;亲疏不识,洁秽不分;苔腻浊,脉弦而滑。治宜化痰开窍、通阳扶正。方以洗心汤加减。
5.瘀阻脑络证。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减退,神情呆滞,言语謇涩,行走缓慢;妄思离奇,梦幻游离;或头痛如刺,或肢体麻木;舌紫瘀斑,脉细而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窍醒神。方以通窍活血汤加味。
6.心肝火旺证。患者神情恍惚,记忆错乱,急躁易怒,焦虑不安,心烦不寐;面红目赤,咽干舌燥,尿赤便于;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安神定志。方以龙胆泻肝汤加减。
7.毒盛虚极证。患者迷蒙昏睡,寤寐颠倒;激越攻击,谵语妄言;便溺失禁,肢体失用;躯体蜷缩,肢颤痫痉。治宜解毒通络、补肾固元。方以黄连解毒汤加遗忘双治丹加减。
近年来,中医在对AD的临床辨证和治疗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除以上辨证药物治疗之外,还有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非药物治疗手段。其中针刺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效果较好。
1.针刺疗法。主穴可选取百会、四神聪、风池、内关、人中、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以疏通经络、调整气血、清脑益髓。肝肾阴虚者,加肝俞、三阴交;痰浊阻窍者,加丰隆、中脘;瘀血阻络者,加膈俞、血海、委中。实证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证针用补法。
2.气功疗法。气功是以呼吸吐纳、象形运动和心理调节相结合为运动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练功时强调“调身、调息、调心”。太极拳形神放松,舒展大方,绵绵不绝,连贯协调,吐纳适度。整个锻炼过程中强调“以意随行”,类似于西医的认知训练。通过气功锻炼可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有利于认知改善。
3.推拿按摩疗法。可取印堂、神庭、攒竹、太阳、睛明、百会、风池、风府。操作时用一指禅推印堂至神庭,攒竹至太阳,按揉睛明,一指禅推百会至风池、风府。
4.健脑益智按摩操。健脑益智按摩操可以益智健脑,提高记忆,延缓衰老。具体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按揉印堂穴、太阳穴、风池穴、百会穴各30次。第二步,两手于头的两侧,用小指点按阳白穴,无名指点按头维穴,食指点按率谷穴,中指位于头两侧以保护头的平稳。点按时逐步加力,待有酸胀感觉后按揉2分钟。第三步,按揉神门穴2分钟。第四步,双手指微屈,以指腹由前发际向后发际做梳头动作,反复30次。第五步,用双手在面部做上下推擦洗脸状,顺序为口角-鼻旁-前额-太阳穴-面颊-口角。第六步,双手指交叉抱予颈项,然后尽量后伸。第七步,双手拇指点按太冲穴30次。
临床实践证明,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配合中医各种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能够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