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春生
(南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虹吸效应使区域内的人口、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汇聚,中心城市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节点,城市群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区域经济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中心城市之间的竞争,并主要体现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市能级。因此,通过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增强对区域城镇的带动和辐射能力,成为未来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核心任务。远离中心城市的区域,如何进行城镇化发展,成为城市群发展的研究热点。在远离中心城市且具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设立副中心城市,成为加快城镇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湖北省城镇体系规划》中,将襄阳、宜昌确定为湖北省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同年8月,该规划获得国务院的批准,这是中部地区最早设立副中心城市的举措,此后有多个省份出台建立副中心城市的规划。2014年1月,河南省提出建设中原城市群洛阳副中心城市;2022年,河南省提出建设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明确了河南省“一主二副”中心城市建设发展规划。根据陕西省“十四五”规划,将建设宝鸡省域副中心城市。至此,豫鄂陕区域都出台了建设副中心城市的规划。
相对中心城市而言,省域副中心城市是中心城市功能的延伸,在区域内政治、教育、科技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解决了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够的问题。在远离中心城市区域形成具有一定产业集聚的区域性副中心城市,能带动区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副中心城市不同于一般的城市,它应当承担起区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因而需要具有一定能级,主要体现为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其中,核心竞争力是构成城市强大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影响和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同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又是推动形成区域发展的必要条件。城市能级的提升过程,既是城市综合功能的完善,也是对区域城市空间的重构,具体表现为城市经济能力的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增强、城市影响能力的扩大、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3.8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6.4%,可见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显著。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5%,在新型城镇发展路径上提出要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健全城市群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在这种背景下,研究城镇化发展战略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对城市能级的研究近年来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学术界构建了一系列的评价指标,用于城市能级的测评,主要集中在经济能级、创新能级、开放能级和支撑能级等方面。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对象的情况,设计了针对豫鄂陕区域副中心城市的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豫鄂陕副中心城市能级评价指标体系表
上述评价指标借鉴了已有研究成果,同时考虑到研究对象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因而设计4 个一级指标,分别对应3 个二级指标。在三级指标的选择上,由于河南、湖北和陕西在统计指标和口径上存在差异,基于数据可测性和可比较性,设计了22 个三级指标。
副中心城市能级需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本文以豫鄂陕区域的城市发展为研究范围,选择南阳、洛阳、襄阳、宜昌和宝鸡为研究对象。这些副中心城市都是豫鄂陕区域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承担了区域内副中心城市的责任。受疫情影响,湖北省在2020年进行了大范围的封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因此2020—2021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并不能准确代表这些城市的发展水平。基于此,本文在统计年鉴、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上面选取了2019年的数据,作为对城市能级测评的来源数据。
由于城市能级包括经济、创新、开放和支撑4 个方面,是综合性的评价,其测评数据来源于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这些数据的特征和计量方法不同,不能采用绝对值法进行评价,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基于研究对象和数据的特征,本文采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是一种指标体系客观赋权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主观赋权法的倾向性影响,因而被广泛应用于系统评价之中。熵值法的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构建原始数据矩阵
设有m 个测评对象,n 个测评指标,构建原始指标数据矩阵X=(xij)m×n,在本文中,m=5,n=22。
2.数据标准化处理
由于本文用于城市能级测评的22 个指标的量纲、数量级均有所不同,所以在进行测评之前必须对初始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数据因不同度量、不同单位的影响,从而构建新的标准化矩阵。计算公式如下:
3.指标熵值的计算
计算第j 项指标的信息熵值,其计算公式如下:
4.计算指标的信息偏差度
定义第j 项指标的信息偏差度为dj,计算公式如下:
5.计算指标的权重值
定义第j 项指标的权重值为wj,计算公式如下:
6.计算城市能级
在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确定的基础上,计算城市能级,公式如下:
式中,Ei为城市能级指数,wj为j 指标的权重,yij为原始数据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结果。
将表2中经过处理的标准化数据与指标权重值数据相乘,得到的数据即为城市能级数据,见表3。
表2 豫鄂陕5 个副中心城市能级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结果及权重
表3 2019年豫鄂陕5 个副中心城市的城市能级
再将上述数据依次归属至二级指标和一级指标,最后通过对数据进行图像化处理,得到5 个副中心城市的城市能级图(见图1)。
图1 2019年豫鄂陕5 个副中心城市的城市能级图
从城市能级的计算结果看,豫鄂陕5 个副中心城市中,洛阳的城市能级最高,其次是宜昌、南阳、襄阳和宝鸡。具体到经济能级,则是襄阳最强,其次是宜昌、洛阳、南阳和宝鸡;5 个副中心城市在创新能级上表现出较大差异,洛阳与宜昌领先于其他城市;开放能级也有较大差异,洛阳的开放能级远高于其他城市,而且洛阳的支撑能级也高于其他城市。上述结果与国内相关城市排名相吻合,说明城市能级基本能作为城市竞争力的解释变量。
经济能级是城市能级的核心,决定着城市的其他能级,是提升城市影响力的关键。豫鄂陕5 个副中心城市都地处内陆,在区域内拥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地区重要的供应链中心,肩负带动周边市县经济发展的责任。在建设副中心城市背景下,要将优化产业布局作为抓手,以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充分利用副中心城市在人力、土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形成配套产业体系,建设区域内的产业集聚区,带动区域内市县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的增长和城市发展赋能。
创新是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副中心城市拥有人力资源的优势,在区域内是人才资源的汇聚区,是区域内的创新高地。为了提高创新能级,副中心城市需要将区域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能级,建立区域内创新平台,引导区域内产学研合作,以创新促进产业链升级。副中心城市还是连接中心城市与区域内县域的桥梁,承担技术创新延伸的责任,需要吸收中心城市的创新成果,强化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创新成果在区域内转化。
提升城市的开放能级是实现城市综合实力提升的推动力,也是作为副中心城市的基本要求。副中心城市需要建成开放的城市发展体系,加强与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联系,承担区域内的产业配套,主动融入中心城市的产业链。副中心城市需要发挥在区域内的辐射影响,成为中心城市的延伸,在区域内形成资源集聚,充分发挥资源供应作用,承担市场开拓责任,提高城市的开放能级。
支撑能级是城市能级的基础,是构筑城市创新与开放的前提,最终推动城市经济能级提升。副中心城市一般远离中心城市,设立副中心城市就是为解决中心城市辐射能力不足等问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形成立体化的交通格局,使其成为连接中心城市,辐射辖区市县的枢纽,最终实现要素合理流动,为创建统一的大市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