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2023-01-09 22:56干春晖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智库国际化研究

干春晖

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 200020

当前,世界上领先的智库发展已呈现明显国际化特征,国际影响力很大。而随着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作为支撑中国内政和外交的重要力量,越来越意识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并开始逐步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2015 年《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可以说,智库国际化发展是中国智库建成世界一流智库的必由之路。然而,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决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方面取得很大进步,但国际影响力提升速度相对较慢。中国智库在国际上进行议题设置的较少,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和活动不多,在全球宣传发声的渠道还需要畅通,效果还需要改善。这种现状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不相称[1]。因此,研究并采取切实举措以推动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发展十分必要且紧迫。

1 中国智库国际化的意义

1.1 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智库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先导、理论动力和重要推手。在研究国内外问题时,中国智库必须立足中国,放眼全球,在世界政治经济大变局中思考问题,熟悉国际研究界前沿情况,才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世界一流智库产品和人才,更好地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

1.2 提升我国公共外交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流智库应广泛介入到全球事务中,在全球层面研究、设计与推动本国对外战略,将本国利益链条纵深延展至全球各个角落[2]。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智库作为国家“公共外交”的重要主体[3],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国家话语权的重要载体。相比于政府外交,智库外交具有特殊的优势,国际对话交流相对容易,方式更加灵活,因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大外交的重要环节。

1.3 增强中外人文交流成效的重要方式

智库通过人员互访、知识交流的方式,促进中外人文交流与民心相通。中国智库应当以更开放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增进互信、促进和平,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2 智库国际化的内涵

朱旭峰等[4]从 4 个方面研究智库国际化,包括研究领域国际化、交流活动国际化、组织结构国际化和影响力国际化。王辉耀[5]认为智库国际化体现在研究领域国际化、全球化,研究视角国际化,人才队伍国际化,影响力国际化,以及传播方式开放性等。赖先进[6]将智库国际化发展分为研究领域国际化和全球化,研究视角国际化,智库产业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智库分支机构设置的全球化。在这些学者研究基础上,本文认为智库国际化内涵包括以下 5 个方面。

2.1 研究领域国际化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人类也共同面临着经济发展、人文交流、国际关系、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带来的挑战。智库的研究领域和议题早已不再局限于本国国内,而拓展到区域和全球性公共问题。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以其高质量的研究产品闻名全球。纵观其成立百年来的研究内容,可以发现其研究视角从以美国为核心转变为全球视野,研究领域也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由聚焦美国本土经济、外交、治理、城市等议题,逐步拓展到全球经济、国际秩序、气候环境、社会就业等与全球化密切相关的议题。

2.2 研究机构国际化

在智库不断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其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和新特征,逐渐开始全球布局。一些智库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办事处、调研中心;有的与海外智库、政府机构、高校及企业合作建立分中心、研究中心;还有的通过为当地智库或研究机构提供资助等方式,在全球“开枝散叶”,成为一类新型的跨国组织。智库的全球布局,有利于其及时掌握海外市场动向,为项目研究前期的区域和国际调查提供了渠道;这样既可以解决研究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又可以整合当地资源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方案,从而真正融入全球事务研究。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是在美国成立的最早又颇有影响的智库之一。其总部在美国华盛顿,并在中国北京、黎巴嫩贝鲁特、比利时布鲁塞尔、俄罗斯莫斯科、印度新德里等 5 地设有研究中心,以开展区域项目研究。

野村综合研究所是日本智库的代表,从成立至今始终贯彻向海外发展的方向,在世界不少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及地区设立了国外分支机构,积极搜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信息[7]。纽约、伦敦、莫斯科、新加坡、上海等地分公司的建立为野村综合研究所调查研究美国、欧洲、中东、东南亚和中国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能源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

2.3 交流合作国际化

在信息化时代,交通工具便利化的当下,全球各地智库间和研究人员间的交流互动也愈加频繁、顺畅。除了传统的面对面实地调研互访,网络语音、邮件、视频连线等已成为智库日常工作之一。积极参与和主动搭建全球性或区域性的智库交流平台,举办大、中、小型的会议活动是全球智库合作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而实现信息互通、互相学习、促进共识。

此外,通过组建智库网络、智库联盟、国际智库合作组织来实现聚智、聚力、聚资源已成为一种趋势。智库“联合体”越来越多。“东亚思想库网络”(NEAT)是东盟与中日韩(“10+3”)区域合作机制中“二轨外交”的一个活动平台,是“10+3”国家领导人会议正式认可的学术交流与研究机制。通过建立东亚国家智库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界的网络化联系,形成政、学、产三方互动,共同研究东亚合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形成推动东亚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性思路和具体的政策建议,并向“10+3”国家领导人会议报告研究成果,为推动东亚合作提供智力支撑。

2.4 成果传播国际化

国际化智库有大量话语资源和话语能力,注重运用其专业能力、跨国关系和网络资源,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手段,提高其在国际上的显示度和影响力。① 充分发挥传统会议论坛和媒体的作用。在国际性会议论坛、国际性报纸、期刊、杂志上发表研究成果,将出版的专著、论文翻译成多国文字进行推广。② 活跃于各类社交媒体。建设多语种且个性化的网站,开设新媒体账号,以获得更多国际受众。③ 与知名国际媒体建立常态化沟通合作机制。设立媒体关系部门或者专职联络人,精准投放研究成果,达到较好的国际宣传效果。

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将其出版物翻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分送各国政府、联合国代表团、非政府组织、决策者、专家及新闻机构,并将研究所的出版物免费送给世界各国的图书馆,促进其成果享誉世界。

2.5 智库人才国际化

人才是智库组成的核心要素。一流智库重视吸引、留住、使用和培养各国优秀人才,促进人才的多元化。① 重视发挥智库领军人物国际知名度的优势。② 通过向海外派遣研究人员,以中长期驻扎海外的方式,拓宽研究人员全球视野,提高自身人才队伍的国际化水平。③ 以全职/兼职/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等方式引进国际人才。同时,向海外招募实习生和留学生,设置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为智库注入国际化多元化的“新鲜血液”。

英国的查塔姆研究所于 2014 年创办了国际事务领导学院,为世界各地人才提供学习机会;从而,吸引了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和工作经历的青年学者一同学习交流,培养了一大批国家事务方面的领导人才,同时也拓展了智库的人才储备,搭建起智库未来的人脉网络。

3 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的建议

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大力推动国际化发展;智库研究议题从国内议题逐步拓展到世界政治、经济与贸易、军事、能源与环境等议题。一些有条件的机构向海外发展、设立海外网点,为其研究提供一线真实的调研资料。不少智库开展形式多样兼具影响力的国际化交流合作,同时推进国际转播体系的转型。还有一些智库积极探索国际化研究团队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国家高端智库“领雁效应”突出,在国际社会频频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观点,增强国家软实力;中央及地方党政机关和社会科学院(所)的智库搭建起各类国际交流平台,为政(府)-智(库)-企(业)合作提供机会;高校智库利用学术资源和渠道优势,大力推动机构、课程、研究团队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国际化;社会智库积极开展各类“二轨外交”活动,有效发挥民间外交功能。可以说,中国智库的国际化,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和经验。

但我们也看到,对比中央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要求,国内外日益复杂的形势,以及国外顶尖智库在国际化方面的实践经验,中国智库整体的国际化水平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比如:整体上对智库国际化的认识还不够,国际化程度高、全球影响力大的知名智库不多;对国际重大战略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还不够,引领全球性议题设置的能力不强;缺少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对研究人员的国际化能力培养不足,机构在海外的基地还不够多;国际宣传推广上,新媒体运用还不充分,效果还有待提升。有鉴于此,对中国智库国际化发展提出 6 个方面的建议。

3.1 提高全球性议题设置和研究的能力

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国际问题国内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的态势日益明显,仅仅专注于国内问题研究恐怕无助于产出符合全球化时代需求的政策知识产品。全球性议题的设置是智库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策略。这要求智库及时、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既要做好热点问题的及时性研究,又要做好重大问题的前瞻性、战略性研究。诚如美国智库报告、学者文章时常都能被中国决策者批阅,中国智库应有能力针对全球性议题,做出被外国领导人关注的研究成果[8]。

3.2 提升智库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质量

要充分发挥各类型智库在国际交流中的优势,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的质量。国家高端智库和党政军智库拥有更多接触国外高级别智库机构和研究人员的机会,高校智库拥有更多联系国外高校和学术机构的渠道和资源,社会智库和企业智库在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智库国际交流合作不仅包括在本国构建各国驻华使领馆、主要国际大企业、外媒驻华记者的日常联系网络,还要推动与境外智库、学者、媒体的联系。

此外,中国智库还要积极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网络,组建由中国主导的智库联盟、智库联合体等,整合并利用这些平台网络中的国际化资源,共同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产品,促进跨国、跨领域、跨专业的长期交流和务实项目合作。

3.3 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和组织建设

要解决目前中国智库国际化人才紧缺的问题,就要创新方式方法,“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探索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新模式。① 打造中国智库领军人物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效应;② 建立智库特聘专家、咨询委员会、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机制,到一些“走出去”的企业、国际组织中物色智库人才; ③ 招募海外实习生和留学生,乃至吸引外国专家为本机构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提升国际人才的比例;④ 派驻本机构人员赴国外开展中长期访学和实地调查研究;⑤ 做好本地人才国际化能力培训课程,不仅针对研究人员,还要对管理人员进行国际化能力培训;⑥ 探索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调研网点,与国际智库合作创办研究中心,吸纳当地研究人员,掌握各国第一手的资料信息,共同合作开展研究工作,实现智库组织机构的国际化。

3.4 创新国际传播技能和方法

中国智库要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构建多维度的传播体系,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显示度,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新媒体时代,应充分借助国际化的新平台。例如,通过 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LinkedIn 等互联网社交平台,探索传播方式的革新。有研究选取中国 40 家影响力较大的智库,对其在以上 5 个国际新媒体平台上的账号进行分析,发现 65% 的智库没有开设过任何账号,在 5 个平台上均有账号的仅占 7%[9]。其中,既有意识不强、人才不足的原因,也有网络技术限制过多的困境。这导致中国智库在国际新媒体舆论场上的话语权丢失。因此,中国智库还应如在国内新媒体上一般活跃,在国际新媒体上积极发声。

3.5 主动开展智库外交

中国的对外开放环境为智库提供了国际交流的土壤。中国智库要发挥好自身优势,做好国际问题的深入调研和精准分析,做好国家外交政策的“研究者”;配合重大外事活动及主场外交活动开展相关智库论坛,借助重要高端访问或外事活动扩展智库“国际朋友圈”[10],做好“支持者”;积极参与各类国际会议论坛,对国际形势、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发出中国声音,做好“代言人”;组建区域性和国际性组织,增进国家间的联系和合作,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促进者”。通过多方面探索和实践,努力使智库的国际化发展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智库外交”,使“智库外交”成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11]。

3.6 做好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

中国智库要建立和完善国际化发展的相应措施和机制,做好体制机制保障[12]。① 在智库机构内部组建专门的国际部门,将智库的国际化工作统筹管理。 ② 制定国际交流、国际项目合作、国际人才引进培养等相关文件规定,让国际化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③ 智库要在每年的运作经费中拔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国际交流合作,还可以通过基金会渠道募集资金来确保国际化工作有稳定、充足的资金支持。

猜你喜欢
智库国际化研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民居智库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中政智库“五朵云”
中政智库“五朵云”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