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肖,曹学香
(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农村局畜牧兽医事业发展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鸡传染性贫血病是一种以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淋巴萎缩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传染病,能导致感染鸡免疫力低下,故该病也属于免疫抑制病[1]。该病在20世纪90年代曾在我国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基本被扑灭。但近些年在对有贫血症状的鸡进行采样检测时,发现有很多潜在的鸡传染性贫血病呈阳性的鸡,使得该病又重新受到重视。
该病的病原为传染性贫血病毒,表面无囊膜,对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不敏感,电镜下观察呈正二十面体对称,平均粒径在20~30 nm,核酸物质为环状单股的DNA,对红细胞无凝集作用。该病毒变异的频率较低,目前为止只发现一种血清型,根据病毒外壳的三面折叠对称与五面折叠对称特征,将其分为2种类型的病毒粒子。临床从不同病鸡体内分离的病毒毒力有较大差别,但抗原性基本保持一致。病毒对氧化剂类消毒剂敏感,漂白粉消毒过的地面该病毒几乎能完全被杀灭,50%苯酚中浸泡病料,一般不到5 min即可失去感染力,过氧乙酸、过硫酸氢钾、双氧水等都是良好的消毒剂。病毒对高温有较强的抵抗力,60℃条件下作用60 min病毒仍可存活,80℃下作用30 min病毒仍未死亡,100℃的沸水中连续作用15 min才能使其完全致死。病鸡排出的粪便如果未做无害化处理,1周之后仍能分离到活的病毒。病原酸性条件下较稳定,pH为3的环境下连续作用180 min仍具有感染力。
自然状态下鸡是该病毒的唯一宿主,不同日龄阶段的鸡都能感染,只是感染后表现的症状严重程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日龄越大,鸡对病毒的易感性越低,感染后的临床表现就越轻微。雏鸡对病毒最易感,由于母源抗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保护期达2~3周,之后随着母源抗体含量的下降,鸡易感性会显著增加,3~5周龄是一个高发期。垂直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种鸡感染后能持续排毒1~3个月,期间所产下的种蛋都会携带病毒。健康鸡也可通过水平方式感染,呼吸道、消化道、血液、黏膜接触等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后主要在骨髓前体细胞和胸腺皮质的T细胞前体中复制,也能在含有淋巴细胞的组织中复制,病毒复制后其核衣壳表面的VP3蛋白会引起感染细胞的死亡。对发病鸡进行深度检测后发现很多混合感染有马立克氏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毒、白血病病毒和腺病毒等。目前该病以地方散发流行为主,管理水平低的鸡场和免疫程序不规范的鸡场发病率较高,整体以中小型鸡场多发。应激对该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滥用药物、频繁更换饲料、长途运输、暴力转群、天气突变以及热应激等。
该病潜伏期为10~14 d,人工强制接种的鸡群在12~16 d出现贫血症状,水平感染鸡一般在17~21 d出现一次死亡高峰,之后30~34 d会出现二次死亡高峰。病鸡典型症状就是贫血,起初精神萎靡,皮肤、肌肉、鸡冠、肉髯、脚等表现苍白无血色,羽毛蓬乱无光泽,表面灰暗。肉鸡或青年鸡的鸡冠较小,发育不良,苍白色淡,产蛋期的鸡感染后红色鸡冠逐渐变为淡红色甚至白色[2],如果在开产时感染,则产蛋率很难达到合格标准,无法上升,如果在产蛋高峰期感染,则产蛋率会持续下降,严重的能下降30%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病鸡在短时间内不会死亡,但由于免疫力受到了抑制,很容易继发感染其他病原而造成症状加重。疫苗接种后机体识别能力下降,抗体产生周期变长,有效滴度维持时间短。有些鸡最终会因机体衰弱而死亡,临死前表现出腹泻、活力下降;采食、饮水减少;喜卧地不动,驱赶时反应微弱,同时伴发全身出血,头颈部皮下有出血灶,并表现一定程度的水肿。血液稀薄如水,凝血时间延长,血细胞比容值能下降到20%以下,部分严重感染鸡甚至能下降至10%以下,红、白细胞数量减少。
通过临床症状能对该病进行初诊,确诊还需要进行剖检诊断,并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判定。病鸡解剖后能见到血液短时间内基本不凝固。胸腺萎缩,颜色苍白,骨髓发生萎缩,尤其是股骨腔内的骨髓,同时表现出脂肪样变化,颜色微黄或呈淡粉色。法氏囊为半透明状,能看到内部的褶皱。腺胃黏膜出血,特别是远端的黏膜处呈现出片状的出血区或溃疡灶,两翅内侧的皮下也有出血,胸肌、腿肌也能见到出血区。肝脏发生萎缩,质地变脆,表面出现坏死灶。部分病鸡有肺实变的状况存在,心肌、真皮及皮下组织表现出血。
实验室检查时可通过动物试验进行验证,将肝组织病料用匀浆机研磨,1:1加入无菌生理盐水,3 000 r/min离心5 min,将上清液在70℃的水浴中维持5 min,之后用氯仿处理,从而将可能的污染物去除,防止接种动物后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将处理过的离心上清用无菌血清或生理盐水1:5二次稀释,摇匀后按照0.05 mL/只的剂量胸肌注射首日龄SPF雏鸡,如果鸡成功感染,并在半个月后逐渐表现出传染性贫血症状,则可确诊该病。或者将离心的上清液直接接种至5日龄的鸡胚卵黄囊中,孵出的小鸡中有贫血,并出现大量死亡者,也可确诊该病。
动物试验诊断法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但试验周期较长,中间不确定因素多,还容易耽误病情。有条件的可采取血清学方法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试验主要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中和的原理,利用已知抗原检测可疑鸡的血清,如果发生感染,则血清抗体会呈阳性,检测结果便会呈现出阳性反应。常见的血清型方法有: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传统的血清学试验操作过程较为复杂,对检测人员的要求较高,目前随着市售检测试剂盒的出现,整个检测流程已经非常简便,同时结果更为准确,效率更高,成本也相对更低。分子生物学检测也是该病常用的方法,该法主要利用传染性贫血病毒的特异核酸,并针对该核酸片段合成特异性引物,将采集的病料组织通过特异性引物的诱导扩增作用来判断结果,如果病料中有目标核酸片段,则结果会呈现阳性。分子生物学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准确率高、实用性强的优点。
规模化鸡场一旦出现该病通常以群发的形式出现,由于发病较为隐蔽,很多情况下鸡群中已经带毒,但通过症状判断很难发现。该病严重时鸡冠、肉髯显现出苍白色,此时也有很多养殖者以营养性贫血进行治疗,殊不知误诊对鸡群的伤害更大,很容易耽误病情。该病发生后鸡的生产性能下降,肉鸡表现出生长发育减缓,出栏周期延长,料肉比升高,养殖效益下降。蛋鸡出现产蛋率降低,蛋品质变差,畸形蛋、软壳蛋、小蛋、沙皮蛋、血斑蛋、破蛋等增多,产蛋高峰缩短,有些鸡还可能面临提前淘汰的命运,危害非常大。另外,发生过该病的鸡舍,为了杜绝下批次鸡引入后感染,空舍时间必须延长,这就导致鸡舍利用率也下降,这也是经济损失的一种形式。
在疾病性质上,该病属于免疫抑制病的一种,免疫力出现下降后,一方面很容易出现其他病原的继发感染,如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支原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巴氏杆菌、白血病病毒等。其他病原继发感染后可加速该病的发展,症状表现也会加重。单纯的传染性贫血病毒感染不会导致大范围的死亡,但继发感染后死亡率会显著上升,有时能达到20%以上,严重影响养殖效益。对于种鸡来讲,如果鸡群中有大面积的感染,则该批次鸡必须进行淘汰处理,否则会垂直传播至商品代鸡而扩大影响,而种鸡统一淘汰造成的经济损失比普通商品鸡大得多。另一方面,该病毒感染后导致鸡体内白细胞数量下降,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力减弱,无法完全处理抗原信息,进而导致鸡对接种的疫苗反应迟钝,免疫后抗体产生周期延长,平均滴度下降,很容易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免疫失败后鸡体对野毒的易感性增强,养殖风险显著增加。
该病目前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疗,防控必须将重点放在预防上,做好种鸡场的生物安全防控,加强鸡场的全程消毒,提升养殖场细节化管理水平。病鸡可对症用药进行治疗,如果造成的损伤过大,建议按批次进行淘汰,从而及时止损[3]。
该病原能通过种鸡进行垂直传播,进而使后代雏鸡感染,建议种鸡场做好净化工作。定期对鸡群进行抽检,发现阳性鸡群必须予以淘汰。引种时一定要从正规祖代鸡场引入,引种前对该场的流行病学状况进行调研了解,如果曾流行过该病,则一定要谨慎引种。鸡群引入后先在隔离区饲养观察,并抽样进行二次检查,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所抽取的样本中所有鸡均为阴性时再进入生产区进行正常饲养。种鸡饲养过程中注意禁止场外人员进入,尤其是同行兽医、其他鸡场的一线饲养人员、家禽交易市场工人、活禽运输司机、销售活禽的商贩以及粪便处理场的人员等,这些人员很容易成为病原扩散的载体。种鸡场员工最好进行封闭式管理,必须有1~2名后备饲养员,如果某个舍有饲养员临时有事需要出场,后备饲养员可以顶替一段时间工作,但一定要注意,后备饲养员的饲养习惯与穿戴要与常规饲养员一致,同时,常规饲养员回场后务必彻底洗澡、消毒,之后隔离3 d以上再允许进入舍内。
全程消毒指的是从出壳的首日龄开始一直到鸡出栏或淘汰,都需要结合养殖特点进行消毒。该病虽然主要通过垂直方式传播,但若鸡群中有感染病例,并不断向环境中排毒,则短时间内病毒也能经水平方式扩散。雏鸡出壳后首先做好饮水的消毒,饲喂符合饲料卫生标准的全价开口料,防止病原经消化道传播,饮水推荐饮用凉开水,或直接饮用0.05%浓度的高锰酸钾水,有助于胎粪的排出。如果遇到鸡群扎堆现象,则要提升环境温湿度,防止过度拥挤而引发接触传播。1月龄前建议带鸡消毒1次/d,消毒以雾化方式为主,可选用0.2%过硫酸氢钾溶液,也可选择0.1%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1月龄之后除了每日带鸡消毒外,还要做好舍内环境的消毒,地面可洒1%火碱溶液,墙面涂抹石灰乳,保持舍内干燥和通风。进舍前须更换舍内专用胶鞋和衣物,出舍时将鞋和衣物在紫外灯下照射5 min以上。饲喂用具在闲置时可置于阳光下暴晒,通过高温、紫外线的作用杀灭表面携带的病原体。鸡出栏后,为了防止对下批次鸡造成影响,可通过二氯异氰尿酸钠或甲醛熏蒸的方法对舍内空间进行一次彻底净化消毒,同时空舍时间保持在半个月以上。所有外来人员和车辆必须在场门口消毒后再允许进入,尤其是活畜运输车、禽蛋运输车、粪车、业务用车等。
该病的发生多与管理细节出现漏洞有关,比如有员工出场后私自到其他养殖场进行拜访,或者到活禽交易市场、屠宰场、有机肥加工厂等敏感场所活动,这样很容易将外界病原带入场内,这也是养殖场必须重视人员管理的重要原因。规模化养殖场建议从高管到普通员工,定期进行生物安全专业知识培训,大型养殖集团最好每年外派一些管理人员到欧美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交流,从而将更为先进的养殖理念、管理经验和疫病防控知识带回国内为我所用。种蛋的收集、孵化、消毒应尽量减少人工的参与,最好全程自动化完成。有该病流行的地区建议每季度对鸡群进行普检1次,尤其是鸡冠发白、精神萎靡不振,同时伴发生产性能下降的鸡,一定要重点筛查。祖代鸡场在从国外引种时,除了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疫病把关外,养殖企业也要派专人进行传染性贫血病原的检测,因祖代种鸡和普通商品鸡不同,一旦不慎引入带毒鸡,不仅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后代种鸡、商品代鸡都会产生影响,基本失去种用价值。小型养鸡场缺乏专业指导,也不容易发现该病,建议场主定期参加行业培训会或家禽疾病防控交流会,也可定期拜访大型养殖场的专业人员,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尽量减少该病发生的可能。
目前没有特效的化学药物能够治疗该病,如果种鸡发生感染,则应尽早淘汰止损。如果为商品鸡感染,则可通过对症治疗和抗感染治疗帮助降低死亡率,最终依靠鸡体自身的抵抗作用耐过。对症治疗可采用补血类中药,如当归、熟地黄、白芍、何首乌等,同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和铁制剂。抗感染方面可使用广谱抗生素大群饮用。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如果鸡群死亡率超过20%,疾病流行后有30%以上耐过鸡有生长发育不良表现时,该批次鸡很难实现盈利,建议直接淘汰处理。为了防止病原扩散,淘汰方式必须采取无害化处理方式,可以进行深埋,也可以进行焚烧,不可私自屠宰上市,更不可将尸体乱扔污染水源、土壤及离养殖场较近的环境。
鸡传染性贫血虽然对家禽养殖生产影响较大,但通过近些年我国政府与基层养殖场的不断努力防控,目前该病只是以地方散发式的流行出现,未发生过大面积流行,且随着鸡场不断沿着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趋势发展,管理越来越严格,消毒程序越来越完善,该病的发生率还会进一步下降。该病防控的重点在于早发现、早隔离、早淘汰,鸡场需要建立完善的奖惩制度,鼓励饲养员上报异常并进行奖励,隐瞒不报者给予一定惩罚。兽医人员也要坚持每天巡场,观察鸡冠、肉髯、鸡爪、体表肌肉等,及时发现该病。只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才能将该病的发生率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