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委编办
2019年以来,河南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构建简约高效基层管理体制为契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赋予乡镇(街道)一定执法权力,夯实执法保障,优化执法流程,大力推进“一支队伍管执法”,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效。
提出三年分三步走的工作思路,即2019年启动全省乡镇(街道)机构改革,把机构组建起来,把人员编制调整到位;2020年选择部分乡镇(街道)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探索经验;2021年总结试点经验后在面上推开,省级层面印发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实用手册,规范全省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行为。一是建立四级联动工作机制。省、市、县、乡建立党政一把手负总责、机构编制部门牵头、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采取“三个三”工作法。成立3个工作组,采取蹲点、座谈等方式,深入县乡蹲点督促、现场指导。分片区召开3场观摩会、组织3次培训。三是坚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在全省确立128个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试点乡镇,培育多个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典型。
聚焦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矛盾,加大向基层放权力度,破解治理困境。一是赋权赋能,提升乡镇(街道)履职能力。按照“应放尽放、依法下放、权责一致”的原则,将赋予经济发达镇的185项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同时赋予乡镇(街道)。在赋权工作中,由乡镇(街道)“点菜”,县(区)级部门“端菜”,精准赋予乡镇(街道)最想要、最有用、能用好的权力。目前平均下放或委托乡镇(街道)行使64项权限。二是厘清县乡权责边界,激发基层行政效能。在下放权限的基础上,厘清乡镇(街道)与政府部门的权责关系,各乡镇(街道)全部制定权责清单,相应建立动态调整和多方联络机制,确保事事有人管,项项有着落。三是建立职责准入制度,切实为基层减负增能。各地普遍明确县直各部门不得随意将工作职责下放到乡镇(街道),确需下放的,要经县级党委、政府研究,按照费随事转的原则将相关经费一并下放。
按照优化协同高效的原则,重塑基层组织架构,及时完成机构组建、人员编制调整等硬件任务。一是做好机构瘦身健体的“减法”。围绕“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目标,整合乡镇(街道)现有机构职能,统一设置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具体承接上级赋权和委托下放的各类执法事项,对外以乡镇(街道)名义执法。同时负责统筹县级部门在乡镇(街道)的派驻机构和辖区执法力量。二是做好执法人员队伍的“加法”。针对基层编制不够、人力不足、专业力量不强等问题。通过人员编制“减县补乡”,将相当一部分下沉人员充实到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大大提升了基层综合行政执法力量。目前全省平均每个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编制15名。三是充分发挥执法人员的“乘法”效应。加强执法人员资格管理,从编制资源统筹、干部成长培养、福利待遇提升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务实管用的具体措施。严格实行持证上岗,经过培训,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持有执法证人员10名,基本实现了持证上岗。推行综合行政执法“四统一”,即统一服装标识、统一执法证件、统一执法用章、统一法律文书。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法程序,切实做到文明执法。
建立制度机制,深化流程再造,真正实现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由“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转变。一是构建一个智慧综合行政执法平台。各地普遍依托社会基层综合治理网格体系,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基层综合行政执法网格体系。依托公安机关“雪亮工程”视频监控系统,设立综合行政执法监控平台,24小时值班巡查,实现数据资源实时交换共享和高效融合应用,实行违法行为线索收集与调查处理双线并行、互不交叉的工作考核机制,形成智慧执法“一张网”新格局。二是建立一套协同配合共享的工作机制。建立县乡两级执法部门间协调会商机制。同时畅通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与公安、检察、司法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渠道,打通案件移送、联合调查、案情通报等跨领域、跨专业关键环节,实现无缝衔接。完善统筹各类执法力量的指挥调度机制。有的县(市、区)将派驻机构人员纳入基层统一管理。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分别兼任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相关职务,接受乡镇(街道)统一领导和调度指挥。强化乡镇(街道)对派驻机构考核评价参与权,增强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机构的统筹指挥调度权。三是完善一套务实管用高效的工作制度。制定日常巡查、首办首问、执法人员管理、车辆管理、行政执法廉政等多项制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规范执法各环节程序,明确办案时限,保证综合行政执法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