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凤
(平凉日报社,甘肃 平凉 744000)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日益迅速,并且在各个行业都被广泛地运用。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让机器来模仿人类,人类的科学技术之所以会进步,就是因为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难以满足。人类已经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人每天都需要十个小时左右的时间休息、调整,以保证第二天的正常工作与生活,除了吃饭睡觉,还需要学习某项技能,以免被时代的洪流抛弃。不仅如此,人类还会疲倦,会出现各种意外的状况。因此人类便想出用机器来代替人类这样的办法,先让它们进行一些简单、重复的工作。这样一来,技术就变成了人类能力的延伸。
人工智能的飞速进步,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但也促使了各个行业的创造与创新。人工智能现在也经常被运用在新闻传播方面,如写作机器人、表演机器人、翻译机器人、互动型机器人等,这些正慢慢渗透到新闻行业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开始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这对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1]
人工智能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它具备了模仿并且扩展人类智慧的特征。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学科,近年来,人们逐步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对该项技术加以运用,基于此,有人工智能技术参与的新闻便是智能新闻。在具体应用过程中,机器通过算法程序寻找大量的原始数据,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再由该算法程序生成智能新闻报道。由此流程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新闻的方式。目前,体育以及财经新闻报道领域均在广泛地运用智能新闻。此外,很多通讯社也都在积极地开发写作机器人,比如说美联社、CNN、新华社等等。
在新闻领域,智能技术的运用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采集、新闻生产、新闻分发、新闻消费,再与传感器新闻、机器人写作等智能新闻模式融合起来,让人们也能从直观上感受到智能新闻。
智能新闻实际上就是将各类新闻整理起来,对这些新闻事件进行智能化加工,最后由机器人生产出新闻报道。这是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将人类设定好的模板和在数据库中抓取的信息相结合,提升了新闻的质量,避免了一些人类会犯的小错误。由此可见,在新闻产出环节中,机器人的速度更快、正确率也更高,内容质量也有保证。
美国金融界首先兴起了机器人写作的浪潮,后来才开始在新闻领域运用。据悉,美国《洛杉矶时报》(Los Angeles Times)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闻界代表。2014年,南加州发生了一次4.7级的地震,一个名为“Quakebot”的智能机器人在震后几分钟内完成了相关新闻报道。2015年,美联社在完成一篇财经类新闻时,在分析报道数据的过程中用到了写作机器人“Word Smith”。在那之后,由《华盛顿邮报》与《纽约时报》的写作机器人“Heliograf”“Blossom”所完成的新闻也分别依次出现在相应的新闻报道中。[2]不仅如此,在新闻分发这个方面,也出现了显著的效果。
2016年是智能算法编辑超越人工的一个重要节点,人们经常用来看新闻的平台就是Facebook。中国也有类似的阅读平台,今日头条就是之一,它们凭借着自身新的算法模式,吸收了一大批用户群体,累计的用户数量超过6.9亿,此外,活跃用户的使用时长甚至超过了19小时/月,日常使用的基础人数多、用户黏度大,对普通人群来说是一个了解国家大事、阅读社会新闻的重要途径。[3]这种新闻平台的运作模式大多数都是根据用户选择的喜好主题,再加上日常浏览时间更长的新闻,通过后台计算,进行大数据精准推荐的流程。编辑的过程中,人工基本上不需要参与。但机器人与人工相比较,一定还存在缺陷。诚然,在对数据的整理、分析、联想方面,机器人确实可以运用人类为其设定的程序完成,但毕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评论新闻方面肯定是不如人类。而且机器人写新闻需要从数据库中挖掘信息,而这一步骤就很有可能顺带导致出现很多无用的信息,增加了成本负担。
机器人生产新闻需要依靠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科技相结合,全程基本上不需要人工的参与,这在新闻生产领域都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机器人不仅能写新闻,而且能编辑新闻,甚至在此方面,机器人明显领先于人类。2018年,一个名为“Knowhere”的网站上线,它是由一些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相关领域的专家与一些媒体人合作建立而成的。这个网站就是模仿智能新闻的生产方式,但比智能新闻的功能更强大。将一则新闻输入该网站,系统就会辨析内容,只需要几分钟,就可以生成立场不同的文章,用户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立场来选择性地阅读。[4]
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并改变了媒介环境,使媒介之间的相互结合得到了推进。现如今,融媒体与全媒体的全面结合已然逐步成为媒介的主流形态。媒体融合体现出区块链化、网络化以及智能化等特点。随着科技逐渐发展,语音合成技术也日益完善,运用在商业中的案例也越来越多,即使是人类也很难分辨出机器合成的语音,甚至出现了机器人观赏类节目。再比如说在网络直播中,可以由机器人进行分析,再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平时的喜好,对用户进行精确的内容推送,从而导致用户更依赖这款软件。
发生重大事件时,可以分析社会群众都关注的新闻类型,运用人工智能,合理引导舆论,要依据新闻的真实情况进行合理的引导,并对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在一定范围内加工后传播。如此,才能尽量保护社会群众应有的权益,并且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反映出该新闻真实的情况,以抓住正确引导舆论的机会,传播正确的核心价值目标,避免出现不当言论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好的影响,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智能新闻传播融合体现为数据融合、信息融合和智慧融合,这些融合是以数据、信息和知识为基础,将资源整合起来,以便于后续的使用。新兴的智能传播媒介生态可以将传统传播媒介传播转变为智能传播。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观念转变为互利共赢的观念。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不仅将促进媒介环境的改革与创新,而且将推动新闻传播理念的变革。
在当今社会,由于经济日益发展,科技也随之进步与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此环境下不断优化改革与完善,同样出现了很多新的传播方式,比如说微博。最近几年,流量的发展推动了微博迅速发展,使用微博的人们在日常浏览的时候,在无形中也为某些网络热门的话题提供了热度,推动一些人们热议的话题上了“微博热搜”,而微博热搜也逐渐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对象。由此可知,从业人员应当更多关注网络平台上有关的热门话题,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并让其做出分析,找到这些热门话题的关键与核心,再在此背景下合理地加工,新闻就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主题。
为了全面地对广大受众的日常生活进行深入了解,同时对人民群众感兴趣的点进行精准把握,应当从热点问题着手,尽可能了解到自己关注的或是感兴趣的内容。有关的新闻专业从业人员应当依照实际情况传播新闻,将不同主题的新闻融合起来,才能达到创造提升主题的目标。[5]
在运用中,由于大数据与智能算法的结合,软件后台可以根据用户的偏爱与喜好向其推送其更感兴趣的新闻,这样一来,传播会变得更有效率,用户一打开软件,就可以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科技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随着算法新闻的进步,也出现了很多不好的现象。比如说出现了很多低俗的新闻,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航道,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如果长期放任其发展,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智能算法这种新兴的事物不应只是包容接受,在接受的同时也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其产生的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
数据新闻就是在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后所产生新的新闻形式。数据新闻的表现形式有很多,主要分为图解数据新闻、可视化的数据新闻以及地图数据新闻三类。图解新闻通常应用于厘清对于广大受众来讲,较难理解的复杂的事物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可视化的数据新闻技术往往通过合计数字信息进而得以实现,并将其呈现出来。地图数据新闻的基础是电子地图,根据电子地图整合各类新闻事件,并通过直观图的形式将新闻信息呈现给受众。在伦敦骚乱事件中,英国《卫报》就采用了这种可以让人们参与进来的方式报道该新闻,用户可以通过触摸屏幕上设定好的顺序,了解到重要时间点发生了哪些事。用户点击界面上的事件时间表,还可以看到后台已经设定好的与该事件有关的实况报道和真实的照片。由此可以看出,这种互动的模式更能激发用户的注意与兴趣。
于是便出现了 “沉浸式新闻”,所谓“沉浸式新闻”就是将AI与VR结合起来,根据不断地试验,提升现实技术与混合现实技术的表现效果,以给用户一个良好的应用体验。在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新浪网推出了一个新的报道方式,即用虚拟现实技术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用户们通过手机就可以观赏到人民大会堂的各个场景。再比如说,由于疫情一直反反复复,人们想出去旅游却又害怕疫情卷土重来,便有网站推出了“在家游中国”的云旅游活动,不仅能避免人们出去乱窜,也能让大家欣赏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凡事有利就有弊,“沉浸式新闻”也还是存在问题,如在报道新闻的时候,不能深入描述,只浮现于表面,所以这方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全面推广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上,科学地有效地运用网络,不仅能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减少日常工作量,还能帮助他们搜集到更多有研究价值的数据信息,为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奠定了基础。当今社会,信息网络发展迅速,作为当代重要的通讯方式之一的新闻媒体也被网络时代影响。因此,如果想增强有关的管理,新闻媒体从业者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以及工作状况,在人工智能技术试运营的过程中,努力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理念,同时以人民为中心,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效。[6]
现在,在新闻传播领域,智能化新闻有非常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也非常利于我国经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日益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也渗透到各个行业,我国新闻传播行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提升其质量与工作效率,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也需要进行创新与改革。只有摒弃了陈旧的观念,才能真正地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保证在智能时代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智媒化”新闻传播有一个缺点就是算法缺乏价值判断力,这也亟待科研专家去解决。这种传播模式通过分析大数据,可以推测出用户的喜好,再以此推荐类似的新闻。这种人工智能下的算法具有一种“拟主体性”,换句话说就是让机器模拟人类的意识和思维,但机器并没有分析信息、判断信息的能力,只为了服务产品与用户之间的关系,不能主动地判断新闻的性质,机器只能代替一部分简单地重复劳动,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就一定会存在局限性。以美国的Facebook为例,2017年年底开始用户收到的垃圾邮件明显增多,相关部门接到的投诉就直线上升。在同一个时间点,我国有多家社交媒体由于向用户发放垃圾广告,也引发了广大网民的不满。[7]
因为要做到大数据精准推送,所以智能设备会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监测用户的喜好,这样一来,用户仿佛被困在一个“信息茧房”中。长期被束缚在这样的网络牢笼中,用户会因总是接收到自己爱好的东西,但却几乎不能接收到其他方面信息的推送,导致判断力弱化,不愿意接触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
因为智能新闻是一种算法程序,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生产出来的新闻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不真实的成分,机器不能分析数据库中海量新闻数据的真伪情况,所以要保障原始数据的安全,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得到保证。新闻媒体从业者以及广大受众在面对虚假新闻时应当保持高度警惕。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更迭,新闻传播已经出现智能化趋势,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智媒化”新闻传播都是大势所趋,引导着新闻领域的大变革。新闻行业从业者们应该抓住机遇,加强新闻内容的把关,提升新闻媒体素养,培养相关人才,使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