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研究*

2023-01-09 04:00刘文平
智库时代 2022年7期
关键词:红色大学生文化

刘文平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不同区域、不同种族的文化不断进行交流与碰撞,因而,世界文化呈现出多样化特征。在此文化背景下,各国思想与价值观念互为渗透又互相影响,不同程度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我国的红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其不仅传承中华民族的血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充足的资源,成为新时代引导大学生有效甄别文化、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三观”、促进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2018年6月,中央军委印发《传承红色基因实施纲要》,倡导把红色基因注入血脉、传承弘扬下去,永葆老红军本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亦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因此,解读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与价值意蕴,梳理当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探析影响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原因,探索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色文化认同的内涵及意义

(一)红色文化认同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红色”与“文化”的互相融合。红色文化内涵丰富,从器物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史人物与实物,如为人民服务的雷锋、鞠躬尽瘁的焦裕禄等;从物质文化而言,主要包括历史文化遗迹与革命纪念场馆,如一大会议遗址、遵义会议旧址等;从精神文化而言,主要包括革命精神的传承,如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红歌红剧等。因而,红色文化始于革命年代,并随着时代发展与文化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历经沧海桑田,百年风云不断变换,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却保持不变。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精神信仰为基础,以坚定的信念成为中国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支柱;红色文化倡导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成为中国人民开拓进取的重要力量;红色文化蕴含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体现着无数共产党人永久不变的初心与使命;红色文化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成为我们党正确决策、成功取胜的法宝。因而,红色文化是对我国历史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与概括,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能够促进我们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指大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领会、达到情感共鸣,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意志深化后转化为实践行动的发展过程。因而,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过程,即为循序渐进、纵向深入的过程,且为较为完善、不断提升的动态系统。

(二)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意义

红色文化是历史凝练的优秀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与独特气质。红色文化教育对个人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第一,在个人层面,有利于充实大学生的精神世界。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精神跨越时空却历久弥新,在新时代成为支撑大学生不断进取、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五四精神教会大学生热爱祖国、解放思想;井冈山精神教会大学生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长征精神教会大学生要持之以恒、勇往直前;南泥湾精神教会大学生同心协力、团结奋斗;抗美援朝精神教会大学生不畏艰难、英勇顽强;北大荒精神教会大学生工作严谨、奋发向上等等。新时代背景下,这些红色文化的意义更为深刻与重要,成为大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不可或缺的营养。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能够引导大学生提升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守初心、担使命,勇做有担当的开拓者与奉献者。

第二,在学校层面,有利于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红色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是集器物、物质与精神为一体的文化,具有其他思政教育形式无可比拟的优势,既具有铁证如山的历史器物、身临其境的历史遗迹,又有经过历练、经久不衰的精神存在,因而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仅是单纯的说教,而是图文并茂、原貌再现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因而能使思政教育变得生动活泼、活灵活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为有了红色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形式变得更加多样、效果变得更加理想。

第三,在社会层面,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文化自信。红色文化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先进文化,是文化自信形成与发展的源泉。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中极受关注的主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学生代表了社会的思想方向,因而培育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能促进全社会认知与体验红色文化。注重培育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就必须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而在挖掘的过程中,会产生辐射效应。红色文化渐渐由大学生群体辐射给越来越多的人,并成为社会性的精神共识。另外,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因而,在无形中,全社会人民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断增强。

二、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的现状

如前所述,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无需质疑,但是红色文化教育尚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与提升。

第一,大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有待提高。首先,大学生在学习红色文化的主要目的方面,多出于课程安排、学习任务、考试加分等方面的被动接受,而并非出自内心自愿的主动吸收。其次,由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并未达到认识深刻的程度,因而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精神信仰,成为红色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更无法转化为实际行动,身体力行地自觉践行红色文化理念。

第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有待提升。首先,高校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方式方法较为单一,多为教师依据教材讲授的单纯灌输,缺乏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问题研讨;多为传统课堂上的理论阐述,缺乏走近历史文化的实践教学。其次,高校组织活动的效果较为有限。由于活动经费有限、学生安全等方面的原因,高校虽有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但是活动人数、活动范围都较为受限,影响了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方式的单一与不足,使大多数大学生无法充分参与,无法用心体会到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从而无法调动大学生积极学习红色文化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三,高校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资源有待挖掘。红色文化教育,将各个历史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育教学资源,传授于学生,促进学生增强责任感,坚定理想信念。因而,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程度,直接决定着教育教学效果。然而,由于部分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缺乏有效管理与整合利用,无法成为教育教学资源。另外,高校对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的了解与联系较少,无法将其变成思政教育的稳定平台与载体。如何挖掘红色教育基地的资源,如何合理确立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与最终目的,成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的培育路径

红色文化是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高校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生动教材。因此,加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意义重大。

(一)理实一体,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意识

大学生是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主体,因而需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变被动教育为自我教育。首先,大学生应主动了解我国历史、熟悉我国国情,丰富红色文化方面的理论知识。一方面,大学生应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建立红色文化理论知识体系,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大学生应走出课堂,走向课外,通过历史遗迹、博物场馆、校情校史馆等的参观考察,或红色影视剧、网页浏览等方式,了解国史国事,提升对红色文化的兴趣与热情,深化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其次,大学生应在具备深厚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的各种实践活动。实践是理论的升华,能够促进对理论的理解,更能拓宽视野。一方面,大学生应就近参加校内的红色文化活动。唱红歌比赛、历史剧表演、红色诗歌朗诵等,都是了解红色文化的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大学生应通过参观革命胜地、历史文化遗址等方式,追寻前人足迹、体验前辈情感,品味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知的方式,大学生不仅能够放松心情,而且能增加社会阅历,用红色文化指导自己的行动,体现红色文化的真正价值。同时增加实践活动,主动对接学校周边街道、社区、企业单位,根据社区需求,开展党史教育、红色文化活动、全民阅读等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增加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二)互通互融,增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

首先,高校要开设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以历史教育课程为基础,加强大学生对我国革命历史、建设成长、改革开放等方面的认知,让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来源出处、整体框架,以便深刻理解红色文化;以选修课程为辅助,让大学生可以自由选择红色文化相关的文学作品、艺术赏析等课程,让红色文化更加贴近生活,更加有温度,让大学生进一步领会红色文化的精髓。其次,高校应将红色文化融于思想政治课程。一方面,高校应将红色文化与教育对象相结合,针对大学生的学情特征,选择相适应的红色文化内容,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应将红色文化与思政课充分融合,在内容上红色文化成为思政课程的丰富素材,化解思政课程因素材匮乏而枯燥乏味的尴尬;在形式上将红色文化通过艺术形式等方式加以表现,解决思政课程因单纯理论讲授而形式单一的问题;在教学手段上将红色文化通过新媒体、实践教学平台等方式进行展现,使思政课程更加具有感染力与说服力。

(三)集各方合力,营造大学生红色教育的良好环境

良好的环境能够滋养红色文化的品格,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可红色文化。红色文化的环境优化,应从家庭、学校与社会三个层面进行。首先,家庭环境是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第一要地。家长须以身作则,谨慎言行,营造温馨和睦的良好家庭氛围;须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促进孩子了解红色文化,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孩子;带领孩子观看红色影视剧、多接触革命胜地、多讲述革命故事,将红色文化作为家庭教育的理念,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其次,校园环境是进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关键阵地。大学生绝大多数时间都在校园学习与生活,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结合本校的历史与现实,将红色文化纳入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如在教学楼、运动场等建筑物设计红色文化相关的图案与标识,做好外化的红色文化物质建设;应固定时间与周期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的宣传活动,如主题班会、校园网站、校园广播电台等,以逐渐引导大学生认同红色文化;应结合相关节日纪念日,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文体活动,如红歌比赛、演讲活动、观看红色影片、阅读红色书籍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最后,社会环境是开展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保障。而政府又是社会环境的主导力量。

(四)充分利用网络,打造线上学习平台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中国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20-29岁的网民占整体网民规模的18%,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群体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一方面,从政府角度出发,要提高对红色文化重要价值的认识,重视红色文化资源建设,合理规划与管理红色旅游资源,为高校提供数量更多、路线更好、质量更佳的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同时开展净网行动,通过法律法规和信息技术手段,优化网络环境,减少或屏蔽歪曲中共党史,否认中国共产党革命传统文化的不当网络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搭建党史学习等各种红色网站、学习平台,开展红色文化宣传,另外学校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打造“沉浸式”实境课堂,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模式。广泛使用新媒体平台,针对大学生较为喜欢与常用的新媒体,大力传播红色文化,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了解认知与理解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深入人心。

四、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培育特色案例

绘制“百米党史学习教育路线图”。学校学生在广场上利用课余时间用地绘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40多幅地面彩绘连成了百米党史学习教育路线,呈现出良好的艺术效果,展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将“路线图”打造成校内校外党史学习教育的户外阵地,每幅党史学习作品附有二维码,“扫一扫”展现党史故事,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学习。

打造常州“四史”资源集成与教育中心。建设“常州‘四史’资源教育研究中心”,以研究成果为“四史”教育提供理论支撑;创建“VR思政教学实境课堂”,利用VR技术,将地方布局散、开发弱、规模小的红色基地以可视化方式呈现,让教育对象线上“沉浸式”体验学习常州“四史”精华;打造常州“四史”教育展馆,以图文、音视频、实物等形式艺术再现历史场景,发挥“四史”教育展馆线下育人功能;建设常州“四史”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常州地方资源,建设一批校外实践基地。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传承红色文化,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新形式。

红色文化对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认同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新时代视阈下,强化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教育需要家校社齐心合力,共同作为、共同推进。

猜你喜欢
红色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