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融媒体背景下播音员业务技术的融合提升

2023-01-09 03:49:28
中国传媒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播音员时代

蒋 义

(沈阳广播电视台,辽宁 沈阳 110000)

语言是播音员所必备的基本功,发音的准确与否、清晰程度以及语音面貌的特色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传播效果。[1]播音更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它自身的业务属性,更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技术性工作,需要大量的经验和积累,但如果只知道埋头苦干,不善于总结和探索,就很难攀上创作的高峰,达到输出效果。只有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反复艰辛的过程,才能产生质的飞跃,到达光辉的顶点。融媒体时代下的播音工作更是要求播音员在不断变化的各种新媒体中提高业务精度和技术手法,坚持和发扬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以应对广电直播、网络直播、现场直播、抖音主播说、快手讲述等各种体裁、各种形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播音员是在话筒前这个广播电视的前沿阵地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活动的,他们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语言艺术工作者。融媒体时代,各大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些都要求传统媒体的发声者对自己敬业态度有个全新的认识,说白了,业务技术上的提升,首先就应该是思想上的转变。如果抱着“混日子”的心态来对待当今快节奏、不断变化的工作业态,必定不利于整个行业的生存和发展。[2]要想达到更高的技术水准,不让业务止步不前,并且能更好地适应融媒时代的发展,笔者认为,坚持把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是非常有必要的。

1.尊重传统、尊重科技是融合提升的前提

笔者始终把中国的传统播音视为一项神圣的工作,它博大精深,具有内在的摄人心魄的感染力量。什么是传统?传统是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爱憎分明、刚柔相济、严谨生动、亲切朴实”,是几十年播音风格的高度概括。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性格,展示的是中国的作风,表达的是中国的气派,是中国特色。科技看似跟播音不搭边,但实际上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体现在声音的运用与播音设备上的技术融合,比如话筒的设置、录音棚的设计、音频的设置,都会影响到播音效果。老一辈播音艺术家夏青、葛兰、方明,他们在现场、在演播室、在录音棚带给人们的情绪感受和震撼鼓舞,他们对话筒的感觉就是我们尊重技术的内心感受,是前提,更是业务技巧与科技应用的完美结合,融合提升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进步,两者缺一不可。

2.融媒体背景下唯有技法创新、技术过硬是出路

继承传统不等于固守传统,在认识传统的基础上要超越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要创新传统。传统就好比是总基调,它既规范制约着播音创作,同时又要求播音表达根据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改变。具体历史时期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基调就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既是形成时代基调的具体因素,同时又受传统这个总基调的管辖和制约,这种基调的变化,可以把它视为技法创新,新时期创新的关键是抓住时代感。时代感和创新是紧密相连的,脱离了时代的特定环境,创新就没有依据,缺乏时代特征的播音就会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比如说,有些播音员干了好多年,早已没有了当初的工作热情,每天周而复始,不论任何内容和形式的稿件,仍然选择四平八稳、不紧不慢的播报方式,这种不思求变的做法显然与时代气氛不和谐,跟不上融媒体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步伐,这恐怕是某些人排斥播音腔的一条重要原因。那么,如何做到技术过硬呢?笔者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把握。有人提出加快播音语速。虽然说加快播音语速是大的趋势,但一味求快,字字紧逼,势必要影响节目的宣传效果。笔者的体会是,融媒体时代的技术过硬,语气是突破口。具体操作起来就是,播音中抓句群的整体表达,减少习惯性停顿,增加心理性连接。句群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组合而成的,它们在意义上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共同表达一个较为复杂的思想,是相对独立的语言单位。既然是相对独立,播音就应该保持它相对的完整。而停顿过多,恰恰就破坏了句群的内在联系,造成语意的散乱、不集中。实践证明,抓句群、减少停顿、增加连接,是加快播音语速的好方法。当然,它需要思维的敏捷、反应的迅速、气息的自如、技巧的娴熟、功底的深厚、稿件的清楚等诸多因素配合,否则将无从谈起任何效果。

3.技术上的提升和发展离不开个性化语言的把握和培养

一个成熟的播音员,除了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外,最重要的就是展示独特的个性。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比如央视总台的康辉、徐莉,在播报时永远都透露出他(她)们的积极、沉稳和对稿件内容的精准把控能力。这种播音个性风格的体现,除有个人的文化修养、性格、经历、思想意识等因素外,还有对稿件的独特感受。独特感受是播音员对稿件内容深层意蕴的一种独到的审美认识、发现和感悟能力,相对稳定的表达方式来自长期的实践,只有感受独特、深切,创作才能鲜活充满个性,才能体现深度和力度。任何一个成功的播音作品,无不包含播音员个人的经历、体验和观念。播音个性风格的树立,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自己没有任何意识,完全靠长期的工作经验积累自然而然地形成固定风格,视它为不自觉;经过短暂的播音实践以后,根据自身的综合素质、声音特色和使用规律,总结概括出适合自己发展的定向的目标,有意识地树立并完善提高,视它为自觉。每一个播音员都应具备这种自觉意识,努力寻求适合自我的发展路子,积极主动地树立个性风格,这样才能在融媒体时代下众多的信息获取渠道中被人记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坚持自我、完善科技融合是融媒体时代的立身根本

播音创作需不需要模仿,历来看法不ー。有人提倡模仿,认为模仿是入门的阶梯,成功的捷径;有人反对模仿,认为模仿是创作的大敌,是失败的开始。笔者赞同后一种看法。模仿,是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播音和戏曲不一样。戏曲独有一套规范化的表现形式,称为戏曲程式。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程式,唱念做打,每招每式,都有严格的规定,不模仿就表现不了流派的特点。看梅派戏,演员模仿得不像,观众就喝倒彩,不买账。播音没有流派,没有程式的束缚。它是个体劳动,主张自成一格,提倡百花齐放,让大家充分展示色彩纷呈的个性。模仿只能在表面上学到被模仿人声音的表现方式,既掩盖了自己声音的本色,又埋没了稿件深刻的内涵。记得笔者刚刚走上播音岗位时,每天坚持收听大量的中央台节目,重心不放在崇拜模仿某一个人上,而是放在感悟上。先对播音有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博听众采,在大环境中得到熏陶,再从微观上剖析某一个人的播音,各个击破,在小环境中得到真知。最近几年,新媒体迅猛发展,一部手机、一个抖音号就可以理解为一个新的自媒体,这个时候,如果抛开科技不谈,还是一味地固守在传统阵地上,必然会被大浪淘沙。科技催生时代感,时代感又衍生出技巧上的新鲜感,这样才能带来以前所没有的感悟,就是经过这一次又一次的感悟,才能激发播音员的创作灵感,使播音升华。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模仿者都无法达到“汇天下之精华,扬独家之优势”的境界。“我就是我,不像任何人”,才能跟得上日新月异的媒体节奏,让来自方方面面的受众记住你。

以上提到的四点,其实就是一个认识、积累、实践、提高的过程,说白了,就是播音员自我沉淀和升华的过程,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没有了这个沉淀和升华,就涉及不到接下来的再提升。那具体操作起来,究竟怎样才能在融媒体大背景下获得播音业务技术的融合提升呢?笔者认为应该持之以恒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5.融媒体大背景下播音业务技术融合提升具体方面

5.1 从小处着手,加强融媒时代的语言功力

播音成果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有悟性升华,也有千锤百炼,基本功的深厚扎实是成功的关键。如何看待基本功,在认识上似乎存在偏差。有些人就以为纯自然、无技巧的表达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此为荣耀,每天端给听众的都是“白开水”,这种既没有色觉,又没有味觉的东西,让受众品尝、体味什么呢?过去有一种苹果品名叫“委锦”,外表色形俱佳,赏心悦目,却特别不好吃,人们不愿意买它。现在这个品种已经被淘汰了。大家喜欢吃的是寒富、黄元帅、红香蕉,因为它们肉质细腻,味道独具一格,而没有滋味的“白开水”是满足不了听众深层次的审美需求的。要想达到理解与表达的统一,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统一,思想内容与体裁风格的统一,能瞬间适应融媒体时代下各种播报体裁和播报风格,就必须苦练基本功。要从每一个细微之处入手,通过普通而平凡的学习和磨练提高认识,发挥才能。正如尼采所说:“天才所做的无非是学着莫基、建筑,时时寻找原料,时时琢磨着加工。”要想建成高楼大厦,什么人都得从打地基做起。

5.2 从细节着手,加强融媒体时代的情愫调动

情感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映,把这种心理反映形之于声、及于听众,才能完成播音创作过程。这种心理活动到语言表达的转换,经历了具体感受的过程,感受深切,才能表达准确。用口和脑抒发情感,只能获得浅显的成功,用心和生命进行创作,才能获得不朽的永恒。平时,播音员要注重对自我情愫的丰富,对自然界情愫的丰富,对周围人和事物情愫的丰富,把这些有限的经历和体验储存在大脑的记忆中,成为引发情感的借鉴和来源。融媒体时代,有时需要正襟危坐;有时需要娓娓道来;有时需要义正言辞;有时需要细雨清风。笔者的体会是,多在内容的感人处挖掘,少在词语的感人处渲染;多让内心有所触动,少让自己麻木。播音员播的是内容,不是词语,要声情并茂,把自己的情感和稿件含的情感汇合融通,以情带声,以声传情。抒发情感也要讲究分寸火候,表达要到位。要善于找到触及灵感的火花和适合表达的气氛,最恰当、最直接地把真情奉献给听众,把心里的笑和泪挥洒出来。见字生情不仅仅是播音界,其他艺术行当也十分反对,因为听众厌恶虚情假意,人人喜欢真情实感,任何做作的、言不由衷的表达,都是语言艺术工作者必须摒弃的。

5.3 从语气着手,加强融媒体时代的调性控制

这里所说的调,不是声调,而是腔调,是播音的味道。腔调正、味道浓,调值、轻重格式、语气至关重要。调值,属普通话语音范畴。调值到位,是调正的先决条件,而保证调值到位,必须克服方言,从调值出发解决方言,是最好的途径。比如,一般情况下,两字词大多是中重格式,如果把它播成重中或中轻格式,尤其是这种词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几句话末尾的时候,必将头重脚轻,造成各句语势的下滑。最基本的东西,往往是最不能忽视的。语气,是保证调正的根本。它是播音表达中最重要的技巧,是传情达意的核心手段。念新闻、唱新闻、说新闻、播新闻,都由语气来决定。新闻播音的播报式、转述性,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改变。要想使播报的新闻亲切自然、活泼流畅、生动郑重、准确鲜明,就必须驾驭语气这个技巧。那种毫无技巧的纯自然、“冷静”“客观”的语气,就失去了新闻播音应有的腔调和味道。虽然保持并发扬纯正的播音腔调是每个从事播音工作的人理应坚持的,但在当今的融媒体时代,必须区分好在什么样的场合运用什么样的语调,比如笔者在录制抖音案件讲述的时候,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设置悬念感和讲述的紧张感等,都是通过语气状态上的技术控制而达到的,要是还用以前的老腔调,怎么可能有人拿着手机等着看你,又怎么可能有5个亿的浏览量呢!所以说,紧跟时代步伐推陈出新是新闻人应该时刻具备的敏感。

5.4 从锻炼着手,加强融媒体时代的气畅训练

目前,播音对气息的探讨和锻炼是个薄弱环节,很多人不重视它。殊不知,气息是身体能量的储备库,是情感迸发的加油站,气息的通畅自如是播音艺术生命延年的保证,融媒体大背景下,有时候,一条大口播就几分钟,甚至是几十分钟。“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这话一点不假,以后无论在身体多么不适的情况下,气息都能帮笔者坚守岗位,渡过难关。练气息,要善于找到情绪的兴奋点,把这种兴奋的心理状态和气息的运动状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互为依存,互为补充,正所谓“兴奋从容两肋开,不觉吸气气自来”。很多人都说,一播节目就嗓子疼,原因只有一个,缺少科学的训练。用自然的嗓子进行语言艺术工作,是很难维持长久的。播音不是自然说话,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造成嗓音不持久的原因,除不进行声音训练外,气息不通畅、不持久是一个重要因素。

5.5 从感官着手,加强融媒体时代的音美和谐

无论是播音员还是主持人,作为语言艺术的实践者,都应讲究语言表达的艺术性。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优美和谐、节奏铿锵、音韵悠扬的特点。播音作为“口耳之学”,就更应该发挥优势,展现民族语言的声音美、整齐美、回环美、抑扬美。声音本色是先天的,功夫却是练出来的。勿庸置疑,基本功是重中之重。真正成为语言艺术家,要靠能力、才华、技巧和功底。声音作为工具,会使用,还要能驾驭,进门学通远远不够,至精入化才行。练字练声,使之字正腔圆,规范标准,进而达到声音美,整齐美;练气练情,使之波澜起伏,回肠荡气,进而达到回环美、抑扬美。情托气、气托声、声传情,三者结合,发出的声音才是最美妙、最动听的。实践证明,练和不练有天壤之别。练,虽然不能改变原来固有的声音本色,但可以改变音域的宽窄、力度的大小、声音的刚柔、气息的深浅,可以锦上添花。播音员应该珍视自己声音的表现力,它与一般主持人的表达是不一样的,消息、专题、通讯、故事、诗歌,这些形式都有可能在一个节目中出现,融媒体时代需要的是语言艺术的创作者和演绎者,唯有从感官着手,才能让播音艺术的和谐音美展现出来。忽视语言基本功训练的人,实际上是在毁损自己的艺术生命,他永远不会成为语言艺术家,充其量只是个语言艺术工作者。

结语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播音工作就像是一坛陈年老酒,应该越久越香,不经过持久沉淀肯定是不会给品酒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随着媒体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展现出了弘扬传统、守正创新的精神。[3]而一个成功的播音员需要的首要条件不是天赋和机遇,而是这种积极进取、坚不可摧、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和对播音业务技术上的不懈追求,恰恰是这种精神铸就了播音员的内在气质和大家风范,也正是这种甘愿不知疲倦的打磨、切割、镶嵌和不断提升,才能在不断变换的融媒时代体背景下最大程度地获得业务技术上的融合提升,才能使播音艺术永远绚烂夺目,光彩照人。

猜你喜欢
播音员时代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阳光(2020年6期)2020-06-01 07:48:36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阳光(2020年5期)2020-05-06 13:29:18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新闻传播(2018年3期)2018-05-30 07:01:32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0:55:36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 10:54:55
理由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新闻传播(2015年10期)2015-07-18 11:05:40
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创造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