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雨 胡濛驿
(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辽宁 大连 116400)
新媒体技术日臻成熟,智媒时代强势崛起。移动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模式中主导性传播媒介,新兴媒介以各类形式渗透大众生活,逐步实现全方位电子媒介覆盖。媒介变革对影视批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开放兼容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大众在影视批评活动中参与度实现跨越式上升,新媒体影视批评异军突起,成为不可阻挡的文化浪潮。置身于智媒时代漩涡中的影视批评迎来巨大冲击,为应对智能媒体发展,影视批评亦随即进行自我革新,实现网络化蜕变。面对错综复杂、灵活多变的新媒体影评环境,网民应共同致力于促进传统影视批评与新媒体影视批评实现有机结合,坚守影视批评标准,营造全方位良性影视批评舆论场。
当下网络文艺蓬勃发展,智媒时代下影视批评话语体系与表达形式迎来多维变革。传统媒体场域下影视文化单向线性传播模式转型升级,激发影评改革创新活力,新媒体影视批评生态产业已步入黄金时代。鉴于新媒体平台的发展为影视批评拓展了新视野和新渠道,新媒体影视批评相继发生话语嬗变,多元批评主体进行话语权博弈,致使影评质量参差不齐。数字媒介语境下,影视批评形态产生种种强弱变化,优化原有文体形式,开创文词风格新质特色,大众主体创享多向度、多极化传播空间。
新媒体影视批评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产生的新生文化力量,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诸多优势,改变了传统影评时代单一的文本形式。新媒体以其开放全新的特点不断吸引大批影视爱好者,自媒体发展为影视批评发展提供大量的“主力军”,进一步扩大了批评场域。由于新时代影视批评的媒介载体具有空间虚拟性的特点,批评主体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大众自此成为推动影视批评发展的核心。
2.1.1 主流专业影视批评言说趋边失语
智媒时代全媒介视域下,大众审美趣味异化,影评产业系统发展跨入新阶段,主流传统影视批评发展态势式微,精英化影评未能与大众化影评实现有机融合,逐步退居边缘地位。社会文明语境转型大环境背景中,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网民群体获取专业知识渠道拓宽,批评专业理论工作者丧失权威化单向发声权利,无法垄断影评表达端口,新生代“全民式”影评崭露头角。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曾提出观点:应构筑“审美与文化结合的双重电影批评”。[1]剖析主流影评萎靡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影评家刻意进行批评话语学术性词藻堆砌,深陷自我主义意识流,无法得到流量市场认同,大众开始自发抵触抗拒晦涩难懂的理论式影评,致使影视批评专家、学者信息生产的主体话语湮没,被迫踏出舒适圈进行新媒体阵地转移。为应对批评话语资源流失现状,传统影视批评工作者应自觉拉近专业学府与普罗大众的距离,对数字媒介语境下新媒体影评大众化、草根化、民间化特征重新审视并加以探究,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流量时代中唤醒自身发展生命力,催生文艺批评复苏。
2.1.2 自媒体发展催发影评新生态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21年2月3日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0.4%。[2]伴随互联网普及率全面提升,智能媒介成为塑造影视批评新形态的直接驱动力,自媒体发展颠覆了传统影评框架形式。自媒体影视批评作为全新的艺术话语实践步入大众视野,博得市场与大众双重青睐。以互联网为主力的数字媒介对社会文化的全方位渗透,使得大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彻底改变。自媒体“视频+解说”趣味化的新影评模式为影视批评发展增添活力。但自媒体影评“爆炸式”发展迅猛浪潮中,仍存在部分隐忧。为搏得虚拟空间拥趸者青睐,自媒体批评阐述机制过度角逐流量,“媚俗”现象屡见不鲜。自媒体影评信息生产者充当自身传播信息“把关人”角色,角色交汇导致影评审核机制不完善及影评质量良莠不齐。
2.1.3 影视批评场域显现“零门槛”现象
新技术革命的到来迅速引爆信息技术发展,巧借互联网普及化东风,平民意识影评样态应运而生。相较于依赖纸质媒介传播的旧时段,以数字媒介为载体切入的信息传播格局凭借其开放、便捷、高效等强劲优势迅速吸引了大批受众。智媒时代视界下,影视批评参与阵地开阔,影评参与主体变迁,大众网民成为影评生态产业的新生文化力量。人人皆媒的时代,去中心化传播机制日益显著,影评话语个性化特质愈加突出,网络赋权的大众影视批评发生多元话语交织及思想碰撞,众多庞杂的互动性交流缔造影视批评的百家争鸣,促成多维新型自由文化氛围。“零门槛”影视批评带动影评主体愈加泛化,影视创作者借助网络平台下探自身与受众间的距离,影视受众敏锐细致的真实发声反哺影视创作进行自身修正,交互性信息传播客观上激发了大众影评创作积极主动性,拓宽了影视批评成长空间。
数字媒介语境下,新媒体影视批评将传统媒介的评论格局打破,衍生出多元化影评形式。新媒体影视批评的形态现正值拓展演变,规范式影评逐渐口语化,文字化批评逐渐视像化,总结性批评逐渐微碎化,多样化的影评范式为新生态影视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
2.2.1 影视批评话语风格口语化
影评话语生产源于输出本体身处社会背景之中的理解认知,在无限蔓延的赛博空间中,新式影视批评话语逐渐游离于原有规范模式,网民身份的隐匿性赋予大众影评不受制约的网络空间,以自身审美思维为主导的生活化感性抒发带动影评内容回归本真,开辟创意语体发展新航路。有学者认为:“网络语言是在传统语言基础上出现的新的语言事实和语言行为,是补充和创新。”[3]新媒体影评舆情空间中,网络原生话语不乏真知灼见,受众对影视作品进行自由化感悟式解读,意见表达纯粹直观,取代传统影评固化赘述,具有其特定的参考价值。但冗杂无序的口语化言说中仍混杂情绪宣泄表达,戏谑化、低俗化影评泛滥很大程度阻碍优质影视批评生成,艺术批评核心原则的缺失使影视批评效用大幅度降低,解构影评话语空间秩序。
2.2.2 影视批评传播范式视像化
数字媒介语境下,影视批评在数字媒介中正经历颠覆性的传播范式变革。新媒体影视批评倚靠其显著的时代特征,在传统单一的文字形态基础上吸纳产制出视觉图像形式,开创具有流行元素的影视批评新局面。新兴批评场域多元纷杂的生态样式在其实质上展现的是历史文化迁移与科学技术革新双重变奏共振后派生的新关系系统。影评中的图像符号可以直观有机地将批评文本可视化、具象化,突破传播圈层壁垒,在创意性影评公共广场中开拓版图。受短视频产业呈井喷式发展催化,自媒体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制作发布语本解说式短视频,以其生活化、趣味化的快餐模式进行全新内容生产及表达塑形,对大众批评空间进行全面渗透,收获大量关注。
2.2.3 影视批评文字类型微碎化
“弹幕”源于日本Niconico动画,是用来临时发表言论的系统。[4]在影视批评模式发生微碎化走势的背景下,中国在2007年首次成立弹幕视频网站——AcFun,开启了具有参与性特质的碎片式观影文化。因弹幕字数设置的强制上限,消解了传统长篇影评的完整性,生成全新高度自由性的结构组合。话语权回归民间本位,微碎化影评引发互联网新媒体影评广场的狂欢。伴随碎片化阅读及快餐式文化的兴盛,言简意赅、率性直接的微型影评在数字媒介语境下更加契合大众内在的文化需求和情感共鸣。批评话语简洁化虽为影视本身提供庞大的诠释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些许问题。受影评字符数量及话语方式影响,新媒体影评存在系统逻辑匮乏现象。碎片化影视批评大多发布于首次观影后,从感性与观影人自身角度出发,影评生产未经推敲斟酌便直接送达至传播客体,在专业性和价值性方面有所欠缺。面对新媒体影评空前繁荣现状,自媒体平台应加速建立劣质信息筛除机制,构建全新评价体系,聚焦当下新媒体影评质量提升问题。
新媒体影视是当前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途径,新媒体影视评论亦随即成为大众网民观影前的重要参考根据。新型影视评论的涌现消弭了传统影评的主体地位,亚文化愈呈蓬勃发展态势。同时,伴随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新媒体影评与消费经济迅速携手达成“合作伙伴”,通过融合营销模式提升新媒体影视作品营销效果,达成真正意义层面的联合共赢。新媒体环境下,影视评论发出者及传播者皆发生改变,大众网民在新媒体平台中争夺话语权意识崛起,改变了影视批评的主流方式,新媒体影视批评场域发生结构性调整。
新媒体影评中“微博影评”“弹幕影评”“短视频影评”的出现彻底消解了传统文化精英的权威,以其自身的新属性,建构起更为自由的评论体系。高品质影视批评能结合当前社会发展总体态势,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文化现象做出有价值的评判与思辨。科学引导性影评的实质不仅在于提升批评自身的社会价值,更在于带领广大受众脱离恶趣味的低俗作品,优化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与价值取向。影视作品在收获良性及时的反馈后,主动自觉加强自身建设,助推文化影评生态形成良性循环。通过影评环境优化、大众审美升高、影视作品质量提高,三位一体推动影视行业的百花齐放。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倡导说真话、讲道理,营造开展文艺批评的良好氛围。”[5]新媒体影评作为一种大众批评实践活动,应高度重视影评价值观引导功能,避免过度自由引发的嘈杂与失控,强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文化感染力。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快速确立了一种主导社会生活的商品价值观,商品交换原则也无孔不入地侵入文化领域,以此迎合大众兴趣倾向。观看新型影评作品的读者摇身一变成为文化的消费者,创作者自然转变为文化产品的生产者。根据需求而生产的市场逻辑有力地影响了新媒体影评的创作,这样的文学从众主义从中找到了经济学上自明的合法性。伴随网络文化和消费经济的进一步合融发展,新媒体影评媒介化、资本化特征也愈加显著。[6]消费经济视域下,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对大众审美趣味呈顺从态势,以受众消费诉求为导向进行影视生产。在社会文化笼罩下,新媒体影视批评文本的生产与创作充斥着大量消费经济元素,逐步成为新型文化消费商品。如今,影视批评成为影视宣传营销的关键策略,在参与影视作品传播的同时,进一步调动起受众审美消费能动性,刺激其消费欲望。在互联网发展直接驱动下,众多学者对与消费经济结合的新媒体影视批评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其社会价值仍值得商榷。
在大众文化兴起的持续冲击下,大众开始自发拉近影视作品与自身生活的距离,不再满足于被动接收信息,愈加倾向于主动对影视作品抒发个人意见并在互联网平台开展讨论。借助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影视批评话语权分散下移,脱离精英文化形成“去中心化”。
因大众文化的兴起,大众网民对影视作品的评价与欣赏不再仅局限于“雅”。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影视作品创作已从纯粹的“高雅”升级为“高雅通俗”,只有得到大众的欣赏,才能实现自身的审美价值。同时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全体媒体面向所有大众网民公开输送信息,其覆盖面广泛、生产速率高、传播效率快等特点,深切地侵染了大众影评的文化传播样态。自此,大众开启自我赋权模式,完成网民角色拓展转型。大众文化的快速成长对新媒体影视批评发展产生双重影响,即新媒体为我国影评带来新机遇,同时也提出新挑战,林林总总的思想文化传播阵地中,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对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安全建设发起严峻挑战,新媒体影评被赋予新意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数字媒介语境下,影视批评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推进大众草根式批评与主流学术式批评融合性发展,构建良性有序的公共影视话语空间是当务之急。新媒体影视批评在拓展传统批评的新形式、开放话语空间的同时,亦引发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推进影评生态环境建设仍需专家学者、自媒体影评人、大众网民等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