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区域城郊融合村庄发展探索
——以岑河镇东湖村为例

2023-01-08 14:59:44程晨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2年7期
关键词:荆州市东湖村庄

程晨

(荆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湖北荆州434000)

1 宏观政策要求

为落实顶层设计,在《荆州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东湖村等12 个村被列为示范村,率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2021年,荆州市委1 号文件《中共荆州市委、荆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乡村振兴为总抓手,以产业兴旺为主攻点,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强市建设。东湖村依托江汉平原独有的自然资源,奋力打造江汉平原城郊融合示范村,为荆州市打造江汉平原振兴发展示范区添砖加瓦。

2 区域研究概况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全国产粮生产先进市、国家重要的农产品综合生产基地和全省优势农业资源核心区,是粮棉油生产基地和淡水渔业基地,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和旅游胜地的称誉。

荆州的东部门户是岑河,岑河的东部门户在东湖。东湖村是荆州市最东面的边缘村,东邻潜江市,交通通勤十分不便,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庄全域坑塘沟渠、水面众多,“渠成网、屋成排、田成网”,具有典型的江汉平原地区传统农业村庄形态。随着荆州沙市机场在东湖村北面选址修建,东湖村与荆州机场3 km 的直线距离,紧邻322 省道的交通区位优势逐渐凸显。东湖村作为荆州机场的形象展示面,岑河镇的“东大门”,迫切需要解决村庄用地、产业、空间问题,探索城郊融合村庄的发展和乡村振兴模式[1]。

3 江汉平原区域城郊融合村庄的发展探索

3.1 规划构思

结合东湖村资源,以“提升文旅资源,激发空间价值,探索融合发展,夯实产业基础,促进能人带动,村庄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确定了“绿水良田蕴价值,现代农业促发展”的发展策略。以优越的交通条件,田园生活重塑荆楚人文水乡的内涵,打造一站式田园乡村体验目的地,创建荆州市旅游示范村和荆州市研学实践教育营地。

1)构建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江汉平原地区鱼米之乡的资源,凸显优越的交通条件,形成东湖村“田园水乡,旅居东湖”的目标定位,编制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

2)激活乡村产业活力。以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推进规模化育秧育苗现代农业产业,培育“一村一品”,农旅结合延展农业价值链。

3)活化荆楚文化。弘扬村庄名人岑参的诗词文化、传承荆楚拓印文化,以荆楚人文重塑田园水乡的生活空间,打造文化承载空间和环境建设,策划乡村研学活动。

4)盘活乡村土地资源。严格贯彻落实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按照“集中、集约、弹性”的原则,细化利用村庄现状土地。成立集体合作社,拓展原存量空间功能,实现存量低效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和持续利用。

5)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按照村庄实际需求,完善配套设施。规划村庄交通路线,按照“户分类、村收集”的方式处理垃圾,按照“小微水体”思路治理水塘水渠,塑造乡村田园景观,提升村庄生态环境。

6)策划村庄建设项目。策划村庄农旅建设项目,制订分组团、分阶段、有步骤的项目实施计划,实现村庄健康持续发展。

3.2 主要内容

针对东湖村的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人居环境和集体经济这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探索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求城村融合发展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3.2.1 村域空间发展规划

1)优化村域发展布局。明确水渠等生态空间,以增加碳汇为导向,加强渠、水、塘、田的整治。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农、渔业等空间,划定现代农业区、特色水产品区、虾稻连作区,保障农业发展空间。以整体减量、培育中心居民点的原则,划定村庄建设边界线。

2)统筹布局村庄居民点。规划整体形成“2+2”居民点体系,集中安置村民,提供“菜单式”建房选型,形成两处居民点集中组团,保留两处村湾,通过多元空间和存量资产盘活利用,村组成为乡村基本生活单元,与农旅产业配套区相结合,建立公共服务微系统。

3)健全村域公共服务设施。按照30 min 的城乡距离,构建村域—市区“品质服务,共享联动”的设施体系,向外接入村域公共服务体系,按需补齐功能短板;以步行15 min 为标准,组建服务内外、主客共享、全龄友好的乡村社区基本生活圈。

3.2.2 村庄建设规划

1)特色空间布局。发挥东湖村的临空优势,梳理农业资源和旅游资源,规划以“现代农业+研学教育+文化体验”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统筹村庄用地空间,形成“一心一链串三区”的规划空间结构,串联村庄组团带状生长空间。“一心”为乡村旅游公共服务中心,是村史馆、党群服务和荆楚拓印展示区,同时也是居民集中安置区。“一链”为修建完成的322 省道,与莲花垸渠平行,是东湖村的形象展示面。“三区”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研学教育区和荆楚文化体验区。以江汉平原“渠-宅-路-田-塘”条带式村组空间为基底,递进式构建人居环境、乡村社区生活圈、产业运维、乡村治理示范垫面,叠加形成“四位一体”的乡建单元[2]。

2)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污水治理、厕所及污粪处理、垃圾治理,形成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目标约束性指标,从建筑整治、水渠优化、节点改造、设施营造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导则。连通村民宅院后部的渠道体系,建立三格污水处理设施,联动“厕所革命”,实现生活污水处理。规整田块、管控宅前田园风貌,宅前自留地中的堰塘通过疏挖、联通、循环,增加渠道、三格池及过滤排水设施通过绿化整理,形成微型生态湿地及雨水花园。提升乡村污水处理设施,保护生态和乡土景观,形成村庄特色微公共空间,塑造村域景观风貌。

3.2.3 村庄产业规划

城市人口在闲暇时光回到农村进行消费,是新时代人们的体验趋势。距离主城区约30 min 车程,有着城市不可比拟的阳光和绿意的东湖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扩大第一产业规模,以第一产业拓展第二产业,文化带动第三产业,推进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衔接荆州市空港新城,预留5%建设用地指标,作为后期乡村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1)规划现代农业产业空间。整合村庄成片“水+田”区域,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规划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湖北省育秧育苗产业基地,荆州市菜篮子基地和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发展拥有生鲜仓储、精品包装,蔬菜深加工等功能的绿色食品加工园,建设农业农事、文创旅游和精致农庄,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化生态农业综合体。与城市实现更多的“消费置换”,以“现代田园牧歌生活方式的目的地”为目标,布局农业科普、农事体验、农业食集功能空间,打造现代农业加工和体验场所。有机蔬菜即时采摘食用,制作精简轻食,延展产业链,反哺第一、第二产业,以一种艺术与消费结合的方式,轻松、愉悦、温暖地传递田园之美,形成东湖村“一村一品”。

2)打造村庄农旅融合空间。以322 省道为人流链,打造沙市区的“后花园”为目标,“三区”内形成10 处节点,串联打造“一村一路一渠十景”的乡村旅游布局,并进行项目策划。“十景”分别为:“研学教育区”——原自发式农场转型为国防教育研学基地、以夫妻双墓展开的红色教育基地、以机场航标灯展开的航空航天研学基地;“现代农业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水产产业园;“荆楚文化体验区”——擦亮“岑参故里”靓丽名片,打造岑参文化产业园;以村废弃小学为空间载体,培育乡村创意艺术产业,打造荆楚拓印工作室;村史馆、民宿旅馆和莲花垸十景画廊[3]。

以发展要素驱动城市周边乡村振兴,将农庄区域内的闲置资源进行共享,通过“农业第一公里”和“城市最后一公里”的互联互通,以农业科技为支撑,形成集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食品加工、农事体验、精准流通、休闲度假、配套服务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经营模式。

3.3 规划创新与特色

3.3.1 探索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从城乡统筹角度出发,规划村庄缩量式发展,控制发展规模,管控低效工业用地。探索“融合发展,协同共进”的发展模式,与城市功能互补、生态互补、文化互补、公共服务互补。城市与乡村“消费置换”,城市为乡村提供交通流、人流和信息流;乡村为城市提供新鲜的农产品以及生态空间、休闲度假空间、较低成本土地空间。

3.3.2 注重产业规划,营造现代农业产业

推进传统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现代化,做大育秧育苗、有机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打造现代农业加工园;生态农业场景化,打造轻食餐饮、文化产品购物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验园;利用盒马等平台,从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和数字化农业转变。

3.3.3 深度挖掘村庄存量建设用地

一是开展详细一户一宅权属情况和土地确权调研,完善村民住房信息,摸排人口流向,梳理宅基地可腾退空间。以村组为管理单元,整合人口等信息资源和服务资源,搭建土地使用、人居环境、公共卫生、基层党建、生产事务的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精细精准地提升自治管理水平,并提高村民参与村庄建设发展事务的能力。二是按照120 m2/户的宅基地标准,确定机场还迁农民安置用地。三是盘活现有存量土地,文化植入策划项目,同时明确建设用地规模和建设边界。

3.3.4 为乡村振兴“美化、活化”,以文化传承打造村庄内核

弘扬名人文化,传承村庄文化。利用“一门三相”的岑参文化精神,弘扬“荆风楚韵,荆楚名人”。将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以及“一门三相”的历史文化,落实到田、水、渠、馆、居、广场等物质空间层面,培育地方文化和农业特征的创意艺术活动空间载体,打造拥有“造血”功能的乡村[4]。

4 结语

随着荆州机场2021年1月30日通航,322 省道全村贯通,东湖村进一步得到迅速发展。村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壮大,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品牌,建设形成湖北省特色产业科普基地和绿色食品种植基地。村庄文化产业项目纷纷落地,策划的“十景”的组团节点项目建设初见成效,整体提升村庄形象。乡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乡村风貌得以修复更新,切实加强了乡村活力。通过对东湖村的研究,充分探索了该村的发展和建设,形成了可实施和推广的方案,对于江汉平原地区城郊示范村的规划编制、村庄发展和具体实施提供了技术思路和成功案例,对正在开展的岑河镇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荆州市东湖村庄
荆风楚韵 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产
——碗灯舞
荆州市关工委走访慰问全市“五老”代表
下一代英才(2023年2期)2023-04-20 03:30:47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捉迷藏比赛
东湖一角
少儿美术(2019年2期)2019-12-14 08:02:08
诗祖文魂百代传一一首届“中华诗人节”在湖北省荆州市举行
中华诗词(2018年7期)2018-11-08 12:47:40
村庄在哪里
游东湖
东湖雪景
学习月刊(2015年5期)2015-07-09 03: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