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及改革措施

2023-01-08 11:47张晓娟王镇旗
智库时代 2022年29期
关键词:国际法共同体命运

张晓娟 王镇旗

(河南城建学院)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更为频繁,而且对外开放的程度也在不断扩大,以及逐渐扩大了对外交流的领域,因此也会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涉及到国际法,不仅需要教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国际法的基础知识,同时还需要加强学生思政教育,增强《国际法》课程教学和政治教育的协同性,以及加强国家法教学与思想政治教学的相互融合,从而有助于充分体现出《国际法》课程的育人作用。

一、《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在世界一体化进程持续加快的形势下,国家与国家之间来往更为频繁,各国之间针对国际治理多次展开了重大会议,而习近平在重大外交会议上曾经多次详细述说中国针对全球治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以及应对全球治理相关问题的重要举措,全面推进全球治理现代化发展,以及有效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公正化和合理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重大外交会议上所提出的中国新理念和新方案逐渐被世界所用,由此可见中国在国际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以及积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要求,通过加强《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有助于促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效贯彻,使从事法律事业的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国际法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能够强化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提供高素质和高层次的优秀人才。

全球治理是适应世界多极化趋势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主要是为了对全球政治事务进行共同管理,在1992年正式提出建立“全球治理委员会”,有助于在全球化趋势下形成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在国际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大国之间的竞争关系、经济贸易之间的争议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这些问题是国际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各国非常关注和重视的国际问题,我国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应对举措和方法,旨在为了加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构建,从而围绕全球治理重要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和举措,从而形成合理、系统的全球治理体系方案。

二、《国际法》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

第一个方面,很多高校对国际法课程思政建设没有投入足够的思想重视。目前课程思政已经在全国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国际法研究,对课程思政也早有涉及,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认知偏差,很多国际法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处在边缘化的地位,被民法、刑法等主要的科目占据了时间。在司法实务过程之中,学生运用的商法公司法频率较高,国际法的使用频率本身就较低,因此很多学生认为国际法的课程开设没有实用性导致教学的边缘化,也导致很多教师对国际法课程思路的建设缺乏重视程度。还有一些教师认为国际法专业知识体系较为庞杂,课程设置是有限的,无法在有限的时间之内过多的完成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这几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国际法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遇到难题无法进行设计和创新。

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于国际法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存在着脱节状态,目前我国高校国际法课程思政的开设,大多处在理论的层面和国际法的实践相互脱节,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和实践教育在探索的过程中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比如模拟法庭、顶岗实习,但是基本都是以国内法为基础领域进行开展的,以国际法为对象的专门实践活动本身就较少,在我国国内更是没有大规模影响较为深远的国际法专业赛事,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脱节导致我国国际法人才培养陷入困境,也会导致国际法课程思政建设相对困难。

三、《国际法》课程中所涉及到的思政教育元素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会教导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是我国一直坚持遵循的外交原则,与国家法基本原则具有很高的契合性,同时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思想也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近年来,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背景下,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为了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构建,以及建立和谐平等的国际关系,应当全面遵循平等互利、公正公平和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积极形成平等包容和平等共赢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从而有效促进国家与国家的共同发展,以及更好地为全人类共同进步和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条件,使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够享受共同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和成果,真正做到让全人类都能够过上繁荣富足的生活。

(二)和平解决国家争议和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不仅是经济贸易方面的竞争,同时还存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争端问题,我国在面对国际争端问题一贯采取的是和平解决的思想和态度,坚持平等交流和和谐处理,坚决抵制强权政治,并且各国之间应当保持尊重,以及以平等的态度进行良好协商,严禁使用冷战方式和武力威胁方式。在面对争议问题的时候坚持对话协商,以及围绕争议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化解和处理,坚决反对安全威胁的处理方式,尤其是需要坚持杜绝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武力威胁。这些在国际法教学中会详细讲解到关于面对国际争议问题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法律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涉及到这方面知识,由此可见,在《国际法》课程教学中能够深入挖掘出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三)联合国安全责任制

想要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产生良好的全球效应,就必须要坚定的拥护及支持以联合国的宪章以及原则作为处理国际社会事务的核心,用来维护当今的国际秩序以及国际体系,想要维护二战胜利的成果,就必须要遵守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必须要体现大国责任以及大国担当,全力支持联合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法是有效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制度、基本原则和法律规则的统一,在学习国际法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土的实际情况,以及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并对全球治理关系具备一定的情怀,深入理解和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以及坚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立场。

在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后,不仅被世界所知以及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全面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有效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另外为了有效促进国际社会的稳定发展,不断推行合作共赢和平等互利等理念,并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这些理念的贯彻和落实,从而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构建,以及在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中要求充分学习和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以及积极探索在国际交往中有效落实和平发展理念的实践途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国际法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作用。

四、《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目标设计

(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共同的价值追求

国际法处理的是国际关系在法律制度层面的反映,也是制度化和法律化应当坚守的处理原则,是国际法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对国际法的学习,一方面要立足于本国,另一方面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的情怀,这样才能树立全人类共同坚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2012年我党在十八大会议中明确指出,必须倡导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既要追求本国的利益,保全本国人民的利益,同时也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利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自从提出以来成为了处理中国国际关系、推进全球治理的最好构想和提议,它谋求的是国际社会的整体和谐,发挥的是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我国宪法序言中就明确规定了国家要同发展中国家搞好外交关系,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念本身也应当是国际法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当前社会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态势,不仅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和挑战,推动了全球生产力和经济生产力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说全球贫富分化的加剧,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全球气候变暖,这些多领域多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国际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缓解和协调。国际法是国家意志开始不断协调的结果,在国际社会面临挑战的时候,很多国家都以本国的利益为优先考虑而不顾他国的合法利益,也不顾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这些都是逆全球化之风的兴起。面对全球性的问题,任何人都不可能像孤岛一样独善其身,人类命运共同体兼顾了和而不同的概念,认为世界各族人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才叫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相关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国际社会一定会连成相关的联动体,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这样才能谋求本国的稳定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规则、一种制度,必须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和思想,才能引导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正常的发展与维护。这就要求在制定国际规则、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冲突的过程之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也作为世界舞台上具有话语权的国家必须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作为切实的指导参与到国际关系之中,不断的引领国际规则的正常制定,引领新型国际关系的形成。在国际法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念作为基本的价值导向和价值指引,教育工作者也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国际法,探索国际交往各个领域的特点,真正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和实用价值。

(二)对国际法的治理方略进行明确

应当创造一个奉行法治、维护公平正义的世界,这就要求国际法必须明确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国际法的相关规定能够有效落实,只有坚持平等民主才能加强国际法治建设,国际法治建设也就是国际法是调整国际关系的法律准则,不同国家之间应当按照公共的国际法确定彼此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关系,即便发生了争议也应当以国际法为解决争端的基本参照,禁止首先使用武力或者用武力相互威胁。我国作为国际舞台上的新兴大国,也作为国际法的学习者,应当引导学生坚持国际公平正义,在中国国际政治格局之中有清醒的认知和头脑,把国际法的治理观念转化为国际法领域的共同立场和共同主张。

五、《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坚持稳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

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主要是因为这两方面的理论知识是国际法的哲学理论知识基础,同时也是深入学习和理解国际法教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关键。对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方面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得知国际法也是由国际社会的发展情况和物质基础进行制定与决定的,国际社会的实际法阵和物质基础产生变化的时候也会影响国际法的实施与发展。在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发展中国家为了争取国家权利在面对竞争时,不断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增强国家发展实力。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随着《各国经济权利和义务宪章》等决议的顺利通过,并详细强调了各国的主权平等,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平等互利和开放共赢”等规则的有效落实,使这些规则逐渐演变成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有效推进新型国际关系的良好建设。当今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发展与变化,正是充分体现出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哲学性。

(二)形成爱国主义的精神情怀

爱国主义是国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体现出个人和祖国之间的关系,也是人们对祖国民族文化的依赖归属感和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政治原则和思想道德要求,而且是每个人都应当具备的爱国精神,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社会文化的多极化发展,有些不健康的文化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对当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容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网络用户愈发低龄化,最是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影响的群体,所以应当加强爱国主义的培养和教育,爱国主义精神情怀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加强国际法教学的重要支撑。大力倡导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广泛在群体中开展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使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形成爱祖国和爱科学的思想品德,围绕马克思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哲学观点展开教育活动。

(三)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关注度

学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关注度是《国际法》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无法提升学生对于《国际法》课程内的思政内容的关注,所以无法达到教学目标。新时期,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情景模拟或者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比如,我国是如何利用《国际法》的相关知识,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不受外来任何势力所侵犯的。通过该案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于《国际法》的关注度,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国际社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经济发展实力在不断提升,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不仅需要提高对人才资源的重视程度,更需要重视爱国主义的培养和教育。同时也应当积极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理念的有效贯彻,促进新型国际关系的良好建设和发展。

猜你喜欢
国际法共同体命运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非国家行为体网络行动的国际法责任认定研究
论作为国际法渊源的一般法律原则
国际法和比较法中的法律方法 柔性国际法的疆界及其界定方法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命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