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 孟刚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立足建党百年这个大背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准确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践要求,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谋深做实各项工作举措,实现了“十四五”发展的良好开局。为推动2022年发展改革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取新突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谋划提出了202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
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之年,也是党的二十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杭州亚运会等大事喜事云集之年。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精神,按照“五个对标对表”的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切实提升全委干部塑造变革、引领变革的能力,以自身工作的精准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系统性举措应对动态的不平衡,推动发展改革领域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为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具体工作中,将重点把握好“四对关系”。
一是把握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就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相比于经济发展,我省社会建设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省委社会建设委员会成立是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制度创新,我们将坚持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聚焦跨部门跨地区跨系统的多跨事项、单个领域的重大事项、“没人管”的薄弱事项,加快在“扩中”“提低”改革、高质量就业、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社保体系建设等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二是把握好稳定增长与转型升级的关系。量的合理增长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着力点是推动转型升级、优化结构。高质量发展是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解决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问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我们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既快速精准打出稳经济政策组合拳,确保一季度平稳开局,又打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组合拳55招拳法,用好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这一“指挥棒”,切实把重心放在优化调整经济结构上,筑牢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三是把握好风险挑战与发展机遇的关系。当前世纪疫情叠加百年变局,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挑战具有复杂性、全局性,机遇更具有战略性、可塑性。我们将深刻理解经济运行中遇到的困难仍然是发展中的问题、前进中的挑战,强化变革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发展机遇把握得更好更多一些。紧紧抓住“政策发力适度靠前”“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的窗口期,向上争取更多能耗单列、土地保障和专项债支持的重大项目,提速推进一批群众期盼、迟早要干的重大项目,推动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走得更稳健、更有力。
四是把握好体现效率与促进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没有效率就没有公平;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忽视公平将导致差距持续扩大。推动共同富裕,需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既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要规范分配秩序、合理控制初始分配差距;再分配既促进公平,又考虑效率,防止顾此失彼,增强对分配差距的调节功能,更好地发挥兜底提低的作用。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既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特色、锻造长板,更需要探索构建“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使分配调节既能分好“蛋糕”,又有利于做大“蛋糕”。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将深刻理解发展环境的“变”与经济基本面的“不变”,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和精准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方面,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步子走得更稳更实,把“蛋糕”做大做好;另一方面,迭代完善工作制度体系,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推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2022年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做好“稳”的工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一是实施优结构、扩投资“1+9”行动。聚焦“确保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目标,深化投资“赛马”激励机制,完善重点项目对标亮灯机制,评定 “红旗”“蜗牛”项目。组织好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抓紧抓实省“4+1”重大项目计划、省市县长项目工程、省重点建设项目、“六个千亿”产业投资工程等计划。组织抓好省领导重大项目、能耗单列重大项目、国家土地保障重大项目、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2023年拟开工重大项目、扩大有效投资政策等六张清单。用好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保障、全要素精准直达最优项目机制。对标国家相关要求,谋深谋实重大项目,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常态化储备,争取更多份额,组织申报、管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二是推动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建设30个左右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研究构建创新发展区统计监测体系。谋划制定2022年促进消费十件实事,编制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三年行动计划。三是助力乡村振兴。加大乡村振兴十二大标志性工程投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以海塘安澜、百项千亿排涝工程为抓手,加快建设高标准防洪保安网、高水平水资源配置网、高品质幸福河湖网、高效能智慧水利网。四是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召开“一带一路”领导小组会议。争取金华(义乌)纳入第二批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推进中印尼产业园区等重点区域国别合作,建好温州、青田华商华侨示范区。加快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继续实施“百项千亿”工程。以储运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主动对接CPTPP、DEPA等高标准条款,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宗商品配置中心,深化推进制度型开放。五是纵深推进大通道建设。重点推进34个战略性、牵引性重大项目前期攻坚提速,力争通苏嘉甬、甬舟铁路、杭州萧山机场站枢纽及接线工程等铁路项目,嘉善至西塘市域铁路、上海金山至平湖市域铁路、甬金衢上高速公路金华段、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嘉兴机场等项目开工;加快温武吉铁路、温福高铁、衢丽铁路二期、金华枢纽扩容改造工程、宁波机场四期、温州机场三期、义龙庆高速、衢州机场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杭州地铁四期、绍兴地铁二期、温州地铁首轮建设规划获批;确保湖杭铁路、杭州机场轨道快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六是推动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牵头召开全省现代物流高质量发展大会。加快补齐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短板,累计建成11个左右冷链物流骨干基地和33个左右冷链物流园区。开展第四批省级物流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支持杭州、嘉兴申报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迭代升级“物流降本e本账”应用。七是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工具。发挥省产业基金引领效应,制定我委产业基金投资计划,撬动社会资本投向重点领域。更大力度推广信易贷,迭代“信易贷”浙江站,提高我省信用贷款占比。推进创业投资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八是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精季度经济形势分析。迭代升级“经济调节e本账”应用,重点推进预测预警、辅助决策场景建设。协同委内外智库,持续加强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倾向性问题分析。锚定一季度“开稳局、开好局”,实施好扩大投资、减负强企、科技创新、“两稳一促”(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民生保障“五个政策包”和财政、自然资源、金融、能源“四张要素清单”,全面梳理目标任务责任清单,建立健全工作晾晒、监督、奖惩机制。
(二)夯实“进”的基础,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一是加快“1+4”产业布局。谋划召开“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未来产业发展大会,制订推动新产业平台高质量发展打造未来产业高地的行动方案。数字经济领域,加快推进中芯绍兴等项目建设;生物经济领域,培育若干年产值百亿元以上的企业;航空航天领域,争取北斗导航、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总部在浙落地;新材料领域,推进中石化宁波创新研究院等项目建设。编制《关于打造特色小镇升级版的指导意见》,积极打造特色小镇2.0版。二是加强高端创新平台集群建设。加快北航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浙大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设。推动国家、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承担核心技术攻关任务80项以上,争取细胞生长因子药物和蛋白制剂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推动西湖大学建设首个国家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等区域,打造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三是完善重点行业发展政策。加快推动智能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等示范应用,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快发展。推动炼化一体化项目建设,延伸发展石化产业链,建好国家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持续巩固提升钢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成果。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四是强化能效标准引领。制订出台《浙江省严格能效约束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的实施方案》,突出标准引领,严格能效约束,在石化、钢铁、有色、水泥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碳技术改造项目,发布行业能效“领跑者”名单,推动重点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印发推动数据中心能效提升行动方案,深入实施“三个一批”改造提升。五是创新推进“十四五”规划实施。建立健全《纲要》、省级专项规划实施监测机制。迭代完善规划管理数字化平台,实现《纲要》主要指标和重大项目实施进展实时监测。依托投资平台3.0建立“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库,建立项目赋码合规性审查机制,推动“规划带项目”落到实处。全面推进规划能力建设,打造发展规划智库支撑体系,组建省级专家库。
(三)推进“硬”的举措,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一是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协同推进六大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双碳数智平台上线运行,建成政府治碳 “一站通”、企业减碳“一网清”、个人低碳“一键惠”综合应用,初步实现数智控碳。二是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印发浙江省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行动计划。确保核准三门核电2台机组732万千瓦清洁火电项目 (432万千瓦煤电、300万千瓦气电)开工建设,实现白鹤滩输浙直流工程单极投运,推动煤电清洁化改造,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全年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650万千瓦以上。继续推进“风光倍增工程”,风电装机开工100万千瓦,并网60万千瓦;光伏装机开工500万千瓦,并网450万千瓦。重视海上风电和滩涂用电的开发利用,“十四五”期间新增的风光电可以抵扣总能耗。完善储能体系建设,新增抽水蓄能装机140万千瓦,推动氢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加快油气项目建设,力争新增油气长输管道100公里、LNG接收能力100万吨/年、油品储备库容180万吨。三是推动能耗双控达标见效。出台重点企业用能预算化管理办法,落实重点用能企业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清单。加强缓批限批区域内所有新上年综合能耗5000吨以上项目节能审查管理和能耗指标来源审核。落实新建或改扩建产业项目0.52吨标准煤/万元能效准入标准。深化用能权交易改革,实施区域能评改革2.0版。适时颁布阶梯电价政策。四是提档升级大花园建设。推进跨区域标志性花园风景带建设,启动第二批示范县验收命名。打造一批大花园“耀眼明珠”,建设一批花园邻里中心。扎实推进诗路文化带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五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争创并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深化“两山银行”试点,力争实现山区26县“两山银行”全覆盖。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出台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加快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一批项目,启动第一批省级生态保护修复综合体试点。加快推进GEP核算成果进规划、进考核、进政策、进项目。六是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实施循环经济“991”升级版。支持相关地方创建国家级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持续推进塑料污染全链条治理,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餐厨无害化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城市(基地)等示范试点建设。
(四)塑造“优”的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一是纵深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力筹备2022年主要领导座谈会,抓好协同事项落实,扎实推动数字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等关键领域一体化合作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推进嘉善“双示范”建设,共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做深做实“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推动山区26县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二是深入推进大湾区建设。持续推进省级新区高质量发展,集约布局高端产业、引领性项目。打造高能级战略平台5个以上。编制实施杭州湾产业带高质量发展规划,积极构筑杭州湾产业带一体化发展格局。三是加快推进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推动山区26县加快打造3平方公里左右特色生态产业平台,做强“一县一业”,形成一批百亿级规模主导产业。力争26个“产业飞地”在省级新区、能级较高的开发区(园区)全部启动建设。深入实施“千校(园)结对”帮扶行动、医疗卫生“山海”提升工程。继续抓好央企走进26县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系列活动,力争全年央企项目投资完成1000亿元。四是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制定海洋产业招商指导目录,实施产业项目招引培育四大行动。举办海洋经济投资洽谈活动。加强沿海港口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出台加快海铁联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快组建海洋领域省实验室,争取国家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落户浙江。五是全面推进大都市区建设。实施“双城记”八大专项行动。印发实施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国家试点建设。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10个国家示范县建设。深化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千年古城复兴两批试点顺利开展。创新小城市培育试点。六是深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集成改革。印发高质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实施方案。推动完善“人钱地挂钩”等配套政策。谋划推进一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专项或集成改革试点。迭代升级 “浙里新市民”应用场景,构建全省统一、互认共享的积分体系。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0.5个百分点左右。七是推动对口工作“出成果、出亮点、出模式”。做好年度对口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援受双方高层领导互访等工作。在推进对口支援新疆、西藏、青海,浙川东西部协作,浙吉对口合作,支援三峡库区等工作中,擦亮产业协作、数字化转型、文化交流、消费帮扶、援派铁军等金名片。
(五)激发“活”的潜力,推动改革多出成果。一是迭代提升数字社会建设。完善数字社会系统架构,推动数字社会与“141”平台贯通,积极谋划、培育、上线、提升一批重大应用,持续提升“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重大应用影响力和好评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将各地好的做法综合集成,打造一批最佳应用,落地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等现代化基本单元。迭代形成一批重大理论和制度成果。二是推进数字发改建设。加快“数字发改”综合驾驶舱建设,实现省市县全贯通。以综合驾驶舱作为核心业务梳理、应用场景建设等数字化改革成果的晾晒台,推动多跨协同应用场景落地,形成10个以上标志性多跨场景应用。三是全面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行动方案。持续推进“浙里营商”集成应用建设,推行营商环境“无感监测”,在嘉兴、台州试点基础上探索推进“线下大厅”无感监测。深化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四是扎实推进一批市场化改革试点。全力争取国家支持杭州宁波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推动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迭代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高质量推进杭州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五是深化推进信用改革。迭代提升信用“531X”工程,加快建设省市一体的公共信用数据库,完善平台功能,实现公共信用数据和场景的融合应用。延伸信用产品链,开发信用预警指数。形成若干个公共信用评价省级地方标准。形成10个以上“信用+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六是深化投融资机制创新。抓好浙里投资在线场景应用开发,迭代升级投资在线平台3.0,优化投资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全面扩大应用“标准地”数字地图,深入推进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改革,鼓励使用“资源+项目”EOD、TOD等投融资新模式,稳步推进基础设施REITs试点。加快工程云建设,推进数字化征拆、初步设计在线审查和数字化竣工验收等重点场景建设。持续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试点。七是深化价格领域改革。加强和改善价格调控,切实做好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加大发电侧和销售侧价格放开力度,加快建立“能涨能跌”的市场化电价机制。建立更好反映各电压等级合理成本并有利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输配电价体系。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政策。完善城镇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交通收费政策。八是推进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改革。迭代完善公共资源交易一体化平台重大应用场景。抓好“数字化招标”“远程异地多点系统”等招投标领域场景应用。继续推进“评定分离”改革,出台工作指引,规范改革试点。九是深入推进能源领域改革。印发《浙江省能源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细化落实方案》。全面落实高耗能重点用能企业、超能耗标准限额阶梯电价政策,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构建以“中长期+现货交易”为主体的电力市场体系,市场化电量比例80%以上。推动宁波、舟山抓紧启动石油储备相关试点工作。十是统筹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推动11个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区)形成“1+11+N”的全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新型居住证制度,加快更多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深化推进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
(六)落实“保”的要求,筑牢民生保障底线。一是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出台关于加快建设育儿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编制实施省和设区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制订省级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儿童友好城市试点。编制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领跑者”行动三年实施方案。二是促进高水平健康浙江建设。制定我省支持国家医学中心建设政策清单,确保国家医学中心创建成功。加快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创伤危急重症立体救治中心、国家重大疫病防治基地等项目前期。编制实施体育公园建设方案。三是强化物资储备保障。推进全省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实现数据指令多跨协同的实战应用。贯彻落实中央 《关于改革完善机制体制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若干意见》精神,研究制定我省具体实施意见。四是加强能源保供。锁定长协、气网电网联合调度,争取年度气机发电150亿千瓦时。坚守7天以上电煤库存底线,协调保障发电用气资源30亿立方米以上。锁定外来电资源,年度外购电量1800亿千瓦时以上。按照地方政府平均3天消费量、城燃企业上年度消费量5%的要求,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强化安全生产意识,采取政企联动,人防、物防、技防“三管齐下”,确保油气长输管道安全。
(七)发挥“统”的优势,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一是深化“四个一”大学习机制。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二十大和省党代会精神,巩固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和“双建争先”工程。二是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调整重大行政决策目录,社会风险评估做到应评尽评。严格履行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审查监督。加快碳达峰、投资等领域立法工作。三是落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打好“内巡内控内审”监督管理组合拳,严格执行委廉洁自律“十条禁令”,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严肃查处违规违纪问题。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不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建设“清廉发改”。四是激发干部活力。强化上下联动,着力提升发改干部塑造变革能力。组织开展干部队伍大分析大研判,动态优化处室力量配置。统筹用好编制资源,做好干部战略储备。注重干部实践锻炼,强化干部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