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清萍
(厦门大学 福建 厦门 361005)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作为社会关系形成的起点,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家庭家教家风中,“家庭教育”是培育时代新人、滋养和谐社会的中心环节,不同的家庭教育会形成不同的家风并直接影响着乡风、社风、民风。家庭教育自古至今都是以教的功能和育的功能培养人才,古人把“修身齐家”作为“治国平天下”的起点,修身得益于父母的言传身教、齐家肇始于家庭的培植培育。“十四五”规划关于“加强家庭建设”的章节里提出,要以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为抓手接续弘扬优良家风,推进“家家幸福安康工程”。建设现代化健康家庭,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教育的论述为指引,家校社共同探寻家庭教育新路径,以期建设家庭友好型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中国传统家文化、共产党人的革命家庭教育中吸取智慧,站在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基本国情,形成了具有时代价值的新观点,是新时代建设幸福家庭的思想基础,也是建设家庭友好型社会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系统地研究了家庭的起源和发展、家庭与社会的关系、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等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从狭义上看,家庭的内核是社会关系,即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从广义上看,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其缩影。对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而言,他们从家庭教育出发,重视婚姻观、劳动观、平等观的教育。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提出“两种生产”理论,高度肯定妇女在物质生产和人类自身再生产中做出的贡献,指出妇女和男子同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创造者,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现代家庭的归属。对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而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结果,现存社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都是历史的,在历史演进的长河中得以消解。家庭教育的内容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相一致,孩子的发展潜力根源于父母的发展。马克思本人还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在家庭教育中注重教育方法的运用和教育内容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蕴含了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的“基因”,他重视子女的教养,认为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孩子的处事方式,而社会和谐的氛围离不开良好家风的建设。另外,他还多次肯定妇女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妇女担当着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家庭美德、扣好孩子人生中第一颗扣子的重任。马克思恩格斯家庭思想中有关家庭、家庭教育、妇女地位等的观点在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中有所彰显,并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特征融入新观点,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构成价值导向的一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孝”为核心的家文化。“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可以称作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第一起点”。《大学》中“欲先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左传》《资治通鉴》中提到的“爱子,教之以义方”,诸葛亮的训诫格言、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了凡四训、曾国藩家书等都包含着先辈对家规家教家训的重视,均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健康的家庭家教家风可以促进家庭和谐、家族可持续发展,也可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蓄积力量。因此,自古以来上至君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十分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家庭教育的内容涵盖了忠君爱国、奉公守法、心怀百姓和天下为公等高尚品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发挥家庭在教育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在其重要论述中屡次用到“家”的典故,诸如“治国平天下”“正家,而天下定矣”“重视家庭伦理的建设”“重视学识和品德修养”无不体现着齐家之道,突出了家庭教育是“第一教育”的重要地位。对于传统的家庭美德,他并不是简单地回溯,而是提取其思想精髓,并结合时代所需进行了创新性发展和全民性普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坚持党对家庭家教家风的领导,实现家校社有机协同;阐明新时代家庭教育要从家庭辐射到整个社会,进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积蓄力量。
革命家庭教育是我们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淬炼中形成的家庭规训。战争年代他们自立自强、艰苦朴素、以身示范,为孩子们树立了光辉榜样,这些“好家规”彰显的是爱党爱国、忠于人民、甘于奉献、身体力行的革命精神。毛泽东同志在教育子女认真学习的同时,时常告诫他们要参加劳动,利用一切机会激励和引导他们将个人的学习与国家、社会联系起来,“学为国”“学为民”,努力成为有社会主义意识和文化自觉的劳动者。即使是对于子女的婚恋问题,毛泽东同志也站在革命的角度要求子女切勿以貌取人,摒弃“门当户对”的封建思想。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在家规方面和家人约法三章,并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靠自己的能力和才干为国家作出贡献,他教育孩子要有规矩意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了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家风。习近平总书记的父亲习仲勋同志时常教导和督促子女们自食其力。这些均磨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奋斗品格,也成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初发端。孕育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红色家庭教育以及以身作则的言传身教方式都是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出,家风不是个人小事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传承革命家庭教育对于净化党内生态、涵养社会正气,对于聚民心暖人心促同心,保持共产党人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以及坚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有着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重要论述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思想深远,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精神品格和悠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蕴含着爱国爱家的情怀、男女平等的理念、劳动教育要求和心理健康养成等多方位的价值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广大家庭都要把爱国和爱家统一起来,把实现家庭梦融入民族梦之中。”①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5.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富强则家庭幸福,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每个小家庭的幸福;从社会层面来看,家庭友好型社会的建构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合力;从公民层面来看,爱国是本分,也是职责,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最高利益休戚与共。子女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营造社会正气的四梁八柱,是国家发展、民族腾飞的重要基点。当代青少年正值青春大好时光,他们代表着家庭的希望、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社会、学校和家庭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培养他们浓厚的爱党爱国意识,培植他们的民族情感和人民情怀,使他们能够成为新时代的标兵,成为新事业的建设者,成为把握时代脉搏的弄潮儿。培养公民的家国情怀是进行家庭教育的价值内涵,既体现着人民领袖对社会主义文明家庭的期许,又展现着我们党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构筑美好社会的使命。
男女平等是促进妇女全方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家庭和谐、社会和谐的应有之义。自1995年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正式提出以来,我国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转变,她们对良好家庭教育的形成产生了独特影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引导妇女积极推动家庭成员发扬男女平等、夫妻和睦的家庭美德,多次肯定了家庭美德的价值导向和文化传承功能,切实保障了妇女在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到,“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③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4.,家庭既是践行男女平等的重要载体,也是为下一代培育正确价值观的重要纽带,它不仅可以传播男女平等理念,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性别观念,还可以传播尊老爱幼、婚姻和睦等理念,这些对于未来美好家庭的组建、代际关系的和谐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各族少年儿童:“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运都是源于劳动和创造。从现在起,你们就要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④习近平.会见中国少年先锋队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N].人民日报,2015-06-02(01).美好生活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离不开少年儿童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在劳动中奋斗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更是一种体验幸福生活、实现自我超越和社会价值的需要。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是在之前“四育”基础上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个教育体系立体式育人的相互叠加。传统的“孩子是家庭的中心”的观念忽视了劳动观的培养,是不符合时代需要的。新时代是人人能够出彩的时代,是平凡劳动者可以发光的时代,而奋斗是其必由之路,为幸福而奋斗是对劳动本质的回归和尊重,培养具有民族大局观和健康劳动观的“新青年”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作为教育的起点,从家务劳动出发启迪孩子的劳动意识,家务劳动中的自主性将带动青少年在未来社会劳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就包含着劳动教育的本质要求,因而家长要重新审视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培养孩子劳动的主动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⑤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这对于新时代家庭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对于人民健康阳光心态的养成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实行“双减政策”以前,我国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各种特长班、课外辅导班、技能兴趣班铺天盖地,关于教育的话题也是社会各界热议的重点。同时,青少年从小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他们的情感生活、心灵归宿迫切需要父母的因势利导,否则可能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长期忽视家庭教育以及不当的家庭教育会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与未来。在反思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时,家长的共情能力较差、不完整的原生家庭结构、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等都可能导致青少年无法排解压力,久而久之,青少年得抑郁症、焦虑症等现象越来越常见。这都在告诫我们,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国家整治教育培训乱象,而且需要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的重要论述,意味着家校社联动,家长发挥好塑造良好家庭教育的职责,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教育培养下一代,建设美好幸福的家庭;学校承担起“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主体责任,培养品德高尚、全面发展的新鲜血液;社会营造出男女平等、理性平和的社会氛围,致力于新型社会关系和家庭友好型社会构建。
随着政府各项家庭政策的出台和完善,家庭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方面,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教育部又相继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这些政策的有效实施为开展以幸福成长为主题的家庭教育提供了平台,有助于构建以家务劳动为主导,课堂内外相贯通的社会实践体系,有利于打破不同学科界限、不同年龄段壁垒,实现家校耦合。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我国已陆续在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必修课,把生产劳动、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三者统一起来,从政策入手进行了顶层设计,规范了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组织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扩大了家庭教育的服务供给,形成了以幼儿园、大中小学为载体的长效育人机制。政府部门通过配齐专职辅导队伍,实行家校结对,优化教职人员的专业素养,有效提升了家庭教育的培养质量,特别关注到了留守儿童和非典型性家庭儿童的成长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庭从来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唯一场所,国家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①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5.党中央因时制宜,及时应对社会深层次心理健康问题与突发状况,通过社会协同发力,把家庭的社会化责任提上日程,建构精准化、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促使孩子从小拥有完善的人格,为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筑牢心理防线。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主要依托教育系统和各级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的指导,这些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为家庭教育提供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妇联组织应大力提倡建立良好和睦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自我成长和科学育儿予以亲切关怀,塑造“家庭和美,与爱同行”的育儿观。心理辅导班、心理咨询室等商业性盈利机构应当承担起社会责任,打造专业化服务平台,为家庭教育提供市场化服务。为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形成“社区—家长”教育网络,社区可以打造青少年“心智成长课堂”“父母学苑”“残疾人帮扶会”,为家庭教育营造完整的教育环境,对学习习惯和自律性差的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关心陪伴孩子,补足孩子的“心理营养”。此外,企事业单位还应主动转变思想观念,将“育幼”问题视为社会的公共事务,使工薪阶层父母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有机会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长则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要用新时代家庭教育的新观念来指导教育行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第一,接续涵养思想品德与行为风尚,这是提升家长教育水平和育人能力的首位因素。家长应自觉践行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谨言慎行,只有先端正了自己,才能对子女提出要求,才能让子女“择其善者而从之”,真正将父母的身教言传铭记心中,并在实际生活中逐渐养成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第二,不断增强健康的心理素质。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同时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会接踵而来。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要调整好心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处理这些棘手的问题。父母是子女价值观形成的启蒙导师,应该从根本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对子女有合理的预期,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同时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并给予排解。第三,不断扩大知识储备。家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勤学上进才能不落窠臼,不仅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成为孩子在求知道路上的引路人,还要广泛学习社会知识和技能,积极应对网络文化和不良思潮带来的负面影响,掌握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和艺术,更新家庭教育的理念。最后,营造良好的家庭劳动氛围,推动家务劳动与现实社会有效联结。强化家长主体职责,培养科学教子理念,应具有通过劳动提高下一代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的价值认同,需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务劳动意识,通过家庭的劳动教育,使他们成为友好家庭的建设者、和谐社会的实干家。
新时代的家庭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家国底蕴,形成了崇德向善、相亲相爱、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它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观、科学婚恋观基础上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每个公民都是中华优秀家庭美德的传承人和践行者,既传承着“孝顺父母、敬爱师长、和睦亲族”的“齐家”情怀,也践行着“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善良忠诚”的马克思主义平等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的和睦幸福与社会的文明和谐紧密关联,因此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扎根中华大地,把自古以来的优良家风家训家教、家庭美德进行创新创造,传播社会正能量,构筑新时代美好生活。每个公民都应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友善、和谐理念,学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以他们为榜样,尊重他人、赡养老人、爱护晚辈。每个公民都应自觉抛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杜绝家庭暴力的发生。每个公民都应发扬新时代家庭美德,将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有机融合起来,彰显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魅力。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起点上,人的现代化是必要条件和最终目标,而家庭承担育人大任,孩子的启蒙源于父母。家庭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起点,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础,它的地位特殊,对素质教育有深远影响。大数据时代,家庭教育愈发开放,其公共性愈加明显,要合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拓宽教育信息的来源,积极营造融洽的家庭氛围,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家庭成员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家庭教育重要论述作为爱国情怀教育、性别平等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遵循,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要各尽其能,发挥合力,以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父母有责任做好表率,摒弃空洞说教,身体力行地示范,督促子女淬炼爱家爱国品格,塑造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确保以提升公民素质为目标的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正因为家庭作为最小的社会细胞,历来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所以家庭中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和谐,需要给孩子传输正确的婚姻家庭观,这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而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普遍缺乏安全感,时刻影响着孩子择偶的标准和对未来婚姻的向往,因而婚姻关系不仅是男女平等的价值创设,更涉及每个公民正确爱情观的树立以及对婚姻责任的担负和对下一代的教养。良好家庭美德不仅是家庭的灵魂,也是乡风民风培育的基础,需要把新时代家庭美德置于家庭教育的显要位置,坚持家校社联合,共同致力于家庭美德的塑造。坚持家庭建设共建共享,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教育的意义才得以彰显,家庭友好型社会才能建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尽早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