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华
(无锡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无锡 214023)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工程的动车调试项目非常重要,其能确保轨行区限界及车辆、轨道、供电、信号、通信、屏蔽门等系统的功能稳定性及安全性,为安全高效地投入运营搭建良好的平台[1-2]。动车调试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运营服务质量,但因其涉及施工单位多、交叉作业多、销项整改多、功能测试多、通信盲点多等,存在安全管理风险、列车运行风险、动车调试质量缺陷与功能测试低效性等风险,动车调试项目管理期间更存在因人而异、因策而异、因地而异等特征。
鉴于此,本文旨在遵从动车调试流程化、组织管理高效化及安全管理规范化的原则,对经验做法进行归类总结,引导动车调试人员更合理有效地开展动车调试工作。
动车调试的主要目的是测试列车信号系统的运行稳定性与安全性,磨合车辆、轨道、供电、信号、通信、屏蔽门等接口性能,落实各设备系统功能的完整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为后期的试运行和运营服务保驾护航[3]。在动车调试过程中,不仅需要各参建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行车调度人员、安全保卫人员、应急处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共同参与,更需要运输车辆、电客车、通信设备、后勤保障等相关措施到位。基于以上情况,需要有一个专业机构进行协调组织和高效管理,以实现集约化管理。
鉴于此,成立联合调度室和总调度室,统筹协调动车调试期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联合调度室下设供电调度、行车调度、信号调度及安保调度,协同推进动车调试期间轨行区联合调度工作。
由建设公司轨行区管理部门、运营公司调度票务部门、运营公司车辆管理部门、轨道施工单位、供电施工单位、信号施工单位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主要负责动车调试期间的日常调度、计划统筹、整改销项、后勤保障、应急处置等工作。
在联合调度的组织架构中,以建设公司轨行区管理部门为主导;在日常调度过程中,以运营行车调度员指令为先导,以安保调度员指令为前提;以生命财产安全为前提,以行车调度为主线,协调推进动车调试、销项整改等联合调度工作。
由建设公司领导和运营公司领导组成,统筹协调建设及运营资源,高效安全地推进动车调试工作,同时在市民参观学习、应急公关及管理部门视察等方面做好无缝对接与组织安排[4]。
基于联合调度室和总调度室的组织管理模式,积极实施动车调试的项目管理,使动车调试期间各项作业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两个兼顾”(一是动车调试与整改销项的兼顾,二是重要施工与一般施工的兼顾)和“三个确保”(一是确保动车调试安全高效,二是确保整改销项按期完成,三是确保系统功能达到设计要求),提升时间与空间的利用效率。
动车调试前,除需要完成供电系统冷热滑、轨道系统打磨和锁轨、信号系统第三方安全认证报告[5]、电客车静态与动态调试外,还需要完成限界检测、无线传输、屏蔽门测试等14个相关项。动车调试期间,不仅有机电、装修、弱电、消防等几十家施工单位的作业施工,还有车站及轨行区的系统联调与功能验证等相关工作,此时的动车调试及轨行区项目管理尤为重要。
在组织架构明晰的情况下,为推进动车调试期间的组织运转效率,联合调度室需建立、理顺、完善施工作业运转流程以及列车运行机制等,主要在作业规程、计划审批、分策实施等方面深耕细作,实现动车调试、系统联调、功能验证的有序推进,同时在体系运转过程中适时地进行组织检查与效果评估,进行动态调整与体系梳理,达到积极高效的运行机制和灵活运转的调整机制。
鉴于动车调试工作的必要性、紧迫性、安全性和复杂性,联合调度室应在动车调试前根据组织架构和工作职责编制各类规程[6],如动车调试工程调度管理规程、行车调度管理办法、电力调度管理办法、安全保卫方案、事故处理应急预案等;制定相应安全协议并组织交底,为动车调试及在动车调试期间作业或测试的相关单位创造一个安全有序的环境。
在作业签批的过程中,所有涉及动车调试区域的施工、调试、消缺整改等作业均须按照施工作业点和作业令批复内容执行,同时各站点安保巡查员进行巡视管控。其中作业令以行车调度签批为准、作业点以安保巡查员登记为准,从而在作业规范、审批流程、运行规程方面实现集约化管理和流程化管控[7],达到操作规范化、源头可追溯、信息集约化,同时按照专业性质和联合调度的功能明确供电调度、行车调度、信号调度及安保调度岗位职责,实现各司其职、协同作战。
在动车调试期间,其民用通信信号无法有效覆盖、视频监控无法有效实施,同时交叉作业面多、参建单位多、施工专业多、监督协调量大,此时的作业计划统筹与签批尤为重要[8]。只有把控好进场人员的资质和作业区域,才能实现动车调试期间人员管理体系和作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积极高效的安全管理监督、无缝衔接的施工作业规划和动车调试管理。
综合利用信息化手段和信息集成平台[9],统筹做好计划申报、汇总与检索,实现沟通协调的高效化、施工作业的环保化、审核签发的迅捷化。为保证动车调试期间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联合调度室应拟定施工作业和动车调试审核检索的审批先后顺序,如动车调试优先级、行车相关问题整改顺序、系统联调顺序、施工作业区域性等[10],以供信息集成平台检索、汇总、排序等。
动车调试涉及停车场、车辆段、出入段线、车站和轨行区,且以地下车站和轨行区为主。在地下车站、车辆段、停车场和出入段线内,存在外来人员误入等异常情况;在地下车站和轨行区内,存在临边洞口防护、轨行区问题整改、设备区问题整改、轨行区顶部洞口防护等安全风险,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动车调试的顺畅性和安全性[12],因此需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以提升调试质量。
根据动车调试特征和车站构成模式,同时参照轨行区属地管理和车站属地管理要求,拟将轨行区、车站轨行区(含小站台)及轨行区上方直通轨行区风井的区域划为轨行区属地单位管理范围。此区域的作业需按照轨行区管理要求申报计划,屏蔽门包围范围内的站台公共区域为车站属地单位管理范围。
根据动车调试内容、施工作业安排和轨行区属地管理职责的划分与关联度,按照“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原则拟定两条根本性原则:其一是轨行区各专业施工安装的实体,无论是否移交完成,都应由各相关施工单位对其施工安装实体的质量、牢固性、安全性负永久责任;其二是对于遗留在轨行区内的作业材料和杂物等,应在轨行区移交前由各施工单位负责清理干净,移交后又发现的物品由轨行区管理单位负责清理。
动车调试质量控制坚守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管理的原则,积极运用动态控制原理做好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建设单位作为动车调试质量的首要责任单位,通过明确质量控制目标、制定动车调试质量计划、审核调试方案、审批质量控制点、落实质量责任,积极协调各专业按计划落实动车调试工作,推进各专业人员积极履职与尽责;监理单位推进调试质量自控与集成监控相辅相成,推动和约束调试质量主体的自控行为,对调试内容及质量进行监督,记录动调中遇到的问题并汇报业主,协调动车调试现场出现的一些状况,对调试质量和调试结果进行评价和认定,同时做好监理日志与旁站记录;系统调试单位按照审批的调试方案、质量控制点和测试手册落实相关动车调试工作,正确对待和处理调试质量自控与监理、业主监控的关系,在致力于调试质量自控的同时,还必须接受监理、业主等对其调试质量行为和结果所进行的监督管理,适时分析调试质量行为和相关改进措施,保证调试质量处于受控状态,满足运营服务需求。
在动车调试期间,安全管理最重要。按照组织模式及运行机制,为实现动车调试期间的人、财、物安全,不仅需做好人身防护与安全监管,更需做好各种危险源的物理防护。在安全管理方面,各单位必须遵守施工现场“谁作业、谁防护”的原则,进入轨行区施工作业应按批准的施工方案进行,同时按要求设置隔离围护、警示标识等,必要时安排专人看守。在施工作业、系统联调及销项整改期间,各单位须保证设备材料堆放在规定区域,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作业,保证工完料清和成品保护,不得超过规定的限界要求。
联合调度室内的安保调度负责搜集整理安保人员在各站、各区间巡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报调度组长处理,并对现场行车安全负有监督管理职责。各车站安保员负责行车前的轨行区巡查及施工作业监管,做好轨行区出入登记与作业令有效性核查。
动车调试前,联合调度室组织各参建单位进行不同层次、不同项目的安全技术交底与宣贯,为动车调试期间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提供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更为风井与风阀洞口的防护、预留洞口的防护、临边洞口的防护、施工遗留物的清理、危险区域的警示标志等提供执法依据。
在风井与风阀洞口、预留洞口、临边洞口的防护方面,联合调度室安排责任单位做好封堵与警示,避免动车调试期间异物坠落影响行车安全,更为提高动车调试效率和降低质量安全风险奠定坚实基础。在施工遗留物的清理方面,联合调度室须详细阐述影响行车安全的异物标准,涉及异物的种类、形式、位置、尺寸等,给予各参建单位明晰的处置标准和方式,进而提升双方的沟通效率与执行力度。在危险区域的防护和警示标志等方面,联合调度室必须督促各属地管理单位落实责任,做到安全防护到位、警示标志到位、人员监督到位,营造人员抓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
城市轨道交通动车调试工作不仅涉及车辆、信号、轨道、供电、通信等专业,更在线路上涉及地上站、地下站、临边洞口、安全防护等,因此需通过高效严密的组织来推动,确保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线路、系统及车辆的相关调试工作,为后期的运营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鉴于此,建设单位应构建良好的组织架构,探索建立高效的协调运作机制,搭建积极有效的沟通渠道,采取合理的监管措施,在人员分工、专业监管、质量验证等方面推进动车调试项目的程序化、标准化、高效化,同时在联合调度、计划统筹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深耕细作,确保联合调度的和谐化、计划审批的便民化、属地管理的可视化、信息管理的智能化及安全管理的规范化,为动车调试的项目管理保驾护航。
在联合调度的和谐化方面,因涉及多专业、多工种的先后作业,存在少量的临时计划和异常情况的紧急调度,未来需要在消缺整改、作业区域划分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完善;在信息管理的智能化方面,因信息集成平台的历史数据沉淀少、检索关键点设置不合理等情况,仍存在计划作业点的重叠或作业区域的空置等,未来需要在计划审批与检索过程中继续完善与提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