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方面着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2023-01-08 04:01魏琪嘉
中国发展观察 2022年7期
关键词: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

魏琪嘉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关键,对夯实产业安全基础、有效对冲外部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已经到了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产业链供应链层面存在的“堵点”和“难点”是需要破解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些问题,要坚持系统观念、多维施策,在“十四五”时期应从巩固制造业比重基本盘、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培育优质企业以及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五个方面着手,科学运用产业政策并形成政策合力,不断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与产业发展、产业安全的匹配程度,从而为抗击外部风险冲击、增加经济系统韧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巩固制造业比重基本盘

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骨架,制造业以生产为起点,联通整个国民经济循环,是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发展的实践表明,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是保持优势竞争力的先决条件。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为26.18%,2021年该比例为27.44%。与欧美其他国家相比,比重相对较高。但从更长的时间周期看,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整体处于下行通道。数据显示,2 0 1 5 年该数值为29.51%。

制造业占比的下降,原因有多方面,其中不乏客观因素,比如,后工业化时代服务业快速发展使得服务业占比增加,自然导致制造业比重下降。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很多环节向生产性服务业迁移。但也有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关注。一是金融业过快发展对制造业的挤压,这是引起制造业比重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房地产行业对制造业发展产生“排斥效应”,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走向了“倒U型”的后半程。三是一些地区盲目追求发展新兴产业,认为传统产业就是落后产能,有的地区甚至把提升服务业比重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挤压了传统产业发展空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其基础就在于有门类齐全、生产能力强大的制造业。没有制造业比重基本盘的稳固,制造业出现“空心化”,产业链供应链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漏洞”,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就失去牢固的基础。

巩固制造业比重基本盘,政策主要着力点有六个方面:一是树立振兴制造业、发展制造业的鲜明导向,通过政策引导等多种合力,促进优质资源向制造业领域流动,形成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二是降低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根据财政可承受能力,优化增值税税率设置。结合企业生产实际,适当扩大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范围。多措并举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促进制造业链条式、集群式发展,在同一产业链条上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结对。四是促进产业转移在国内不同区域间有序进行,通过加强区域间定点、定向协作,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五是统筹各类资金,加大对技改投资的支持力度。六是鼓励金融机构向制造业企业发放中长期贷款。持续优化有关考核机制,适时出台银行普惠贷款尽职免责具体实施细则,调动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让利的积极性。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为满足不同产业门类对人力资源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但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目标相比,还存在诸多短板亟待补齐。

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数量充足的各类技术工人,但我国技术工人群体素质整体偏低,结构不合理,与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不相匹配。目前,发达国家高级技术工人约占技工总数的35%,而我国只占不足10%,与制造业转型升级匹配的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很大,“技工荒”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许多企业。比“技工荒”现象更令人担忧的是,我国目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还不系统、不完善,尚未形成以“师带徒”为核心的稳定的技术传承体系,缺少支撑技术工艺传承的长效机制,致使一些工种的技术水平大为降低,部分制造业工艺等绝招绝技有濒临失传的危险。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蓝领”的社会地位认可度仍然相对较低,工厂技工岗位缺乏吸引力,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堪忧,影响了高技能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可持续性。解决这一问题,要加快完善技术工人培养的配套条件,让有志于钻研技术的年轻人能够安心学习、传承技能,踏踏实实在生产一线做出“中国制造”好产品。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关键是在优化培养环境和加强职业吸引力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形成从学校学习到企业用工全流程的良性循环。在优化培养环境方面,要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健全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通过3——5年的努力,面向中低端劳动力普及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资源支持力度,提升职高、技校在当前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重点解决“不愿读”的问题。在加强职业吸引力方面,可在不同省份探索建立相关院校学生毕业“定向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相关的培养模式,吸引更多优质生源向职业技术教育汇聚。系统梳理现有职业技能相关领域技术等级、职称评定有关制度,通过整合、优化,分门类进行修订和完善,不断提升相关认证的“含金量”,提高技术工人的职业获得感。大力推广技术工人“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构建学校、工厂、研究院所联动培养机制,促进职业技术人才在实际工作岗位中锻炼成才。加大财政经费保障力度,探索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确保职业教育发展所需资金充足。

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

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问题在此次中美经贸摩擦中进一步显现,其背后的核心问题在基础加工制造能力、关键生产工艺两大领域。“十四五”时期,确保国家产业发展安全,抓住战略机遇期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至关重要。同时也要看到,补齐短板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技术路线、工艺流程等多方面,复杂程度高。

要坚持系统观念,主要从七个方面发力:一是集中力量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技术研发前期侧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优势,特别是要把握我国率先做好疫情防控、经济呈现企稳向好势头的关键时刻,抓紧推动技术路线图落地实施。二是多措并举支持传统产业技改。避免传统制造业空心化,夯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保持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比例的合理性,高、中、一般制造业要均衡发展,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高精尖,忽略一般制造业的升级。三是健全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共性技术研发,组建工业技术研究院,推进成熟技术转移和产业化。健全国家级创新平台研究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四是夯实工业基础。重点围绕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技术基础促进制造业质量全面提升。五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对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形成有效支撑。六是积极稳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加强战略资源储备,筑牢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坚实物质基础。七是发挥制造业投资对于补短板强弱项的促进作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带动,民间投资跟进,围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新基建、自主创新产品研发等领域提升供给体系水平。

培育优质企业

对制造业而言,培育优质企业是产业组织政策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制造业发展实践表明,优质企业、头部企业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制造业内部企业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大、中、小企业发展不均衡,分化的态势十分明显。中、小企业是产业链条上重要的环节,且很多集中在生产零配件、组装加工等关键环节,涉及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讲,中小企业吸纳就业、创造新增就业岗位的作用十分重要,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稳定器。

当前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一是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外部环境出现非预期的变化,企业生存就受到严峻考验,往往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二是在要素资源的获取上,很难获得优质资源,在资金、信贷、土地等方面成本支出刚性上涨,有的企业为了寻找“成本洼地”,开始谋划向东南亚等地转移生产加工环节。

优质企业的培育,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着力点:一是做优做强国有企业。发挥国有资本在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技术突破、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应对外部风险冲击方面发挥“压舱石”的作用。二是积极培育“隐形冠军”企业,优化支持中小企业在产业链某一环节、具体领域深耕细作的政策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三是研究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业性政策银行,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四是借鉴国际相关经验,在研发投入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支持先进制造业领域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研发成果产业化等活动。五是提升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专业化水平,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公益性公共服务政府采购,商业性公共服务政府补贴的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机制。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营商环境建设一直是振兴制造业、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在国际通行的营商环境指标排名稳步提升,已从2012年的第91位大幅提升至2019年的第31位。当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服务业的比重在提升,客观上对制造业发展造成了挤压。有的地方将服务业发展混同于新产业发展,将服务业比重的提高混同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在支持政策上搞选择性政策,有的甚至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造成了割裂式、不可逆的影响。制造业现状是,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供给结构多样化、多元化的原因在于需求结构的参差不齐。在这个客观事实上去讨论优化制造业发展的营商环境,要根据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产业所对应的需求群体,分情况、分结构去研究,而不是笼而统之。针对制造业产业发展环境的政策,要聚焦“生存”和“发展”两大主题,分门别类施策,拓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对于高端制造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环境的方向在于强化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对前沿技术的把握,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人力资本方面应侧重于“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对于中端制造业,政策支持的方向是加强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实现集约式、集群式发展,特别是在“碳达峰”的约束下,着力提升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人力资本方面应侧重于培养熟练技术工人,通过产教融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养。对于一般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引导这类产业朝着精细化、深耕细作方向去发展,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这一类产业人力资本的提升一直是个难题,特别是随着平台经济兴起,低端制造业面临招工难、用工难、用工流动性大的问题,应予以着重关注。

猜你喜欢
产业链供应链制造业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解锁西贝供应链的成功密码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