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芬
(太原科技大学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
话语是对政治权力进行调控的语言符号系统[1],它具有构建政治权力、消解政治权力的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的面向教育对象的语言符号,是我们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守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关键要素。在新时代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范式和创新路径需要一场全域、全景式的变革。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应当以回应现实语境为逻辑始点,以掌握话语权为核心要义,以培育时代新人为实践归旨。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应然向度,有利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客观认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际困境和现实难题,更有助于确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发展的现实路径。
溯源“语境”概念、辨析“新时代”意蕴是思想政治教育回应新时代现实语境的理论前提。顾名思义,语境就是话语运用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语境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用的环境。历史语境、现实语境、未来语境构成了语境的时间维度。新时代是由社会主要矛盾运动变化驱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全新历史进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现实语境,“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主题的选择、重点的确立、具体任务的厘定提供了基本参照。也正因此,回应“新时代”现实语境,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逻辑始点。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一个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念的符号系统,它的创新发展绝不是话语言说者的自由选择,而是回应现实语境、对接时代主要矛盾的结果。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运动变化投射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领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中的主要矛盾转化为人们对科学、有力、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供给之间的矛盾,由此框定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要求。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总结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文艺创作持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建设管理运用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需要层次不断升级,并且具象化为对契合新时代特色和风格、反映新时代社会变革的话语内容的需求,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立体式话语传播渠道的需求,以及对现实化、人性化、大众化、个体化的话语表达方式的需求。
话语权是一种把握、控制、支配和阐释“话语”的权利与权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生产、传播实践的主导性权力,它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运行的始终,形塑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理念、内容、表达方式和交往实践。牢牢掌握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不仅是党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历史担当,更是建设好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核心要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图式、作用空间、运作模式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是立足中国国情而作出的重大判断,也是基于中国逐渐从全球治理的边缘型参与者成长为引领型管理者所引发的国际关注、带来的国际影响而形成的重大判断。随着中国逐渐成长为推动世界变革的核心领导力量之一,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日益频繁,国际社会期待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由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作用空间不断拓展。如何在解决中国问题的同时面向国际社会,如何在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中坚守中国立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人类社会共同进步贡献力量,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话语权作用空间的拓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就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运作模式而言,新时代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运作模式的更迭。新时代同时也是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迭代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媒介和智能媒介场域话语内容的增长规律、话语资源的分布规律、话语传播的交流规律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运作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何以模式转型驱动思想政治教育线上线下场域的开放融通,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阿尔都塞那里,意识形态通过将具体的个人“质询”为以实践活动“再生产”意识形态的主体而发挥作用。时代新人的培育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将具体的个人“构造”为意识形态主体的一种“质询”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塑造社会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语言符号体系,构成了培育时代新人的现实要求。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践归旨,要求我们以时代新人培养意旨为基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建设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论述,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意旨的深刻诠释。“有理想”的精神要求、“有本领”的能力要求和“有担当”的责任要求不仅是时代新人培养的结构性意旨,更指涉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现范式: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时代新人培养意旨,对时代新人培养客体进行价值引领和文化涵濡,促成时代新人培养意旨向培养客体内部精神意识的渗透,使客体成长为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担当民族复兴历史使命的能动主体,并在能动性实践中确证和体现时代新人培养的实际效能。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以时代新人培养为战略目标,构建时代新人培养之理想意旨、能力意旨、责任意旨“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间错位、空间挤压、样态单一、模式滞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引导力、感召力、传播力,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也构成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向度与实然向度之间的张力。由此,解码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和现实梗阻,成为我们探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路径、弥合应然与实然之间缝隙的逻辑必然。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坐标之中的实践活动,时间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潜隐的本己力量。时间作为标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纵向坐标,具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赋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无穷的生命力。新时代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最新时间坐标,以社会时间、个体时间的双重面向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时代诉求。反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仍然存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间性认知不够充分、与新时代时间坐标相错位而缺失生命力的问题。
新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社会时间,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范畴,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新时代社会时间的错位,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多在语词上机械套用新时代的政治话语、宣传话语、政策话语,而未能深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去发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以新的内容框架驱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全域性发展,系统地诠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与新时代社会时间的深度链接。
新时代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个体时间,则标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个体记忆和叙事,指涉新时代社会时间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映射和显现。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实践活动,不仅经历着时间的演绎更新,而且彰显着空间的多维构建,空间性与时间性共同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潜隐的本己力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的基本构成线索之一,空间维度为透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实然困境提供了新的视角:新时代明确了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国际定位,也框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向国际空间的敞开与拓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的拓展,在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之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直面不同意识形态话语之间的交流、交融、交锋,给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和感召力带来挑战。
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空间拓展的过程中,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战略警惕和战略焦虑与日俱增,这些国家凭借其高位优势,不断地强势输出意识形态话语,以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向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复合式渗透来解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我们的承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淡化”和“失语”的危机。例如:政治方面,“普世价值观”将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价值观念抽象化并上升为“全人类共同价值”,以超阶级、超历史、超民族的虚假面相为掩护,指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话语体系;经济方面,新自由主义以论证市场化和私有制的合理性为基点,打着“客观中立”的旗号,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进行辩护,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批判,认为经济上的集中是通往政治极权和个人自由丧失的“奴役之路”;文化方面,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诋毁中华文明和革命英雄,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文化根基;社会方面,将娱乐主义和消费主义演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文化现象和价值取向,渗透进社会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使民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沉浸在“娱乐性消费”“炫耀性消费”“符号性消费”之中,并以此为基点,“涵化”民众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生态方面,资本主义与激进生态主义合谋,“有效利用绿色标签和生态标准,在充斥着有机产品、生态消费和生态主张的生态伦理‘合理化’意识形态中”[2]构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观念的合法性基础,消弭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模式是模式内部诸要素与模式外部环境综合平衡的结果,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意涵在对象性活动中的意义凸显和实现范式。新时代互联网媒体和智能媒体技术以推进话语信息全域采集、话语内容智能生产、话语服务精准分发为手段,驱动话语模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型构了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交互联动、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开放融通联动的话语运作模式,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带来了挑战。
新时代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交联互动的话语运作模式,就是话语实践中多元主体平等对话、多元话语交融互构的话语模式。互联网媒体和智能媒体内含着信息获取、自我交往、思想交流的意蕴,话语接受者通过分布式网络,深度介入媒体场域,运用媒体技术获取信息资源,并立足于自我经验和感受,对信息进行处理,将其输出到媒介空间中,改变媒介空间的话语格局。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交联互动的话语运作模式的发展挺立了话语接受者的话语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组织权威而进行的单向话语输出模式很难被今天的受教育者真心认同和接受。
新时代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开放融通的话语运作模式,就是以媒介技术为桥梁,融通实体物理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搭建线上线下联动的全域式的话语运作场域。一方面,实体世界的话语实践借助媒介技术,在虚拟空间中以文字、声音、图像等符号体系立体化地再现,使话语实践突破实体物理世界的时空界限而进行即时连接和集体行动;另一方面,虚拟世界的话语实践循着精细化投放和精准化传播的媒介技术,全方位地渗透到实体世界中,形塑实体世界的话语景观,推动实体世界话语运作模式的转化。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开放融通的话语运作模式挺立了虚拟场域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践中的关键地位,而传统的专注于实体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线下话语运作模式难以适应这一趋势,致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在虚拟场域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的话语困境。
以新时代为逻辑始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要“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3],聚焦现实语境、借鉴“习式风格”、善用智媒技术,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内容、表达及模式上的系统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生命力、引导力、感召力和传播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
时代是理论话语的现实语境,理论话语本身也应是对时代进步和发展的映射和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因时而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观照新时代这一现实语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滋养,更新话语图式,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价值和生命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应从政治话语、思想话语、道德话语三维路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时代表达力、目标推进力和精神凝聚力。就政治话语而言,应当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逻辑主线,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主要矛盾、总体布局、本质特征为基本支撑,型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话语范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党的政治理念、思想和方略的解释力度,坚定人们的政治信仰,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就思想话语而言,应当以话语接受者理想信念的定力保持、方向明确、动力激发为目标,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四个自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话语内容为支撑,构建融通个人理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的思想话语范式。就道德话语而言,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道德话语的价值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话语应当对核心价值观作出有深度、有温度、有信度的理论阐释,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的全方位渗透、全过程融合、全领域辐射,塑造人们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面对话语作用空间的国际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要因多元意识形态交流交融交锋之“事”而化,聚焦话语表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引导力和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语言艺术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事而化提供了诸多启示。
1.巧用“共主体”语词,提升话语认同
“共主体”语词是勾连话语言说者与接受者,以话语共通实现价值共通的关键。在多元意识形态激荡之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能的实现,归根结底是要以话语共通促成强烈的情感共鸣和认同,达到思想和精神上的同频共振、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共通。习近平总书记外交话语中高频度出现的“合作”“共同”“双方”“携手”“多边”“互补”“共赢”等“共主体”语词为我们提供了典范,这些“共主体”语词在消弭主体间话语隔阂、向世界传递中国坚持互鉴合作和共谋发展的坚定信心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就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巧用“共主体”语词,打造融通中外的话语表述。
2.博引中华典籍,挺立民族特色
多元思潮激荡下的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想发挥凝聚价值共识、振奋精神状态的作用,既要有国际胸怀和境界,又需挺立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盘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独具民族标识和民族气质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名句典籍的吸收和转化为此提供了典范,例如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分别形容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用“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来说明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思想,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说明民生工作落实抓细的必要性。这就启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必须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厚植优秀文化基因,在赋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同时,充盈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3.善用修辞策略,增强话语亲和力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作为以现实的人为对象的话语,应当以人为本,回归现实、感性、生动的日常生活,让民众想听、愿听、爱听。习近平总书记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就善于运用形象的譬喻来增强话语的表达力与亲和力,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度和认同度。例如,用“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比喻社会发展道路的合适性,用“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来比喻两岸关系,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党员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的后果,用“总开关”的比喻来形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用不放“空炮”“哑炮”“礼炮”的比喻来说明领导干部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工作作风。这就启示我们,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当实现理性表达与感性表达的有机结合,采用生活化、生动化、故事化的表达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温度,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如春风化雨般浸润话语接受者的思想和行为。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虚拟与现实交互影响、线上与线下混搭渗透的发展态势使得智媒技术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传播力提升的关键变量。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这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因势而新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传播力提升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话语资源的智能采集
依托大数据、传感器等智媒技术,收集、加工和处理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在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采集范围的同时,充分发挥智媒技术对话语资源的智能分析和聚点链接优势,统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完成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资源的整合凝聚,夯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传播力提升的基础。
2.话语对象的画像勾勒
借助智媒技术,抓取、分析、处理思想政治教育多元话语对象的话语实践,并将其抽象为可分析的数据信息,从而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象的话语需求、话语习惯、话语体系,勾勒和分析话语对象的画像。以此为基础,寻找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模式传播力提升的着力点。
3.话语内容的精准传播
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要求和目标,立足于上述“对象画像”,借助算法模型进行分析,建模求解,构建智能、精准的话语分容分发逻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对象兴趣、传受场景之间的匹配程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精准推送。
4.话语平台的协同打造
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的话语平台,打造多层次、多形态、立体化的传播格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覆盖率和到达率,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以技术为驱动而源源不断地向媒介空间输送,以裹挟之势促成价值共识,塑造清朗晴明的话语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