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珂扬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发挥好学科竞赛科研育人作用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这既是落实新时代高等教育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也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目前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同开展产学研合作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产学研合作的重大战略支持下,当前是高校开展学科竞赛的绝佳时机,通过课堂教学和依托实践平台大力开展学科竞赛,促进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不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随着学科竞赛蓬勃发展,其在促进“双创”教育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主要体现在能够促进高校科研实力提升、检验培养方案实施效果、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
学科竞赛作为高校促进双创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促进科研水平提升方面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在校学生能够增强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进而完善学校学科竞赛机制,不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好地成长[1]。此外学科竞赛可以提高学校外在吸引力,较强的师资力量和培养机制能吸引更多优秀学子,形成从学生到教师相互吸引的局面,有力促进学校科研实力的建设与发展。
作为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与内容,扎实开展“学科竞赛”和“双创”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双创”能力的提高,高校应当从学科竞赛切入,在重复的训练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及专业见解的提升,真正做到理论知识与创新实践同步推进,以赛促创。此外良好的成果也是检验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培养方案是否规划合理、切实可行的重要依据,学校也可以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学科竞赛结合,整合创新实践资源,优化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完善[2]。也为后续学生在“双创”能力培养上打下良好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高校要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摆在首要位置,结合学科特色,理清思路,明确目的,创造环境,夯实基础,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各类科技竞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在知识应用中增进学识,学生在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会针对问题反复思考,经过多次实践,既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又强化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对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团队协作性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也发挥着积极作用。
尽管大学生学科竞赛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彰显了科研育人的价值,但是在新时代仍然面临着参与人数多但获奖层次较低、支持力度大但精准帮扶欠缺、项目数量多但持续深入不够等现实困境。
高校目前存在只注重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视单列的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建设的现象。新时代高等教育应当注重创新及实践能力,但传统的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以灌输为主,重理论,轻实践,缺少实践机会和创造平台和深层次探索。部分高校在这种背景下参与学科竞赛只是盲目追求成绩展示、参赛人数,但却忽视了作品质量,导致学科竞赛偏离竞赛初衷。没有正式的创新创业培训体系,没有集中组织培训讲座,学生缺乏真正的收获。而且也导致学校面临着获奖层次低的困境,未能真正达成“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的“双创”教育体系[3]。
虽然地方高校已加大对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但是从组织建立、保障体系、工作理念及工作方法上还不够成熟,较少做到精准帮扶。首先是高校在开展学科竞赛中未做到精准研判,往往临时组织师资力量选拔学生或作品参加竞赛,没有把日常教学与学科竞赛紧密结合,更没有针对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的专业帮扶和培训;其次是缺乏人才培养计划,对指导教师团队、参赛学生团队没有做到精准支持、保障和帮扶,同时缺乏对参赛队伍、科研项目的持续性打造;最后是缺乏物质保障与支撑,从教师到学生在竞赛专项经费、竞赛团队交流、实践活动条件等方面保障还不够。
目前地方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参与竞赛数量多但持续性不够深入的情况。部分院校存在对学生指导不够深入、保障力度不足、支持力度不强的问题,学生在参加竞赛时在一些关键问题的判断上没有得到有效帮助,诸多负面因素从而影响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此外部分学生存在对于获奖的功利心理,由于本身基础薄弱,竞赛中并不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导致无法能获得名次或奖励,就此放弃继续参加比赛,缺乏对项目进行深入钻研的动力;没有认识到应当查摆问题,找出差距,重新打磨。此外,个别指导教师也存在功利心理,为了获奖直接给予学生相关成果,未能认识到大学生才是科技竞赛主体,并未真正锻炼大学生的能力。
要进一步创新思路促进大学生学科竞赛的蓬勃发展,不断增强高校“双创”教育实效,切实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重点要在完善顶层设计、加强校企合作、健全激励机制和注重思政教育等方面下功夫。
高校必须积极整合优势资源,统筹校内学科竞赛资源,搭建竞赛项目平台,在推进学科竞赛工作上形成合力。一方面学校需要统筹好涉及到学科竞赛的各个部门单位及创新创业学院的关系,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做好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积极承办好学科竞赛组织工作,避免各个部门各自为政,毫无协调性[4];另一方面各个二级单位在承办并负责相关竞赛项目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时要给予充分的支持。首先可以委派优秀指导教师或成立教练组具体负责竞赛的指导工作,加强学生参赛指导的保障性;其次积极对学生广泛宣传,提高学生参赛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方式有效保障高校学科竞赛的长期开展。
高校在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和训练上离不开社会和企业的大力支持,高校应当持续加强校企合作,积极联系企业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可以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与企业共同搭建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科技立项等创新工作平台,并推荐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争取做到教师有指导、学生有平台、企业有支撑,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步提高,进而促成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一是不断完善修订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相关的管理条例和工作办法,对学生在参加省部级、厅局级等学科竞赛获奖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在学生学分认定、评奖评优、项目资助、研究生推免等方面予以体现。还要鼓励竞赛承办单位多渠道筹措经费支持学科竞赛,提高承办单位的热情和水平;二是在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激励机制上不断深入,为学科竞赛项目的开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学校要以学科竞为核心内容,制定完善的竞赛规则,增加教师指导的内生动力。此外,学校还可以针对部分指导教师经验不足的情况为教师队伍开展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指导能力;最后还可以量化指标体系,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得的奖项纳入考核任务,在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方面予以体现,以提升教师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主动性。
高校应当注重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竞赛,通过梳理学科竞赛与思政教育在内容和价值理念上的共同点,有效丰富利用好思政教育载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价值方向、培养科研工匠精神。通过将学生竞赛活动纳入高校思政教育总规划,在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中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报国。
新时代大学生学科竞赛要以服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科竞赛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辅助作用。使学生在竞赛当中既能得到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又能在长期的过程中培养综合素质,不断促进全面发展,开创高校“双创”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