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浩 王 胜
(中国建筑第七工程局有限公司,河南 郑州 450000)
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次出现了装配式建筑,它具有质量可控、施工耗损小、施工周期短等优点,为建筑业开辟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普及,各行各业都迎来了一股革新的浪潮,装配式建筑行业需要与物联网深度融合,实现生产与安全管理的变革。例如,利用RFID物联网技术可提供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应用案例,为安全管理提供保障。为了保证装配式建筑质量,必须重视RFID技术与BIM技术的应用,及时了解应用效果,深入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许多新的物联网技术还不够成熟,需要突破多方面的限制,确保物联网技术价值最大化。例如,利用BIM技术可为建筑质量测试、建筑安全管理提供稳定数据,促进建筑业快速完成转型,建筑行业需要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信息化,实现施工安全管理环节快速通信,从而保证施工的有序性,为现场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物联网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产物,得到了各行各业的广泛认可。物联网定义呈多元化特点,目前,认同程度较高的概念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配合无线通信技术及多种硬件设备,实现万物互联,将软件和硬件结合使用,实现网络与物体的互联。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中,若要实现快速的信息通信与数据交换,必须得到硬件与软件的支持,对硬件系统进行定位与跟踪,利用软件系统进行监测与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生产和作业,而不需要操作人员的干预。
物联网技术构架主要包括应用层、网络层和感知层。应用层主要为用户使用提供便利条件,建立应用层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通过硬件和软件结合实现智能化应用,为数据查询系统的控制与监控提供基础条件。应用层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网络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数据,实现人与物体、设备的交互,是物联网特性的具体表现。网络层主要包括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有线网和无线网运行中需要得到处理单元的支持,处理单元主要负责网络传输,快速实现数据处理。只有在数据进入通信网络和小型局域网后,才能创造良好的网络使用条件。感知层主要由传感网关与各种硬件传感器组成,感知层的主要作用是合理分析外部环境,识别外部物体及危险因素。物联网构架中的感知层相当于人的神经,能将电能转化为数据,再通过蓝牙或其他传输技术完成传输。
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它具有自动识别功能,主要是通过发出射频信号来完成目标分析,从而获取大量数据。RFID硬件系统主要包括阅读器和电子标签,每一个程序都有相应的编码,通过编码识别系统,阅读器还能在识别标签后获取重要信息,阅读器主要通过天线完成射频信号分析。RFID技术的应用给物联网系统带来了多种物体生命,从而更好地服务用户。RFID技术具有读取、识别功能,通过安装传感器设备完成无线传输,系统无需任何标识即可创建标签,整个操作流程具有便捷性特点,也不会出现人力资源耗损等问题。该技术能够适应多种工作环境,将RFID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在固定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充分发挥系统的功能。
装配式建筑需要在初始阶段制作预制构件,然后再进行设备现场运输,安全管理上要明确控制重点,逐步优化现场工作细节,按照安全施工标准完成预制构件装载与存放,针对人力资源和安全施工等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施工效率。
2.1.1 卸载环节
在卸载预制构件时,必须明确安全控制点,合理调配专职施工人员,不断提高施工水平。预制构件自重大、占地面积大,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对施工人员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措施消除影响施工人员安全的因素。为了逐步降低施工风险,要求施工人员具备良好的作业能力,定期检修预制构件,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制定和完善检修制度,在施工现场立警示牌,最终达到安全施工的目标。
2.1.2 存放与安装环节
在预制构件存放过程中,要时刻进行监督和管理,并从施工安全的角度合理控制施工成本。施工过程中也要注意防止人为因素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事故。预制构件的存放、安装要安排专业施工人员监督管理,合理排布监管时间,保证预制构件的安全。合理安排预制构件的存放环境,预防出现设备多次搬运等问题,逐渐降低施工风险,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无关人员不得长时间停留在材料存放现场,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2.1.3 人员安全控制环节
关注人员安全控制点,在装配式安全管理中,施工人员个人素质存在差异,为了解决人员方面的问题,需要定期对施工人员进行网络培训,使其具备安全意识,建立安全管理流程。在施工初始阶段,要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落实各项基础安全措施,施工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执行。施工现场应明确施工定位,防止高危作业行为发生,无关人员应及时退出施工现场,每位施工人员应配备相应安全措施,提高施工安全效果。每一位进入施工现场的施工人员都必须具备合格的资质证书,确保能够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施工作业,尤其是在危险施工环节,严禁违规操作。
装配式建筑安全管理系统主要分为信息采集模块和处理模块,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发挥出系统模块的全部功能。在构建系统模块时,需要利用RFID无线传输技术快速分析对象,获取相关数据,明确现场施工条件和施工位置信息,通过传感器对现场施工情况进行对比,判断施工过程中是否存在危险因素。在系统分析中若出现危险区域,系统会发出警报,同时及时纠正现场施工人员的违规行为。
2.2.1 物联网技术在预制构件处理过程中的应用
利用RFID技术可以完成设备进场和储存等环节的监控。预制构件施工对施工技术和安全管理的要求比较高,移动设备时要注意多方面的细节,施工人员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认真考虑设备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及时获取系统警报,最终达到安全管理要求。另外,当系统运输出现故障,预制构件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射频系统会及时向控制中心传递信息,告知施工人员可能存在的危险。
2.2.2 物联网技术在施工材料存放中的应用
由于施工材料的种类较多,存在存放、监管困难等问题,只有合理应用射频技术快速采集数据,才能提高库房管理质量。例如,在确定材料存放地点时,需要及时完成数据收集,明确施工人员的具体任务,当信息收集与工作安排有差异时,系统会发出监管警告,为施工人员制定监管措施提供数据依据。
2.2.3 物联网技术在预制构件吊装中的应用
在吊装施工时,需要在机械设备上安装读写器和监控系统,及时掌握材料的位置信息和空间状态,当出现危险因素时,设备需要发出报警信号,防止操作不当造成人员伤亡。在预制构件上还需要安装读写器,对整个吊装过程进行监管,明确设备吊装距离,确定施工危险区域。另外,在使用物联网系统时,可以明确施工人员之间的距离,判断施工人员是否进入了危险区域。通过系统确定预制构件高度和宽度,确定施工现场水平距离,保证射频识别系统的功能,并创造稳定的安全管理空间,逐步提高施工效率。
我国建筑行业对装配式建筑的法规还不够明确,安全管理体系还很薄弱,需要完善的法律来支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装配式建筑必须以安全管理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完善其管理体系和法律体系。政府需要为推广装配式建筑提供良好的空间,在试点城市完成可行性建设,带动装配式建筑的稳步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装配式建筑进行扶持,建筑施工单位要明确安全管理实施方案,全面融入物联网技术,充分发挥安全管理的作用。
在进行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时,由于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安全管理体系欠缺,施工技术与现实需求不匹配,导致施工安全问题和施工质量问题。要合理地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找到符合国情的建筑结构体系,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以满足装配式建筑的需求。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类型较多,需要了解不同的施工监督体系,建立装配式安全管理集成技术,确保装配式安全管理技术向科学化、实用化方向发展。在运用信息系统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软件系统与硬件设备的使用,只有融入现代技术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提高建筑行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目前,我国在装配式建筑行业缺乏产业配套系统,上下流产业链不完善,缺乏施工单位及相关设计,只有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才能满足市场需求。装配式建筑需要全过程监督,建设单位需要与监管人员密切配合,构建标准化施工流程,实现设备配置与生产,施工单位需要积极配合完成维护,实施全过程监督和管理,整合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完成产业合理连接,确保装配式建筑施工效率不断提高。
人力资源是建筑施工的重点,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首先要明确安全施工理念,然后结合互联网技术构建人力资源监督系统,防止施工人员违规操作。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对互联网监督与操作意识不强,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制约着建筑业未来的发展。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筑行业必须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生产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管理部门也要重视细节,使各部门能够按照标准要求履行各自的职责,完善人员培训制度和用人制度。监管人员需要了解施工现场情况,进行人员调整,做好重要管理环节的基础工作,分析施工风险因素并及时解决。
综上所述,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出现,传统建筑模式的种种弊端逐渐显现出来。在装配式建筑施工中,必须重视安全管理,合理地将物联网技术融入施工、安全管理、人员管理等各个环节,利用物联网技术对施工材料、施工现场进行监管,保证施工稳定进行,促进装配式建筑产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