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维叶
(昭通市生态环境局昭阳分局生态环境监测站,云南 昭通 567000)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在我国受到重点关注,相应工作质量也表现出逐年提升的趋势。为了更好、更科学地推行环境保护,实施环境监测工作是必然举措。基于此,依托环境监测工作的强化展开,驱动区域环境保护的升级有着极高的可行性,是当前加深生态环境保护程度的必由之路。可以说,在环境保护中引入环境监测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相应监测工作的优化展开策略值得重点探索与推广应用。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工业领域迅速发展,总体经济收益逐年递增,产业前景理想。但是,实际的工业生产实践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与破坏。为避免产生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我国在当前的工业发展实践中着重规避“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尽可能驱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实现协调发展[1]。为实现上述目标,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受到更多关注。实践中,依托环境监测,实现对环境污染情况的全面了解,为相关人员推进环保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在环境监测的支持下,可以深入分析污染物质,促使环保部门制定出更为合理、可行、明确的污染物管理与污染治理方案,以此提升污染问题消除效率与质量。从这一角度来说,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性,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了充足的数据信息参考,而环保工作成效则直观地展现出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因此,利用环境监测工作的优化推动环境保护工作成效的提高有着较高的可操作性。
工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工业生产与发展过程中,极容易引发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重工业的实施,会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程度更深的负面影响。从这一角度来看,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个平衡点,促使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条件下推动区域经济更好发展的目标成为现实。为达成这一目标,在区域内展开环境监测工作是必然选择,依托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时性、全面性展开,能够及时获取大量环境数据,确定环境污染问题隐患并第一时间形成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治理方案,从而达到规避工业发展对区域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效果。
通过在工业区内强化展开环境监测工作,能够获取区域内各类环境参数指标,以此为参考明确工业生产中的违规操作,并避免工业生产中违反区域环境保护相关规定内容的操作出现,促使工业区内环境治理的质量提高,最终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实现全面性、彻底性规避,且其影响范围相对较广,污染扩散速度也较快,这就使得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与控制难度增高,需要重点落实,促使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治理质量水平提升,避免对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通过环境监测工作的推行,能够有效规避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实现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具体而言,利用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的预警子系统和自动监测子系统,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高质量展开成为现实,能够更好地监管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明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现状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准确预测,从而为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形成提供支持。
依托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结合获取到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可以迅速、精准定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产生源头,并对实际污染程度作出明确认知。综合利用这些信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生成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治理与防控方案、环境污染问题整改方案,降低同类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再次发生概率的同时,驱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升级。
受到市场竞争压力逐步提升的影响,部分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收益,普遍会在实际的生产运行中忽视环境保护问题,此时,极容易做出一些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标准内容的操作,如在污水处理未达标的情况下直接排入自然环境、违规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等等。同时,部分企业存在擅自将污染防治设施闲置或拆除的现象。上述行为均违反法律规定,也促使环境污染的程度进一步加剧。而依托环境监测工作的实施,就能够实现对这些违法违规问题的遏制,对环境污染违法犯罪行为作出及时有效的打击,为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的更好展开提供支持。
通过实施环境监测,可以实时性获取区域内各个企业的排污现状,判断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程度,迅速抓取企业违法违规行为的证据,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法律责任的判定。从这一角度来看,在针对违法违规企业及相关责任人进行量刑的过程中,由环境监测工作所提取到的各种数据信息均可以作为量刑依据,发挥出较为重要的参考作用[2]。因此,环境监测在提升区域环保工作展开质量、生态环境管控和维护成效方面能够发挥出较高价值性,需要持续优化展开。
对污染物质的排放量进行监测是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点内容,通常来说,若某区域内污染物质排放量长时间维持在偏高水平,且排放的污染物质种类较多、数量与规模偏大,则势必会在相应区域内引起环境污染问题。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排污许可证的发放得到重点推行,其中明确标注了相应企业进行污染物排放时需要遵循的指标要求。同时,出于对保证排污许可制度在区域内得到切实落实的考量,需要依托环境监测实现对各个企业污染物质的实际排放情况进行监测,确定企业污染物质的排放总量、规模,以此体现出对区域环境保护的支持。此时,一旦发现某一企业所排放的污染物质总量与规模超出排污许可证中设定的允许值,则必须及时参考超标排放严重程度给予适当处罚。
第一,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探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点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定位环境监测工作关键项目,从而制定出可操作性更强、更符合区域实际情况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方案与制度,支持区域环境保护工作水平的提高。
第二,完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分析、考量区域污染分布情况、环境保护情况,明确污染事件的源头,并以此为参考完成具有区域特点的环境监测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监测范围、监测内容等落实合理设定,配合考核制度的制定与推行,提升环境监测工作质量。
在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中一般包含环境管理监测网络、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等内容,依托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的完善构建,能够促使环境监测工作的展开效率呈现出大幅提升的趋势,优化环境监测实践,促使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价值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3]。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各地区展开环境监测工作时,应当关注并积极配合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
实践中,为进一步提升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的建设质量,就必须确保视频监控设备安装位置合理、设备正常运行、站房及站房采样区采集设备安全,为环境质量监测站安全运行、正常维护、预防外界干扰,保证数据安全提供有力支持,也为满足国控城市环境质量监测发展的需求,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加速推动环境监测信息化、现代化、自动化建设是当前优化环境监测相关工作落实、更新环境监测技术与方式方法的重要举措,在驱动区域环境监测工作升级、提升环境保护成效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践中,应当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智慧监测建设,在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积极纳入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等,以此构建起大监测发展格局,促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能力的显著提升,全力支撑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在环境监测管理系统中设置实验室管理、自动监测数据管理、环境监测委托业务管理、数据库扩容升级、实验室平板子系统、手机审批管理子系统、现场监测管理系统升级、数据上报管理系统升级、决策分析管理平台升级、环境监测专题图、业务信息大屏展示平台、应急监测管理系统、信息安全管理等功能模块,以此保证该系统功能覆盖生态环境监测的全领域。依托环境监管信息化建设的持续展开,实现信息化建设与环境监测业务体系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高水平推进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为环境决策部门提供更优质的数据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展开质量与现实成效水平的效果[4]。
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需要大量资金与资源支持,如环境监测站的搭建、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配置等等,其充足性直接影响着区域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对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展开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应当加大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与资源投入,依托专项资金的设置与发放鼓励更多人才投身于区域环境监测工作中,在区域内引入更为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促使环境监测工作质量有所提升,为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展开提供支持。
实践中,相关政府部门应当规划、充足发放环境监测设备专项资金,支持区域加强环境监测能力以及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购置水质多参数测定仪、便携式水质多参数测定仪、生物毒性检测仪和便携式多种气体监测仪等多种环境监测与环境应急监测设备,为区域环境监测工作更好的展开提供充足的资金与资源设备支持,在此基础上推动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升级。
优质人才队伍的组建是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高质量展开的重要举措。实践中,应当定期针对环境监测工作队伍召开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培训,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水平。在实际的培训活动中,邀请到环境监测相关仪器设备厂家代表就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操作流程、日常维护保养等进行授课,并指导全体参训人员现场操作和使用仪器设备;围绕大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的预处理及分析方法进行集中讲解,包括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样品预处理仪器的硬件组成、分析原理、方法建立、数据处理软件应用、日常维护等。通过本次培训,参训人员熟练掌握环境监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明确环境监测重点工作的展开要点,进一步提高基层环境监测和应对环境风险能力水平。
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开展练兵并编制方法验证报告,开展增项、扩项工作,为生态环境监测与区域环境保护中各项重点任务的落实提供坚实有力的监测保障。同时,应当坚持平战结合,加强平时业务锻炼,确保战时快速响应,努力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反应快、原则强”的环境监测人才队伍[5],做好医疗废水、突发环境应急监测等工作,牢牢守住生态环境底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在区域内加大对环境监测、环境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由此实现对区域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鼓励群众自发参与到区域环境监测工作中,及时制止、反映或是检举环境污染现象,提升区域环境保护工作质量。在此过程中,应当赋予群众参与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权利,鼓励群众组建起民间环保组织,配合区域政府部门、环境监测部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区域群众对环境监测工作的认识与配合程度,并鼓励其主动参与环境监测工作实践,可以定期在区域内举办“我为群众讲监测”等公众开放活动,邀请广大群众进入区域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大气环境监测站等环境监测站进行参观学习。以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参观为例进行说明,在相应活动中,监测站工作人员应当积极为群众详细介绍水站的建设与运维情况,实地展示地表水人工采样、便携式水质分析仪操作等,讲述水样采集、监测分析、质量控制、数据处理等环节注意事项,让群众对水质监测工作拥有“零距离”认识。通过“我为群众讲监测”公众开放活动的展开,拉近区域群众和生态环境部门、环保设施运维单位的距离,充分发挥了环境监测站科普和宣传教育的作用,通过带领群众近距离了解环境监测相关工作内容,有效加深其对环境监测的理解和认知,使群众切身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区域群众自动自觉投入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中,为切实营造好全民环保的良好社会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3.7.1 重视土壤修复项目中的土壤监测
土壤监测是土壤修复的基础性操作,依托土壤监测,能够实现对区域土壤中的污染物及有毒有害成分的检测,包含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固体废弃物含量、放射性物质检测、无机非金属含量等,以此为参考,能够确定出更为合理的土壤修复方案,实现对土壤中主要污染物成分的治理与消除。在选取土壤修复方法时,要求切实参考土壤监测结果,结合土壤污染物成分的差异性完成土壤修复方案的设置。当前,常用的土壤修复方法包括气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频域反射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法、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合理使用土壤修复方法,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土壤修复成效。
3.7.2 重视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项目中的污水监测
污水监测的实施能够迅速确定农村生活污水的成分以及现实情况,判断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程度的同时,也对完成集中处理后的污水实施成分分析,从而确定处理方案。从这一角度来看,依托污水监测活动的展开,能够确保农村生活污水收集治理项目的展开并达到预期成效,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质量水平,更好地实现对农村生活环境的维护。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与环境保护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联性,通过在环境保护中引入环境监测,能够驱动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实现协调发展,有效规避区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实现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及时有效打击。实践中,通过持续完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与体系建设、关注并配合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重点落实监测工作信息化建设、加大在环境监测方面的资金与资源投入、组建优质环境监测人才队伍、鼓励区域群众主动参与环境监测工作等策略的实施,提升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也为区域环境保护工作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