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茹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多义性是指语言或事物包含多重意蕴。在文学领域内,同样的文章,不同的读者、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都会带来不同的理解。在建筑领域内,是指在现有的建筑空间和结构性能下,能够满足不断进步的社会和人们动态的需求,让建筑空间具有可以调整、可以变化的能力,延长建筑寿命,坚持可持续发展[1]。
赫兹伯格在《设计原理》中提到的多价性,是指一个空间个体在不定时间内所体现出的空间功能和形式是不尽相同的,也称之为空间多义性的表现。
而本文倾向于建筑室内,研究高校教学楼空间多义性的设计方法与应用。多义性空间的结构性能和功能设计,可以使空间具有可变性,使建筑具有可延续性,以动态的形式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
新型高素质教育理念是现今知识经济时代下校园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教育体系的更新完善以及科技的飞速进步,智能化校园、创新意识校园、多元文化校园、开放型校园将成为高校校园的必经之路[2]。
依据教育部对校园建设的指导意见,未来校园及教学楼应是结合创新型设计建造模式,结合BIM正向设计,结合智能建造技术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一个能满足安全、舒适、互动、变化等需求的多义性教学单元产品,进而融合校园其他功能形成校园整体[3]。
针对大部分高校校园现状,主要表现在:①新的教学理念与现有的教学空间发展不平衡;②公共空间使用率低,缺少公共设施;③忽视使用率高且人群集中的走廊空间设计;④人性化设计缺失,辅助设施陈旧,交流共享空间资源紧张;⑤教学空间功能较单一,教室空间尺度弹性小,不利于多种课程的使用;⑥室内装修材料老化快、环保性不高,不利于校园建筑的长期使用和维护;⑦缺失校园文化的加入,使建筑在校园内是一个单独存在的物质,没有感情依附。
提出优化建议如下:①在建设和改造教学楼设计前,应做好一体化设计,保持建筑和景观以及室内功能全面,风格统一;②加强各空间的灵活使用,满足各种课程以及人数的需求,传统标准模数化教室可利用移动隔断进行分割与合并;③装修界面材料的选择,应具备坚固、耐用、易清洁等绿色环保特点;④为了避免二次加工导致管线外露等情况,应做好产品标准化安装,一次成型;⑤加强校园文化设计,空间光环境设计、声环境设计和空气质量设计;⑥提前保留和预埋可活动空间的机电端系统。
空间多义性设计可以突破传统形式上的单一功能设定,在各高校教学楼里,通过建筑层级性设计,满足不同阶段和时期使用者的需求。
2.4.1 在设计理念方面
交流是人们之间为了达到思想和情感贯通的一种传达方式和相互反应的经过,高质量的环境品质能让人停留和享受空间。因此,空间内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变化,让静态的空间里有动态的变化,空间内的物与空间外的景有机呼应,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来营造一个宜于学习、交流、创作的环境。
2.4.2 在空间功能方面
《存在·空间·建筑》中提到“生活空间是来自于人与生活环境产生交流和相互作用,空间的意义在于人们能感受到空间的存在感,并能满足其追求高品质生活环境的需求。”而教学楼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学生在此接收知识与运用知识,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正需要这些灵动可变形的空间,来激发动手能力和空间活力,让学生对空间产生兴趣,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促进学生对空间的主导行为。
2.4.3 在适用人群方面
空间多义性支持不同使用者的多种行为模式在同一空间内进行,包含不同年龄,不同爱好,不同专业的各类大学生,都可以在教学楼内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落。
(1)中立性要素分析。空间中立性是指一个空间能够包含很多不一样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同一空间内,在不定时间、不定人群、不定空间体积大小和空间品质形态等变量的情况下,中立性设计起到联系各空间关系的作用。中立性最大的优点是包容性强,能含括建筑内所有形同或相似的空间,没有单一的功能属性和限制,既能完成独立空间属性的功能,也能担任空间组合的多重性功能。
(2)均质性要素分析。空间均质性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近或相似的空间可以在需求范围内进行功能转换。均质性空间包括教学楼中主要教室的实体空间,教学楼中的空隙空间是指走廊、中庭等可以起到辅助联系作用的灰空间。
(3)灵活性要素分析。空间多义性就是利用空间的尺度、大小、形态、样式以及空间与空间之间的重组关系,进行空间内六个面的交错、重叠的设计,以此来激发空间的活性,而空间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使用者的需求调节自身适应能力。高校教学楼迎接的是发展的青少年,他们的思想和特点在不断的进化,在设计过程中,无论设计师考虑的有多周全,依旧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使用者。因此,空间多义性最大的特点在于能给空间带来无限变化的可能性,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4)共享性要素分析。共享性空间最大的优势是减弱使用者与设计师之间的阻碍,让使用者能主动参与空间设计,对空间的主体功能和建筑环境具有强烈的认知度,从可变化的空间形态和性能中捕捉使用者的好奇心,并能积极参与空间设计。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新事物在不断诞生,而建筑和空间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可以改变一部分形体创造出新的功能空间。其中,空间多义性可以保护和持续空间弹性,包容和适应更多的新事物,创造更多的新功能。
(1)层级性建筑。弗兰克·杜飞认为以往的建筑大部分是一次性建筑,一旦完成整体不再发生变化。他提出的“层级性”观点打破了以往的一次性束缚,指出建筑内部空间是可以根据需求进行分层级变化的,把建筑看做一个拥有周期的整体,可以满足时间的变迁和使用者的需求审美变化。依据层级性建筑理念,高校教学楼空间按层级划分,依次为建筑外体、天棚、墙面、陈设、设备等要素,要素之间的灵活运用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可以延长建筑寿命。尽管外界因素不断的在变化,层级性建筑在面对未知人群需求时,可以保持空间弹性特点,拓展空间的灵活延伸性,使不同时代的人群都能享受空间带来的红利。层级性建筑能有效节约改造成本,保护建筑外观,有利于传承古老建筑。
(2)模数制设计。如果把高校教学楼比作一个可以为场所提供服务性质的供应商,那这个行业的市场需求量,一定是“供不应求”的,因为高校教学楼空间所接待的使用者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一次性建筑很难做到完美无缺且历久弥新的。模数制设计,是指在高校教学楼设计时,经过调研和实地考察设计出常用的教室尺寸作为模数,以模数空间作为基数进行量变,在适当尺寸的空间内并列或上下相加减。模数的重组拆分使用,打破单一静止的空间状态,使空间更加便利,形态更加丰富。
(3)设置功能单元体。功能单元体隶属于前面提到的空间中立性和空间均质性,是指不被指定功能、未赋予含义的空间个体,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不破坏原空间功能性质来接纳多种行为活动。
(1)留有富裕空间。在建筑满足功能安全的基本前提下,利用建筑空间的构架形态,选择合适的空间进行留白,在有效利用建筑边边角角的同时,不影响建筑空间的整体设计。
(2)放大节点空间。物与物之间有联系、有作用,就会出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然空间也是一样的。从原始时代到21世纪,从天然岩洞生活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发展,创造了空间,反之空间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使用者的情绪和修养。节点空间是指在适当的空间中,创造出表述有差别的层次多样化的小空间,是空间多义性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
目前多数校园建设,尤其是高等院校教学楼设计,教室空间基本只被赋予在规定的人数内授课或自习这样单一的使用功能。但是,大学的专业课和公选课,人数是不定的,很多时间教室空间资源是浪费的,通过运用灵活构件,使空间形体宜于组合和拆分,通过自身的改变,适应新的活动需求。比如滑轨的运用,结构置于建筑内或包边,既美观,又能利用压力装置减轻移动时的重量。灵活构件运用到空间内,可变化的内容如下。
(1)可变化的地面。地面是人群地心引力作用下可站立、家具陈设摆放的基础界面,是组成空间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地面与墙面以及顶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保证空间的整体效果,地面的材质是根据整体空间来定的,根据高校教学楼的特殊性,地面适宜耐脏、耐磨、易清理的材质。在可变化的角度上来看,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来完成特定状况下的功能需求。①水平移动,是指地面在水平方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进行移动,与周边环境产生联系的同时,在空间上能仍然能保持独立性。水平移动就需要用到模数制空间,进行空间的组合拆分,目的在于可以满足不同数量的群体、不同性质的群体的使用。②垂直移动。当水平移动后,小教室变为大教室,容纳的人数也是较多的,但是桌椅的高度是不变的,因此为了能让远离讲台、座位靠后的学生避免影响视线的问题,在垂直方向上,空间进行上下移动,使地面呈阶梯状,从而形成阶梯教室,达到视线通畅。
(2)可变化的墙体。墙体在室内基本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可变化的墙体强调的是非承重墙的运用,非承重墙在空间内主要承担装饰作用和隔断作用,比如分割空间作用的门、木质隔断、轻质幕帘等可移动的物体。无论是水平移动或垂直移动,添加墙体的目的是划分原本单一静止的空间,使空间从一个整体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干扰的空间,限定空间功能;减少隔墙则在于模糊空间功能,增强空间的流通性和开放性。
高校教学楼由于其特殊性,从以下3个方面提升空间品质。
4.4.1 环境行为
学扬·盖尔先生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提到人们的生活行为方式可以分为必要活动、自发活动、社会活动。鉴于教学楼的使用者是大学生和教师,需要在一个空间内实现从公共距离到社交距离再到个人距离最后到亲密距离的变化,空间多义性设计可以更好依据环境的路标、标志、节点、区域、边界要素来影响使用者的心理要素,从而影响行为模式,以达到空间与使用人群的互动和关联性,有利于提升整个空间环境的关注率和使用率。
4.4.2 舒适性
如今仍然有多数高等院校的教学楼设计局限于教室的数量、大小,而忽略空间对使用者舒适性的影响。在教学楼的设计中,对室内环境的硬性条件,比如日照、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等因素,建筑本身具有的特殊屋顶的界面运用的是玻璃材质,结合室内空间中的多处架空设计,空间日照度够强;建筑对立面都有大型窗户,空气流动条件充足。对室内环境的软性条件,比如设计理念、文化元素等因素,空间多义性理念的体现既能保证空间的可变活跃性,又能保持校园整体文化,让使用者在空间中体验到文化归属感。
4.4.3 色彩、灯光、材质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不同环境给人带来的直观感受和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在室内设计中这种影响大多来自于色彩的搭配、灯光的设计、材质的选择。基于空间的使用目的、空间的大小和形态、使用人群偏好等来进行设计,以此来创造出更为美观的室内环境,引导建筑和室内空间向着更长远的方向发展。
目前来看,素质教育高校的认同与实行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创新综合型人才,在设计教学楼空间的时候,要以高等院校本身的独有文化为根基,综合表达空间对使用者最大限度的包容和容纳。融入社会背景、教育背景等综合因素,通过对当今现存的教学楼空间设置和设计出现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反思,提出具有动态可变性特点的空间多义性概念,希望能突破高校教学楼单一功能的束缚,促进教学楼创作理念和形式语言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