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楠,王锦帆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全面提升医学生德医双修的素质能力,培养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守护者。而中国医学教育在人文层面尚有薄弱之处,亟待医学人文学科助力。而在当前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教育部全面推进的新医科、新文科等学科建设,为医学人文学科提供了发展契机。2022年医学人文学科已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列为“引导学科”。
近些年来,中国学界对医学人文学科建设展开了全方位探究,产出了不少高水平理论成果。对于医学人文学的研究领域、学科结构等基本理论,学者们各抒己见,但少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国外学者在医学人文理论架构上亦未达成共识,普遍将医学人文视作多领域交织的学科,文学、视觉艺术、表演艺术、伦理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都被包括在内[1],范围极广,且侧重应用研究[2]。学科结构基础理论性研究的开展,势必会促进医学人文学科繁衍兴盛。本研究借文献资料来挖掘中国学者对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的划分,依据医学人文学科的核心概念与发展情况,即“知识体系的分类”“研究方法与视角”“学科发展历程”和“新兴发展”,以及相关学科在学者文献中出现时间、出现总频次这些标准展开多维度系统分析,“以点带面”凸显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初步明确中国医学人文下位学科,为后续研究寻找突破点。
借文献中的观点来展开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研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国外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医学人文学科发展虽走在国际前列,但其医学人文教育偏重应用实践性,且医学人文课程的所属学科范围极广,不符合中国国情与实际。二是中国学者提出有见地的观点。有研究[3]表示学习借鉴国外和重视扶持国内,二者相辅相成、并行不悖。虽然中国学者的一些观点其源头可能来源于国际学术界,但经过中国学者加工改造、转换创新,赋予了中国元素,对于中国学者既有创见,又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观点应当加以扶持。三是文献的知识载体功能。论文、专著、图书等文献载体所承载的学科知识内容,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得到同行承认,虽有可能被证伪,但不可否认文献作为重要的知识载体,其可信度较高。因此,从文献中挖掘中国学者的相应观点,是必要之举。
1919年,奥斯勒首次提出“医学人文”一词,是二十世纪兴起的以反思医学目的、维护医学尊严、坚守医学良知等为内容的学术思潮、教改实践和文化运动[4]。发展至今,学者对于医学人文的理解大致有以下三种:①“医学中的人文”,指向着在医学场域中显露出的知识、情感、德行、趣味、审美等相关能力;②“医学与人文”,不少学者将其等同于“医学人文学”,代表着一个交叉学科群,医学哲学、医学史、医学伦理学、医学人类学等学科都是派生之题[5];③视作“医学人文”整体,与“人文医学”相区别开。
本研究借第三种解释中“人文医学”的学科缘起与归属,来明确医学人文含义。人文医学源于医学实践,是当代医学为完善其功能的内在需要而形成的学科,其落脚点是医学,旨在填补生物医学缺乏的心理、社会部分[6]。与之相对的医学人文则是现代医学与人文结合的产物,多理性反思,属于医学人文学科的范畴,落脚点在人文,侧重于人文实践而不是诊疗和护理等临床实践。因此,医学人文是以人文的观念和视角,借助人文社科相关理论方法来反思、批判和阐释医学领域相关现象问题的学问,涉及医学活动主体的认识、价值、伦理、审美等精神领域。
广义上的学科,一种指学术分类,另一种指专业教学和科研的功能单位。《辞海》《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学科的解释主要有三种含义:知识体系(学问、学术、科学等)的分类;教学相关科目课程;特定的研究领域。本研究在挖掘现有医学人文学科结构时并未限定于第一种知识体系分类的解释,已出现在中国医学教育系统、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教育科目也包含在内,利于发现当前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划分情况。
学科结构的含义,郝克明等[7]认为学科结构是各类高校及具体学科专业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在学科结构的具体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也都将其理解为对该学科的地位、构成状态及比例关系的研究。以美国生物学学科为例,学者在研究该学科结构时,以分支学科群的形式呈现并构筑[8]。
基于国情和历史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展的医学辩证法是中国高等医学院校较早开展的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而早期医学辩证法处于一种内涵与外延的“大口袋”状况,其包容含括性极强,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以及医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曾在医学辩证法下发展开拓领地[9]。
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学科群到底涉及哪些下位学科,目前仍没有定论。但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下列学科一度被学者放入医学人文学科群(或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中,视作下位学科,本研究共纳入16篇文献、1本专著,见表1。
表1 中国学者对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的划分概况
宫福清等[19]认为医学人文学科的设置是一种医学门类的人文社科视域的拓展,旨在培养出具备医学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张大庆[27]提出“建立医学门类下医学人文一级学科,以横向关联为基准进行医学人文学科的下位学科划分”的观点。他们表示医学史目前虽属于历史学下科学史的分支学科,但实际上其与母学科间的关系已较为疏远,其与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内在联系更为紧密。
将表1以图表形式展现,其中医学文化以及医学文化学统一以图例“医学文化(学)”表示,医学人文、医学人文学、医学人文导论以及医学人文与实践统一以图例“医学人文(总括性)”表示,横轴的年份是由表1中文献资料的发文或出版时间构成,纵轴表示某年发表的文献资料中所提出的下位学科计数情况,共呈现23个图例(代表各学科),见图1。
可见当前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体系较为庞杂,共有23门学科出现在医学人文下位学科中。对此,本研究依次以知识体系的分类(学科内涵)、研究方法与视角(医学人文研究方法和落脚点)、学科发展历程(学科发展历史及当下)、新兴发展(正向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科在学者文献中出现时间、出现总频次这五个标准来对这23门学科进行剖析判断。
4.1.1 “知识体系的分类”标准
虽为详尽了解中国学者对于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的划分情况,而放宽文献纳入下限:只要符合学科的三种含义之一便纳入,但在医学人文下位学科厘定上,普遍参照学科的第一种含义,即知识体系(学问、学术、科学等)的分类。发现对于表1所出现的23个学科中医学与宗教、医学与文学艺术只是医学人文课程,文献检索显示近年来文章数量较少,尚未形成较为稳定的研究领域;医学人文以及医学人文导论等这类总括性学科,也属于课程性质,不符合下位学科前提条件;医学战创学,该学科名词未在文献中直接找到,不应放入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4.1.2 “研究方法与视角”标准
医学方法学,首先医学方法论是科学方法论的分支,且当前医学方法学的相关研究主题多是为了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来构建医学方法学课程群(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医学信息检索等),其落脚点是医学,所用方法更偏重技术调查,而非人文思辨;军事医学是运用一般医学原理技术,研究军队平时和战时特有的卫生保障科学,侧重于医学科学,不属于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图1 医学人文下位学科分布情况
4.1.3 “学科发展历程”标准
当前卫生经济学和医学管理学已成为卫生事业管理下的重要课程,不宜再列入其中;同理,行为科学已是管理学重要分支;医学心理学虽具备医学人文学科性质,但实际上已被临床学科接纳,其发展历史亦早于现在我们提出的医学人文学科,也不必将这种医学专业的强势学科列入医学人文核心学科中[15];医学人类学是国际人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而人类学又是法学门类里一级学科社会学下的二级学科,因此不必将本已发展得较为迅速的医学人类学列入医学人文下位学科;社会医学在图1中出现频次为1,与之相对医学社会学(14次),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社会医学与医学社会学二者存在显著区别:首先,“社会医学”一词是法国医学家盖林于1848年提出,其发展时间大大早于医学人文;其次,社会医学的落脚点在医学上,多为“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方向,是研究社会因素对于人们健康的影响及规律的学科,而医学社会学是对医疗保健机构和医疗保险事业这类医学领域的社会问题研究,主要处理医学实践中组织、角色关系、规范、价值观念以及信念等人类行为的因素,相较之下,医学社会学更符合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4.1.4 “新兴发展”标准
医学辩证法是由自然辩证法演化而来,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热门课程,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医学辩证法被医学哲学逐渐取代,故不再将其放入;同理,医学逻辑学所属学科为自然辩证法,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少有提及;医学文化学这门学科具备医学人文属性,但在中国知网中检索“主题词”发现只有20余篇,年份多为2000年以前,近年所发的数篇文献亦多为中医文化学,落脚点更偏向医学门类的中医学一级学科下,因此认为不宜放入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基于上述多标准的遴选,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美学、医学教育学这8个学科仍需借发文时间和出现总频次维度来进一步分析。
4.1.5 基于时间和总频次维度分析
通过图1,可以“以点带面”看出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从本研究重点的16篇文献以及1本专著中出现的总频次,发现医学史(16)、医学哲学(14)、医学伦理学(17)、卫生法学(17)、医学社会学(14)、医患沟通学(9)这6个学科出现次数超过半数;其次,从发文年份和出版日期,即从时间维度来看,该6个学科在杜治政2009年发表《当代医学人文理念与实践论纲》[16]一文中首次共同出现,而以王茜等于2015年发表《医学人文的学科架构与教育指南》[20]为起始点,可以看到之后几年学者们所发文献中,几乎都包括这6个学科,表明它们是中国医学人文较权威学者认同度较高的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比较而言,医学美学以及医学教育学在总频次维度和时间维度下,医学美学共被提及5次,且近几年较少被提及并不突出;医学教育学只在2003年被提出作为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因此,初步结论认为应将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这6个学科划入医学人文下位学科。
4.2.1 可行性分析
对于张大庆提出“建立医学门类下医学人文一级学科,以横向关联为基准进行医学人文学科的下位学科划分”的观点,本研究通过检索阅读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医患沟通学这6个学科的文献,发现它们在解决医学人文缺失以及教育问题时,均有一显著特点,或说内在联系,即特殊的研究作用对象:医学。且以横向联系来构建医学人文学科群的方法也有助于跨学科发展交流[28]。
当前这些学科与之对应的我国高校学科专业并非医学人文,各高校自设二级学科,专业认定以及所属学科依旧是以纵向源流为依据,即仍归于理学(或史学)、哲学等门类下。实际上,这种以知识源流为依据、单向划分学科的方法,虽能反映出分支学科与母学科的衍生关系,却忽视了医学人文学科基于特殊研究对象(医学)的学科整体性[28]。这种医学人文学科设置方式缺乏与医学学科交流融合,无法充分发挥医学人文学在医学发展中的“规范与引领”作用,亦悖于医学人文学科建设之初衷[19]。
4.2.2 合理性分析
医学人文学科的建制化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呈现出了一种各二级学科齐头并进,但又发展不平衡的学术生态。其中,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哲学较早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科,学界认可度相对较高[29]。对此,需要以当前高校医学人文相关学科实际划属情况为出发点,去了解学科的发展现状。
通过对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社会学以及医患沟通学这6个学科开展发展现状的文献研究,发现这些学科发展情况虽然目前尚未能比肩医技类学科,但近年来的确呈现出一个发展大好的趋势,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研究、教育教学研究在持续增多,学者们不断提出他们自身的宝贵观点经验来助推学科发展建设,并且也有越来越多从事临床的学者加入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医学人文学科的呼声越来越高。
当前医学人文的这些下位学科在综合性高校分散于史学(或理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中,其实并不利于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后续发展,因为学科太过分散本身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到了二次整合的时期,通过聚拢起分散于各处的下位学科,来完善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体系(或知识体系),将有助于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繁荣兴盛。
目前学术界对于医学人文下位学科尚未达成共识,医学人文学科体系庞杂。经过前文的分析与讨论后,本研究认为张大庆等学者的观点经过文献研究的初次验证,是合理可行的,值得接续研究。同时,本研究认为医学人文学科结构的纵向学科层次划分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分毫不差。以中国学科专业目录的确定和划分为例,是在符合学科规范、便于管理以及贴合当前热点与重要问题的基础上进行设置。医学人文下位学科的设置既要尽量概括当前中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热点、焦点和重要问题,又要便于行政管理,不必为了建立所谓完整框架体系而作硬性的归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医疗新兴技术的涌现,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会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势必要求医学人文学科保持动态发展。
当前在研究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的下位学科划分时,研究出发点不应固化定型,而应面向中国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即借鉴中国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划分时所含的理念与准则[30],将反映中国当前社会需求以及社会变化的比较突出、成熟的学科作为医学人文下位学科。既有利于学界聚焦并关注成熟下位学科,促进这些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培养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其他未被列入下位学科的医学人文相关学科依旧可在高校或研究所进行研究发展,待其成熟并成为中国社会发展所需主流时,学界则可再次进入研讨判断是否列入中国医学人文下位学科。这也是本研究后续将展开研究的内容。